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定仪式场景的观察与描摹

 昵称38437329 2020-05-22

特定仪式场景的观察与描摹

仪式活动包括婚礼、开业、剪彩、签字、庆典、升旗、白事等。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交方式,也是组织方对内营造和谐氛围、增加凝聚力,对外协调关系、扩大宣传、塑造形象的有效手段。不论哪种仪式,都是非常郑重的社交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流程、礼仪惯例、举止和言行,这就是仪式礼。仪式活动中,我们要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不随意交流、走动。

关于仪式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介绍仪式的由来,略写仪式的准备,详写仪式的过程(可用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简要表达人们的愿望,也可表明个人看法或抒发个人情感。

平时观察和阅读的注意点:一方面要弄清仪式的流程、礼仪惯例、举止言行等;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看法(如辩证地看待仪式),融入自己的感受(与时俱进)。

以成人礼为例,介绍成人礼的由来和过程:

成人礼的由来:《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因此,汉民族重视家庭教育。儿女从出生到办成人礼这十几年的孩童时期里,会教育儿女礼仪、敬祖、生存技能等。尤其是要懂礼仪、明大义。到成人礼的年龄时,举行相应仪式,表示儿女成长,家族后继有人。可以说,成人礼就是“做人课程”的毕业仪式。一个人由孩童成长为肩负社会责任的成年人的标志。男子满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叫冠礼;女子十五至二十岁间,均可举行女子成人礼,加笄,叫笄礼。取表字。因此,汉家成人礼又叫冠/笄礼。冠笄礼通常在本家族的宗祠举办,或者在家族的一些室内场地进行,亲友到场见证,拜祖先。

成人礼的过程:

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

受礼者在自家宗祠接受长辈教诲,扎起头发,加衣、冠。衣冠按照常服、小礼服、大礼服换三次。由长辈在本名之外另起一表字,以示成人。拜谢在场亲友,拜祖先 。

初加 :束发,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拜父母,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再加:巾帽,服皂衫、革带 ,拜正宾,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三加:幞头 ,服公服、执笏 ,拜祭天地,感天地承载之德。

醮字(取字)    拜祖先    拜谢父母、亲友

女子成年礼——笄礼

女子十五至二十,行笄礼,取表字。受笄即把孩童时代的发式改为成人发式,挽起长发,插上簪子。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由母亲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

初加 :髻发,简笄素雅襦裙 ,拜父母,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二加:秀簪曲裾深衣,拜正宾,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三加:华丽的钗冠大袖礼衣,拜祭天地,感天地承载之德。

醮字(取字)   聆训   拜父母、众宾

例文欣赏:

仪式,现于表而发于心

十八岁,是一个标志,是一个分水岭。是应该清晰地告诉自己,我已长大,应该挥手拨开懵懂的迷雾,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少一分轻狂,多一份稳重;少一份任性,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无理取闹,多一份通情达理;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感恩;少一份袖手旁观,多一份勇敢承担。
告诉自己十八岁了,长大了,成人了,是该做出必要的改变了。我们的未来对我的呼唤更加迫切,我们终将一个人告别庇护的大手,关切的眼神,心疼的提醒,走进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社会和未来,并且这一天已经来临。也许我们现在略感痛苦和枯燥的努力,这都是在为将来奠定美好的基础,打造无尽灿烂的可能。否则,我们青春荒废的时光,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得更加珍贵,而那种逝者不可追的心痛,将会伴我们一生,令我们彻夜难眠。
责任、担当、感恩,这是在成人仪式上听到最多的字眼,但也是最值得铭记和履行的箴言。人只有敢于担当责任,才能走向成熟;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去爱,才会更加珍视生命,才会有动力去努力来回报爱你的人,我们要记住每一个爱我的人。

成人礼仪式固然重要,但是举行仪式应从心出发,谁能不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周年纪念上盛大的仪式所震撼?谁能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纪念日上的场面所动容?谁能不为国庆阅兵式上的场面而自豪?举行仪式,是为了更好的向世人宣告属于我们的那一份骄傲与执着,举行仪式,是为了说出我们心中的所念所想。

这场成人礼仪式不仅仅是一场仪式,他更多的是一种力量,更是一次给自己充电的机会,伴随着激昂的誓言,满血复活,让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力量,更让我们懂得了成人的真正内涵。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并努力去做,去实践和拼搏,让自己的青春不留有遗憾。

一种精神品质的形成就像一株植物的成长,它需要播种、萌芽、呵护,最终根深蒂固。人的精神品质更是如此,古时孟母三迁,今时给孩子挑好学校,不都是重视孩子的日常教育吗?人的精神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忽略了这一点的仪式只是一种形式,尽管初衷很好,但收效甚微。

