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艺术系列--[米芾/赵孟坚/郑思肖/赵孟頫/钱选/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李衎]

 虹72 2020-05-22

转自:葛均义的博客

米芾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至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他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等,人称“米南宫”。

米芾冠服效唐人,为人颠狂不羁,好砚、石成癖,有“米颠”之称。他天姿高迈,善书画,精古书画收藏、鉴赏,好贬抑古、今人书画。他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能,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常用大笔触水墨,以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他的绘画富有创造性,独创一种以点染代皴、删繁就简的笔墨技法。邓椿《画继》曰:“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

米芾之山水,源出董源,天真发露,枯木松石,时出新意。以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因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后来他画不专用笔,纸不用胶矾,不肯画绢,然妙于薰染缣素,能以古为今。

米芾无真迹传世。他的书法作品《珊瑚帖》,后画珊瑚一枝,笔法生动,是其唯一画迹。在他自著的《画史》中,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对绘画之爱好、创作心得、审美情趣等,著作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评字帖》等。

趣闻轶事

装癫索砚

米芾因书法,并极为喜爱砚台。有一次,他为了一方台砚,在皇帝面前,竟也不顾大雅。宋徽宗让他以两韵诗草书御屏,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了,大加赞赏。米芾指着砚台对皇帝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徽宗爱他的书法,使将砚赐之。米芾怕皇上反悔,立刻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到怀里,墨汁四溅,流了满胸。

米芾爰砚之深,曾经将砚台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共眠数日。他后来著有《砚史》一书。
                                  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喜欢异石,几乎到了痴迷的成度。他对鉴石,总结出了四大要诀“瘦、秀、皱、透”,可谓开创把玩奇石之先河。

《梁溪漫志》记载:米芾在安徽无为做官的时候,听说濡须河边,出了一块奇形怪石,人们以为是神仙之石,怕招来灾祸,都不敢妄加擅动。米芾听说后,立刻派人去把那块石头搬到了自己家中,摆好供桌、供品,向着怪石下拜不已,口中念叨:我想要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这件事,后来传了出去,被认为有失官方体面,有人向上弹劾了他,因此被罢官。但他也不在乎,后来还作了《拜石图》。

李东阳作《怀麓堂集》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 
                              以假乱真

米芾的书画水平极高,其临摹功夫,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成度。当今人们看到的“二王”作品“真迹”,大都是米芾的模仿之作。

传说,有一个书画商人,拿一幅唐人真迹去米芾家,想要卖给他。米芾说,你先放在这,五天以后,你再来一趟,我如果要就给你钱,我若是不要,你就把画拿走。商人五天后又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就是价钱太高!便把画还给了商人。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幅,别拿错了。商人把画打开认真看过,然后收好,说“没错、没错”,便拿着走了。第二天,商人又拿着画来了。一见面,米芾就哈哈大笑,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都没去,专门在这儿等着你。商人立刻明白了,忙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说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特别高兴!说着把原本还给了商人,自己要回了临本。米芾在他朋友中,叙说起这件事,朋友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赵孟坚 

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浙江海盐人,宋朝宗室,太祖十一世孙,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

他小时家境清寒,理宗宝庆二年中进士,历任湖州掾、转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朝散大夫严州守等职。宋亡入元后,他不乐仕进,隐居湖州之广陈镇。他修雅博识,诗文书画俱工,且嗜书画精品逾命,展赏雅玩,至废寝忘食。

赵孟坚擅长画水墨之梅、兰、竹、石,画师米家之法,兼收扬无咎、汤正仲之妙,用笔微染淡墨,风格秀雅,劲利流畅,风格之清高,似其为人,人画合一。他精白描水仙,笔致细、挺秀,满幅满卷花叶纷披,冰魂玉姿,超尘绝俗,淡雅清秀。这其中他以墨兰、白描水仙最精,给人以“清而不凡,秀而雅淡”之感。赵孟頫曾赞叹曰:“所作墨花,于纷披侧塞中而就条理,亦一难也。”

