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方破获银行特大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金额超2000万

 天承办公室 2020-05-22
警方破获银行特大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金额超2000万

银行怕的不是黑客而是内鬼,屡屡曝光的银行数据泄露事件,背后大多有银行员工参与其中,有的银行员工靠售卖客户信息竟年赚黑色收入超30万。

撰文 | 张浩东

出品 | 支付百科

银行员工为了一己私利,开始内外勾结,使客户完全变为了“透明人”,人人自危于银行的时代到到来了。

中信银行泄露客户隐私风波未平,近日,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金额超2000万,再次揭露了银行内部风控漏洞。

一年可获超30万

用户一直重视隐私,却一直被窥探,信息泄露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会有海量垃圾信息铺面而来,在用户在加大对个人隐私保护之时,部分银行员工却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牟利。

如今各大银行都在不断探索新的风控技术和手段,构建智能化全面风控体系的步伐日渐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犯罪团伙通过攻入银行系统的方式大规模获取公民信息。

这也导致犯罪团伙想法设法与银行员工合作,以此来简单高效地获取用户信息,在警方的严查之下,一条银行员工贩卖客户信息利益链浮出水面。

警方破获银行特大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金额超2000万

淮安警方在经过调查后,发现银行员工在犯罪团伙实施作案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名犯罪嫌疑人更是表示,通过其建设银行的朋友可以很方便的查到用户信息。

这名银行员工称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行为,其认为这只是违反了银行的相关规定,作为银行工作人员,薄弱的法律意识不仅使其失去银行的工作,甚至还要面临法律的制裁。

警方破获银行特大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金额超2000万

这名银行员工还表示,在其整个任职期间,总共查询了近一千条用户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售卖给犯罪团伙,通过帮他人查询相关银行卡信息,一年可获得超30万元的黑色收入。

前不久,同样是建行,原建设银行某支行行长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其任职期间,曾将一千余条客户财产信息非法提供给他人用于招揽业务。

最近银行的事情有点多,中行原油宝,中信银行隐私泄露,宁波银行员工自杀,现在又被频繁曝出信息泄露事件,银行已经处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专业化的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人隐私泄露的事件,很多个人隐私都是按照人头数明码标价的,这也催生了一条条的个人隐私产业链。

国外有一家信息存储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人们认为自己的个人隐私平均价值约为28854元,而在银行员工泄露用户信息的过程中,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环都能产生利益,唯独被泄露隐私的个人成为了受害者。

警方破获银行特大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金额超2000万

据「支付百科」了解,在用户信息售卖链条中,分为多个环节,环环相扣,在这条产业链的最顶端,往往都是通过非法交换、转卖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数据买卖网站和数据库,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规模信息售卖行为,有的一次售卖就涉及数千万条。

一套数据包含了诸多用户关键隐私,名字、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详细地址、银行账号等数据全部在内,银行员工对外出售的客户信息,每条价格在50至100元不等,经过倒手后,中间商会逐渐加价,有的甚至一条客户信息能卖到上千元。

最终,经过层层流转的这些个人信息,往往被分类用于精准推销、精准诈骗,购买这些信息的机构则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精准”骚扰受害人,比如对于较为优质的用户,会被用来推销理财产品和信用卡。

4月22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银保监会始终对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损害客户信息安全的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随意买卖用户个人信息,不仅严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而且极易引发其他犯罪,成为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犯罪的根源,银行在利用技术手段堵住漏洞的同时,也应防范内鬼的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