现在许多中学都喜欢举行盛大的成人礼,场面之大之庄重,很是让人肃然,其间不乏家长和孩子们在煽情的音乐中抱头痛哭,仿佛互相欠了债。然而仪式过后却很少听说哪些学校进行了跟踪调查,看看这仪式的作用到底多大,大多数是开过即可,只是给学校的新闻上抹上靓丽的一笔。这多少让我联想到盛大的婚礼,无论中式西式、土式洋式,但都不能保证这对新人日后不会分道扬镳。

鉴于此,我觉得与其重视仪式的举行,不如重视孩子们的日常教育,如何把正确的价值观输入给孩子应该是成人们用心思考和身体力行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许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主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急功近利的行为已经令人发指,除了成绩好像再没有值得赞美的事情。把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生命打造成许多精神的畸形儿,而所谓的成人仪式不过是一些学校作秀和促学的手段而已。

其实成人仪式的举行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的,古代男子二十要行冠礼,剃发易服何其庄重,又何其沉重,一种责任的交接,一把担子的授予,从此这位年轻人的肩上不知沉重了多少。如果孩子在成人的引导下,心灵的稚齿已经脱落,适时地举行一个仪式以示庆祝和激励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在举行任何仪式的时候都不要只流于形式,更不能成为一些人或一些团体谋取私利的手段。

踩在红毯之上,踏着坚定的脚步回过头看着我们走过的路,那一双双脚印就是我们对青春的告白;从家长手上接过“成人帽”,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恭恭敬敬的对家长行“拜谢礼”感谢他们十八年来辛苦的付出;挽着他们的手步上“成人路”,从此,我们的距离更加相近,从此,我们又多了几分体贴与关心。

点评:成人仪式是诸多仪式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特殊意义的一个仪式。本文从该仪式对于青年人的意义开始说起,强调了仪式的内涵和作用。然后宕开一笔,写到仪式不能流于形式,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其内涵,不能只现于表,而应发于心。写到此,作者又再针砭时弊,抨击社会上和学校里的一些以仪式谋私利,以仪式来作秀的现象。最后发出号召,抒发内心真切的情感。全文脉络清晰,情感真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民间仪式识青春

——民间祭天仪式方法

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生活着一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千百年来,他们默默地经受着天灾人祸的打击和磨砺,谨小慎微地经营着长长的日子。一天天,一年年,就像过一道道关一样,生命的影子稍纵即逝。每一次生理蜕变,每一个生命阶段,无不是经历一次心理的磨难。于是,广大民众不得不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心中的神灵身上,借助民间仪式表达对神的敬畏,珍视人的生存,诡秘神幻的青春期阶段更是如此。形形色色的仪式逐渐传承下来,神秘的含义悄悄发生了变化,对神的敬畏逐渐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一把锁,一根红绳,一束花,承载着个体成长的信息,也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呵护和珍爱,伴随着少年走入丰富多彩的青春期课堂。

赎身

    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地区,淳朴厚道的人们,为了庆贺生命个体走过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阶段,往往举行“赎身”仪式,就是在孩子十二岁时,象征性地把以前寄托在庙里的孩子的灵魂用祭品赎回来。

    赎身的当天,往往是民间传说中神灵的诞辰或其他庙会盛典。孩子的妈妈、姥姥或奶奶等女性长辈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赎身物品,牵着孩子的手,到神灵面前去赎身。赎身物品就是敬献神灵的供品,称“十二样献果”,一般包括祭品和供果。祭品主要是向神灵承诺过的物品,常见的是当地一种油炸面食,呈佛手状,三个一-组,装入纸筒中,插上几片冬青树叶和一朵小红纸花,黄灿灿,绿油油,红艳艳的,生机盎然。供果主要是一些时令水果,瓜桃李枣,无一不可。这些供品,在当地代表上等的礼品,表达对神灵的感谢。除此之外,还要带上与神灵沟通的用品,有香裱、三丈三尺红毛线绳、一条红被面和五大张不同颜色的纸,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紫色,象征天南地北。准备这些物品的过程,也是敬奉神灵的过程,参与者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用不吉利的东西。赎身的孩子当天也要洗漱干净,穿戴整齐,不能马马虎虎,因为今天是他自己的一件大事。千言万语,丝丝缕缕,寄托着人对神灵的百般信赖和诚挚谢意。