画家画兰,便始于赵孟坚及郑思肖。兰花的清高、飘逸、雅兴,动态的象征品格,深受中国历代文人、画家喜爱。宋后,画兰名家辈出,以兰花为载体,把理想、情趣、美感、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往往只五叶三花,便形态毕现,情趣盎然;再以书法诗文题句,寄情寓意,意境邃深,遂成珍品。赵孟坚首创以墨写兰(墨兰),笔调清爽秀雅,劲利舒卷。

他所作数本《水仙图》,以细劲之笔法,勾勒水仙轮廓,再以淡墨渲染出向背,或纯以水墨出之,都极尽水仙文秀淡雅之姿。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的兰蕙图,便是师承了他的画法,以自由抒卷之笔调,用以表达一种奔放飘逸的情感。

 赵孟坚传世作品有:《白描水仙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馆)、《墨兰图》卷(藏故宫博物院)、《水仙图》卷“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岁寒三友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另著有《彝斋文编》、《梅谱》。

《自书诗卷》,纸本,行书八十二行,自录旧作诗五首。此卷间架紧密,纵横雄逸,气韵淳古。自署书“宝祐甲寅”,即宝祐二年,是他五十六岁所写。卷后有赵孟葆及元苏大年等跋,曾经明代吴帧,清代梁清标、安歧、内府等收藏,有《大观录》、《墨缘汇现》、《辛丑销夏记》等著录。

《题大年小景图》,纸本,纵 675.8厘米,横675.6厘米。该卷书于宋理宗开庆元年,作者时年60岁,其内容包括《题大年小景图》、《题永年乳庞年》、《西塘道》、《题天文地理图》等八首。书法独具风格,气韵淳古,笔法流畅,点画鲜明,节奏强烈,大小变化,肥瘦相宜。

赵孟坚为南宋书画收藏家,好书画古物收藏,常用一只船,载着书画文物、纸笔墨砚等,吟诗作画,评赏书画古玩,东游西适,时人称其舟“赵子固书画船”。史载其“多藏三代以来金石名迹,遇其会意时,虽倾囊易之而不靳也”。据说他曾得书法珍品五字不损本兰亭,归家时风作舟覆,其“被湿衣立浅水中,手持褉帖示人曰:‘兰亭在此,余不足惜也。’因题八字于卷首,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他酷嗜收藏,几近疯狂的地步。

赵孟坚为人,品格甚高。据《宋人轶事汇编》载,赵孟坚入元以后,不乐仕进,遂隐居州之广陈镇(今海盐县):“公(赵孟坚)从弟子昂(赵孟頫)自苕来访公,闭门不纳。夫人劝公,始令从后门入。坐定,第问:‘弁山笠泽近来佳否?’子昂曰:‘佳。’公曰:‘弟奈山泽佳何!子昂退,使人濯坐具。”

郑思肖

郑思肖,连江人,原名不详,南宋末年墨兰画家,爱国诗人。他幼时矢志攻读,早怀报国大志。少为太学上舍生,曾应博学宏词试,名到苏州贤士林。元军南侵时,他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来他客居报国寺,宋亡后誓不降元,隐居苏州一处寺庙,改名思肖。肖,赵也(宋室姓赵,赵繁体字“从走从肖”),表示思念赵宋之意。他取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表示以“南”为“所”;住地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为“大宋”意。他日常坐卧,也要背北向南。每逢岁时伏腊,望必野哭。

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为无根兰。人问其故,答以“土为番人夺走”,意寓宋朝土地已被元掠夺,以寓国土沦亡,表心中无土亡国之痛。他于墨兰卷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之言,以表明气节。他兼工墨竹,多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他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所聚。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表坚贞气节为意旨,如《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的风骨、品格、情怀极高。

郑思肖后来从泉州出国,搭大帆船前维印尼爪哇岛,即巴达维亚埠。他在到达印尼之后,以8瓷罐茶叶为礼去见酋长,土酋热诚招待,并划出 一英里土地相赠,郑思肖取名“八茶罐”,一直沿用至今。

