分享

孝道[30]-(原创)新说二十四孝(26)新旧二十四孝的不同与意义

 赵站长的博客 2020-05-22

    我在以上25篇文章中分别对新24孝中每条都通过网络的学习,谈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当然我这些看法是我一面之词,可能不完美无瑕,甚至不对!但我从多个网络搜索中还没有看到1篇文章对24孝比较完整的论述,因此我斗胆写出了对新24孝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愿大家共享并提出你们的宝贵意见!

    旧24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出自元代,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24孝包括下面24个故事:1.孝感动天;2.戏彩娱亲;3.鹿乳奉亲;4.百里负米;5,啮指痛心;6.芦衣顺母;7.亲尝汤药;8.拾葚异器;9.埋儿奉母;10.卖身葬父;11.刻木事亲;12.涌泉跃鲤;13.怀橘遗亲;14;扇枕温衾;15.行佣供母;16.闻雷泣墓;17.哭竹生笋;18.卧冰求鲤;19.扼虎救父;20.恣蚊饱血;21.尝粪忧心;22.乳姑不怠;23.涤亲溺器;24.弃官寻母。对于旧24孝具体内容网络上都有,您要想了解,网上一搜就能找到这里就不重复了!

    对此 老“24孝”,即使今天有不足甚至过时的部分,但其中的每一“孝”,都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人物与故事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积累。有人说对比形象而朴素的老“24孝”,更凸显新“24孝”的单薄,以及口号化和形式化的毛病。这不仅显示出有些部门以创新为借口而对传统孝文化理解的偏颇,甚至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凸显有些部门面对这样牵涉千家万户的老龄化问题,应对的思路还是有些简单......。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博士说,政府发布指导民众私人事务的标准是否合适暂且不论,不断要求成年人更好地照顾父母一事表明,在一个不断老龄化的社会里,由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的确需要得到更多关照。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会”发布微博称,新“24孝”出台,不是硬性要求,你也可以反驳孝敬不能量化,但却可以提醒我们,父母正在慢慢变老,我们却依旧回报得太少。

    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是不相同的,每一个儿女对父母的尽孝方式也不一定是相同的,行动标准也恐怕覆盖不了尽孝的所有行动,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也十分巨大。“这个标准在城市里推行或许不错,但如果放到农村,起码有一半都不太现实。”网友“杭州论坛”表示,自己父母还在农村老家,“对这些没有退休金的老人而言,子女及时给生活费,定时带他们做体检,陪他们聊天才是比较实际的尽孝办法。”

    尽管现实中的情况千差万别,但却不必据此看轻新“24孝”行动标准。对更多人来说,新“24孝”标准不是标准而是镜子,不是教条而是提醒,不是训教是而倡导。我们无妨换一种心态和眼光看待,把其当作尽孝的建议,对照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孝顺,更关心、关注父母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这或许才是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真正意义所在。

     自从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社会巨大关注和争论。以此同时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也于2012年8月13日共同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与传统的“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于2013年7月1起已经开始实施。

     对此我写了以上拙见!望大家共勉!并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是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请参看 http://www. 赵站长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临与指教哦^0^!欢迎大家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