    到了庙里,主事人把供品接过来放在神灵的供桌上,并通报神灵,然后把赎身人带来的红被面与神灵身上披的红被面相交换,象征孩子带上了神灵的洪福。交接完后,主事人开始给孩子叫魂,她把红毛线绳拉开,两头对齐,在神灵前的香炉后绕一下,再分别从两边拉到孩子的脖子后面,用右手捏住两个线头,放在孩子的脖子后,用毛线把孩子和香炉圈在一起,把赎身人和神灵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神人交界圈。主事人用左手把赎身人和香炉之间的两根线拉在一起,嘴里叫着赎身人的名字,赎身人的姥姥、妈妈等其他人在旁边应声。叫几声之后,主事人说一些祝福赎身人长大成人的话,再把红毛线绳解开,挽成百索,系在赎身人的脖子上。最后,主事人把五种颜色的纸折成三角形,在赎身人的身上拍打几下,象征驱邪,之后,就边叫魂边把他们送出庙门,临走之前,还要给赎身人的手里放上两个供果,象征回礼。至此,整个赎身仪式就结束了。从这时候起,赎身人从孩子变成了少年。少年从庙里戴回来的百索,要戴一百天以后才能拿下,身上披的红被面要给少年缝成被子,这些物品谁都不能用。

    在这一呼一唤,一许一还,一寄一赎中,生命个体顺利地进入了青春期阶段,承载着民俗的信息开始扬起青春的帆。

开锁

    陕西关中地区,至今流传着给幼儿拜干亲的习俗,就是给幼儿找一位命好福大,家里子女多的人,寄在他的名下,据说能使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满月当天,干亲要来给幼儿戴上-把锁。锁的正面一般镌刻“长命富贵',背面是麒麟或龙、虎、寿字,称为“长命锁”。据说打制锁的铁不是一般的铁,而是打马掌用的黑铁,象征践踏过万物,经得起打磨。十二岁之前,这把锁一直是幼儿的护身符。等幼儿长到十二岁,干亲就要来把锁打开,庆祝他进入少年时期。

    在陕西眉县,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往往是给少年开锁的日子。事先,少年的父亲要亲自给少年的外婆家、干亲家下请帖,邀请他们前来庆贺。开锁当天,客人来时,还要准备贺礼,或衣服,或鞋帽,或文具等,主人收到后,要恭恭敬敬献于灶前。

    中午十二点整,开锁仪式正式举行。有的家庭在戴锁时,曾经承诺开锁时要拉一只鸡,那么今天就得实践诺言。主人就把家里事先饲养的一只公鸡拉到灶王爷面前,把鸡爪子洗干净,给鸡身上绑个红头绳或者披个红被面,家人把鸡搂在怀里。先让穿戴整齐的少年给灶王爷磕三个头,主人往地上奠点酒,抱鸡者用力拍三下鸡头,鸡叫三声,再把鸡拉到厨房门槛上,鸡头朝向门槛外,挥刀一砍,用碗滴几滴血,给少年额头上抹一点,再把鸡身上搭的红头绳或者红被面换过来给少年搭在身上,象征脱胎换骨。然后由干亲从少年脖子上取下戴了十二年的锁,说些祝福少年已经长大的话,屋外开始鸣炮,准备酒席,款待客人。主人依次为客人敬酒,少年的父亲还要为干亲端,上谢礼,或鞋袜,或衣服,或毛巾,或被面等,聊表谢意。

面对亲朋,少年略带羞涩,却掩饰不住渐渐成长的迹象。打开身上的锁,就打开了他的生活,他的视野,他的心灵。天真无邪的童年渐渐远去,鲜亮而又朦胧的青春悄然而至,少年就在开锁仪式中开始触摸青春。

还花

  除了赎身、开锁仪式之外,在陕西蒲城,历来有“十三岁还花”的习俗。在这里,花儿象征着人的生命,拔花寓意求子,拔不同颜色的花,就代表祈求不同性别的孩子,黄花、白花寓男,红花寓女。拔了花后生的孩子,就是在神面前求来的孩子,是神恩普照的孩子。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庙会期间,家长都要到山庙里去拔花,象征香火不断。到少年十三岁的那一年庙会,家长要带上少年去还花,即把拔来的花还回去,象征少年的长大成人。

  还花的主要礼品就是一大束花,大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制作的,用麦草扎一个类似笤帚把的花把,一般长二尺左右,上面插满彩色纸花,五彩缤纷,很是鲜艳。花把儿最上面有一朵大花,叫顶花”。晨曦中,少年手捧鲜花,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神采奕奕,兴高采烈,因为今天是他的特殊节日,他将给神灵捧去自己成长的喜悦。到了庙里,少年先给神灵磕头,在爆竹声中把花束献给神灵,然后把带来的红被面在神香上燎一-燎,以示分享神恩。据说,有的家庭为了抢早(越早表示心越诚,越吉利),凌晨一两点钟就开始赶路,天蒙蒙亮时,已经给神灵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花束。每年清明节庙会,还花的少年排成一行行一-列列,花与人,人与花,互相簇拥着,很是壮观。朝阳下,还花后的少年披着红被面,站在山头,俯视来时的脚印,心中开始默默寻找自己的路。在这里,一批批的少年认识自己的成长,感受自己的青春仪式。