郑思肖著有《郑所南先生文集》1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1卷、《锦钱余笑》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收有前 2卷,《心史》1部, 亦称《井中心史》,上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存世之画有《国香图卷》、《竹卷》等。

轶事

                                 轶事之一

有一回,县令对郑思肖的墨兰画垂涎已久,便谴差人把他带到县衙,给他画一幅兰花。郑思肖一口拒绝。县令软硬兼施,说只要为他画一幅兰花,便可免一年的赋税,不然不但赋税不能少交分文,还得在衙门做3个月帮工。”郑思肖答曰:“兰花品性高洁,唯有德有才之人才配与之为伍。”县令听出分明是在骂自己无才无德,大为恼火,声称要给郑思肖动刑。郑思肖铁骨铮铮,道:“头可得,兰不可得!”

                               轶事之二

      郑思肖写《心史》六万余言,包括《享谆集》、《大义集》、《中兴集》等,记述了南宋爱国将士抗元之事迹及自己对故国怀念的情感。诗中记道:“纵使圣朝过尧舜,毕竟不是真父母。千语万语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为使《心史》传诸后人,他将书装入一铁匣之中,于一风雨交加之夜,号啕大哭,向南三叩九拜,然后将铁匣沉入承天寺水井之中。此匣至明末,方见天日。

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人,吴兴八俊之一,为宋宗室,元初被荐入京授官,历经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授旨。因他是宋朝宗室入仕新朝,为时人所不满,后人多评其书画无骨,是指其文品即人品论之。由此,赵孟頫常怀内疚之情,发故国之思。

赵孟頫修养广博,诗书画皆成就卓著,倡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以书法之笔墨、情趣作画,博采唐宋诸家众长,融会贯通,遂自成一格。他擅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工笔、写意、设色、水墨等,诸体兼备。

赵孟頫的画作有:《水村图》、《幼舆丘壑图》、《鹊华秋色图》、《重江叠嶂图》、《双松平远图》、《秋郊饮马图》、《人骑图》、《红衣罗汉图》、《洗马图》、《窠木竹石图》、《秀石疏林图》等。

赵孟頫为元初画坛领袖,其妻管道升,儿子赵雍、赵麟皆擅长绘画。

钱选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吴兴人,与赵孟頫同为“吴兴八俊”中人,南宋景定年间乡贡进士。他博学多艺,学识渊深,精音律之学,工诗,善书画,《元诗选二集》中,收存他的诗20余首,名为《习懒斋稿》。元朝以后不仕,终生隐居,“励志耻作黄金奴,老作画师头雪白”。入元后,他题画常不书年月,为南宋遗老画家之一。钱选之画,多以古代的高人隐士,或家乡山水为题材。

钱选之绘画,注入了文人画笔法和意兴,表现出一种生拙之趣,自成一体。他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蔬果、鞍马等,善作折枝花木,技法全面。他的人物画,师法李公麟,常取历史题材,笔墨工整之中,多带有质朴和稚趣;花鸟画继两宋院体风格,师赵昌,成就最高;山水画师赵令穰、赵伯驹,又自出新意,格调清新脱俗,用笔质朴稚拙,常以他居住的浮玉山和苕溪为题材,以设色画为多。传世作品《山居图卷》,尽去传统青绿山水精工富丽之习气,别具清丽秀雅之风格。花鸟画晚年变精工细密为豪放简逸,别开一种生面,《花鸟图》、《白莲图》为传世作品,开水墨写意花鸟之先声。人物画有《柴桑翁像》等,画诗人陶渊明策杖行吟之情景,昂然阔步,以表现其不向统治者屈膝的志节。他还擅长画马,见于记载的有《马图》、《青马图》、《二马图》、《洗马图》等。

