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瘀、痰同时存在的时候,会怎样? 1、特异症 胸脘闷痛,咳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胸闷痞塞,呈压榨样疼痛;肿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刺痛;肢体麻木或痿废;精神抑郁,面色晦滞,口干不喜饮;关节漫肿而硬等。 2、可见症 咳痰喘促,泛恶痰涎,心悸,眩晕,头痛,口唇紫暗,目下发青,爪甲紫绀,局部肿块固定,活动痛不甚,表情淡漠,甚若木鸡,或喜怒无常,语言错乱,神昏谵语,呕吐痰涎,健忘,失眠,水肿等。 3、舌脉 舌体胖大质暗边有齿痕或瘀点苔腻。脉弦涩或脉滑、脉沉,或结代脉等。 痰、瘀同时存在,该咋办? 1、化痰祛瘀,二者并治 由于痰瘀阴性凝滞,胶结难化,互相影响,仅去其一,病难根除,故痰瘀必须同治。即治痰必治瘀,瘀去则痰易化;治瘀必治痰,痰化则瘀易除。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 2、调畅气机,助消痰瘀 气痰瘀三者之中,气机失调最为关键,因此,治疗痰瘀同病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增化痰祛瘀之效。另一方面,痰瘀既停又复阻碍气机,导致气滞加重,痰瘀去则气自顺。 3、从本图治,调补五脏 调整五脏功能,扶正补虚,则痰瘀自消,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祛”是也。因气血冲和,百脉流畅,自无生痰停瘀之患。 4、求因定位,辨证分治 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亦可缘于正虚,病变涉及脏腑、肢体、骨节、经络、九窍。治疗应审证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合相应治法。 因邪实所致的“寒痰瘀阻”当温通祛寒;“痰热瘀阻”当清热凉血;“风痰瘀阻”当祛风和络;“燥痰瘀结”当润燥滋液;“湿痰”瘀阻当苦温燥湿;“痰气瘀阻”当理气解郁;因正虚所致者,又当据证配合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 同时,必须区别脏腑病位改善,“痰瘀阻肺”者宣利肺气,“痰瘀心脉”者养心通脉,“脾胃痰瘀”者当健脾和胃,“肝胆痰瘀”者当疏肝利胆,“肾虚痰瘀”者当补肾培元,“痰瘀阻窍”者当开窍醒神,“痰瘀络脉”者当宣痹通络,“痰瘀结聚”者当软坚散结。 感悟 在改善的时候,要区分痰重还是瘀重,因痰致瘀还是因瘀致痰,确立化痰与祛瘀用药轻重、主次。 一要注重痰瘀必须同治,治痰必治瘀,瘀去则痰易化;治瘀必治痰,痰化则瘀易除。二要注意调整五脏功能,扶正补虚,则痰瘀自消,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祛”。三要配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增化痰祛瘀之效。 此外,还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化痰祛瘀之药毕竟隶属“消法”之列,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 |
|
来自: 昵称44384288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