  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仪式,给少年的青春期架构了一个民俗的时空载体。仪式的举行过程,就是少年捕捉青春气息的场所,是识别自己年龄与性别的标志性活动。民间仪式教育了少年,也提醒了家长,坦然面对激荡脆弱的青春心灵,奏出和谐的青春乐章。透过仪式,我们也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繁衍的谨慎和对生命阶段的庆祝,思索民众的生活哲学,感受他们不屈不挠的生命意识。

点评: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在这里,一根红绳,一把锁,一束花,承载着个体成长的信息,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呵护和珍爱,伴随着少年走入丰富多彩的青春期课堂。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写了“赎身”“开锁”“还花”三个仪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三个仪式的写作思路都是:先写仪式的由来,再写仪式的准备,接着写仪式的过程,最后写仪式的结果或人们的愿望。文章采用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将仪式的整个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升华主题,即民间仪式不仅教育少年提醒家长,而且让我们有所领悟。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点评:本文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此外,本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

祭祖仪式

用手抹去飘落在脸上的几丝细雨,踏着被雨水和成烂泥的道路,攀着路边的毛竹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看到我们家的祖坟——一座古老而又宽大的石板墓。这里安眠着我们杨氏家族嫡系祖先十余人。

几十人将墓前并不宽广的空地挤得满满当当,大家各有分工,齐心协力地将墓旁的杂草拔除。当大家休息时,一位老者慢慢地走上坟头,向后辈们讲述杨家的历史,我们家族祖上三代单传,直到爷爷的父亲生了八个儿子,两个女儿,家族才兴旺起来。

忽然身后的一群人在瞬间安静了许多,那位老者也停止了精彩的讲述,慢慢滑下坟头,我向后一看,只见四名后生抬着一藤椅,椅上安安稳稳地坐着面带笑容、脸色红润的老人。我们纷纷朝两边退去,给令我们敬重的老者让路,边上一个年轻人问道:“今年只来了一个七公,五公和八公呢?”马上有人说:“五公去世了,你长年在外不知道吧,唉!”大家即刻陷入了沉沉的哀思中。五公、八公、七公是我们家族年龄辈分最大,德高望重的长辈。五公去年离我们而去,很多人知道!可八公呢?先前讲述故事的那位老者走到人群中说:“我爸这几天肺气肿老毛病又犯了,下不了床。”“唉……”众人又叹了口气。就在这时,七公颤颤巍巍地走向墓前,嘴里含糊地叨念着什么,他快一百岁了!和他同辈的人去得差不多了,由于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但也要坚持要来上坟!这时我想起我可亲可敬的爷爷,在八兄弟中爷爷排老六,在我五岁时就去世了,此时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但爷爷陪我的幸福时光依然清晰记得……想想自己也没能回报他对我的疼爱,忍不住朝着爷爷的墓牌跪了下去,并磕了三个头,心里默叫着:“爷爷……”

在焚烧纸钱时,升起的袅袅灰烟中,我陷入了沉思。想起自己,想想那些刚出生的婴儿都难逃死亡的魔掌,心里不禁有了几丝哀愁,生老病死这是自然之规律,谁也逃脱不了!所以,珍惜好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和身边亲人共处的美好时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身体还稳健时孝敬他们,不要在父母离我们而去后才感到后悔。

祭祖的仪式很快就结束了,我随着人群下了山。雨小了很多,一抹阳光从云层中露出,沾了雨水的植物茎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青翠欲滴。远处传来几声鸟鸣,整座山都充满着新生命的活力。我迈着轻快的步伐,带着已故亲人对我的期望,向前走。

点评:本文的“祭祖”,没有囿于的一个固定时间,也许是“清明”,也许是“祭日”,也许就是当地的一个祭祀风俗日,笔者没有给它一个固定的日子,但却给读者一种画面感从而延伸出真挚而又深厚的情感。

文章开头寥寥数语交代了祭祖那天的自然环境,以及祖坟的式样——“古老而又宽大的石板墓,里面有嫡系十几位祖先”这就为下文写“七公,八公”等这些人物的出现埋下伏笔。笔者选取的是大家族祭祀这样的场面,这给人一种庄严感。同一辈人,一个在墓里一个在墓外,让人慨叹生命的脆弱;小辈对老一辈中有人过世却不知晓的无奈。但此文重点并不在此,文末笔者带着对爷爷的思念,勇敢地往前走,这是生命延续的伟大,此文虽有哀情却不伤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