钱选与赵孟頫,同为倡“古”者,主张画要有“士气”,体现文人之气质,对后世影响深远。流传的作品有《卢仝烹茶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牡丹图》,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山居图》卷、《卜花图》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花鸟》卷,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由山东朱檀墓出土的《白莲花图》卷,及国外收藏的《兰亭观鹅图》、《柴桑翁像》等。

高克恭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道人,回族,大都(北京)人,官至刑部尚书。
  高克恭好画墨竹,擅长山水,融合米氏云山,兼取董巨披麻皴,自成一家,时有“南赵北高”之称。其传世作品《云横秀岭图》,云烟蒸腾,山麓坡谷,丛林茂密,清溪涓流,笔墨凝重浑厚,意境清旷幽远。此外尚有《春山晴霭图》、《春云晓霭图》、《墨竹坡石图》、《春山欲雨》、《竹石》、《夜山图》、《秋山暮霭图》、《青山白云图》、《春山欲雨图》等。《春山欲雨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墨竹坡石图》,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 121.6厘米,横42.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高克恭之代表作。画中雨竹二竿,耸立石旁,前一竿以浓墨写之,后一竿以淡墨绘出,笔法挺劲、沉厚,结构严谨,墨气清润。 

黄公望

黄公望,原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全真教道人,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江苏常熟人,中国元代画家。

黄公望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通音律,颇有成就。50岁后,开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画入逸品。他主张学习前人,师法造化,并提倡随时写生,不被动地绘画创作。每逢出游,他必携纸笔,心追手摹。

黄公望的绘画,在后世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他被誉为“元四家之冠”,到清代甚至形成了“家家一峰,人人大痴”之局面。在理论方面,他著有《山水诀》一书,阐述绘画之画理、画法、布局、意境等,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快雪时晴图》等传世。

晚年作品《富春山居图卷》,历经多年绘成,长 636.9厘米,高33厘米,素有“画中兰亭”之称。绘画表现了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色:“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图中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用枯笔。山水全以干枯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之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全图笔墨苍茫,意境高逸。

后世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董其昌题曰:“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邹之麟题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富春山居图卷》,在后世历经辗转流传,至明末,为吴洪裕所得。吴氏坐卧不离,宝爱之极,达数十年。临终弥留之际,竟以画投火相殉,幸得其侄飞抢救出。画卷此后一分为二,灼焦一卷,称为“剩山图”;余下完好部分,称作“无用师卷”。前半卷现为浙博的“镇馆之宝”,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吴镇

吴镇,中国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浙江嘉兴人。以卖卜为生,一生潦倒,生前不名于世,连其画作也被讥为“有酸馅味”。他年少时,好剑术,成年后与胞兄师从毗陵柳天骥学习易经,得孔明、邵康节之秘,自此韬光养晦,坚持高尚志气,不与众人和同。善爱梅花,房前屋后皆种梅花。他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命,博通经史,一生不仕,以诗文书画自娱,《历代画家姓氏便览》曰他“村居教学自娱,参易卜卦以玩世”。  

他禀性孤耿,从不与权势者往来。自题骷髅辞《调寄·沁园春》:“……古今多少风流,想蝇利蜗名几到头,看昨日他非,今朝我是,三回拜相,两度封侯,采菊篱边,种瓜圃内,都只到邙山一土丘。” 王绂《书画录》吴镇条下注曰“……其笔端豪迈,泼墨淋漓,无一点朝市气,虽似率略,人莫能到。然当其世者,不甚重之,仲圭尝语人曰,吾之画直须500年后方遇赏音耳。”

吴镇山水绘画,师法董巨,后自成一格,诗书画皆工,长于山水梅竹,作品多画渔父和隐逸题材  ,画山石用长披麻皴,水墨渲染,浓墨点苔,意境幽邃,风格沉雄郁茂。墨竹法文同高克恭,浓墨秃笔,劲利沉着,气势浑厚豪迈。

吴镇的山水画,对明清绘画有很大影响,被画史列为元四家。他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吴氏的墨法,倾倒了元以后的历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恽南田、四王、吴历、八大山人等,均对吴镇墨法大加推崇。其传世作品有《洞庭渔隐图》、《双桧平远图》、《渔父图》、《松泉图》、《秋山》、《嘉禾八景图卷》、《松泉图轴》、《秋江渔隐图》、《芦滩钓艇图》、《墨竹谱》册、《草书心经卷》等传世。其诗文被后人辑为《梅道人遗墨》、《梅花庵稿》。

《洞庭渔隐图》笔法苍郁,水墨淋漓,自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表达了画家谢绝世事、寄兴山水的高情逸志。

《渔父图》笔法凝练坚实,水墨圆浑苍润。

《芦花寒雁图》写江南芦花浅水之境,但见一叶孤舟,摇漾于烟波之上;舟中一人,仰望数行寒雁飞过;意境极为辽阔,思致深远而略带哀愁。

《墨竹谱》,(之一、之二),纸本水墨 共22页 每页纵 40.3厘米 横5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竹谱图卷》,为纸本,墨笔,上海博物馆藏。

《墨梅图》,纸本水墨 纵29.6厘米 横3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松泉图》 ,元 吴镇 纸本水墨 纵105.3厘米 横31.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董其昌《容台集》一书中记载:“吴仲圭本与盛子昭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而仲圭之门阒然,妻子顾笑之。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

晚年,他经常去魏塘镇大胜、景德、慈云寺与僧人谈经论佛、吟诗作画,可行、松严和尚、竹叟、古泉讲师,均与吴镇私交甚厚。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吴镇卒,年七十五,遗命短碣于冢曰:“梅花和尚之塔”。其遗墨有:《画史会要》、《清河书画舫》、《六研斋笔记》、《容台集》、《仓螺集》等。

明末泰昌元年,当地官绅集款为之修墓,董其昌题“梅花庵”匾额,陈继儒作《梅花庵记》以纪念。

倪瓒

倪瓒,字泰宇,后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他的同父异母长兄,为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

倪家世居无锡祗陀里,为江南富户,藏画颇丰,他诗书画三绝,好洁成癖。元末,他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二十余年,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48岁后,开始信仰道教的全真教。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自题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家中,有一座藏书楼“清泌阁”,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潜心朝夕,心摹手追。其山水画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 ,晚年一变古法,用侧锋折带皴画山石,笔墨简淡秀峭,章法布局别具一格,意境峭洁,言近旨远,细品之得隽永之趣。他的作品,多以表现太湖辽阔旷远的自然风光为主。

倪瓒认为,绘画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自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瓒的作品,集中提炼了文人画中高逸与优雅之精神,创造了一种清幽、洁净、静谧、恬淡、清莹剔透的意境,他的作品,历来被视为中国文人画最高逸品的典范。

倪瓒于明洪武七年 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

传世作品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诗、书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著有《清閟阁集》15卷。  

李衎

李衎,字仲宾,元代画家,号息斋道人,蓟丘(北京)人,官至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  

李衎善画枯木竹石,精双钩竹。墨竹师王曼卿、文同,双钩设色竹,师法李颇。他曾遍游山川,观察各种竹子状况,著有《竹谱》一书(《知不足斋丛书》收入七卷本),记录他生平画竹之经验,并对各类竹形色情状有详细记述。他敬竹子为“ 全德君子”,并将尊竹之情融入画中,赋予生命。一枝一叶全在法度之中,日久胸有成竹,达到随心所欲境界,主张画竹“要辨老、嫩、枯、风、雨、晦、明,一一样态”(《竹谱详录》卷二),求画者踏破门槛。

传世作品有《竹石图》、《续弘简录》、《滋溪集》、《松雪斋集》、《礼部集》、《文湖州竹派》、《梧竹兰石四清图》卷、《双勾竹石图》轴、《新篁图》轴、《双松图》轴、《修篁树石图》轴、《纡竹图》轴、《沐雨图》轴、《墨竹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