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成长,青年律师必须知道的10个残酷真相

 唐律师的资料室 2020-05-22


 01 

当律师的能力,和法学专业培养的能力,以及司法考试考察的能力,有本质的区别

两个同样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一个是法学本科,一个是非法学本科,我一定会要那个法本的。法律的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是潜移默化的一些对法律的Sense。

而成为一个好律师,对能力的要求更为综合。从这一点上,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我就更喜欢在学校参加过较多校园活动的。虽然网络上有很多对于学生会不好的评价,但要做一名学生会干部,至少意味着他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团队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你做一名律师需要具备的。


02

想在简历上拉开差距,除非「天纵英才」,否则是很难的。

我们说,正常的一份法学生的简历,除了你的毕业院校,在经历上有一个基本的「及格线」——

  • 有一段法检实习经历

  • 有一段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律所的实习经历

  • 有一段社团或者学生会的工作经历

  • 有一个以上奖学金

  • 通过司法考试

而满足了这五点的简历,基本就达到了律所招聘的及格线,在这之上,差别不会很大。

hr或者招聘的合伙人更注重的,反而是简历上的细节可能反馈出的应聘者性格——照片是不是精心拍摄的证件照、简历的排版是不是用的千篇一律的模板,甚至你会不会把高分通过司法考试写在简历的醒目位置,要知道,你的合伙人司法考试可能是361分通过的。

我们从应聘者如何打磨自己的简历,尤其是简历里那些自主可控的部分,从而判断他的做事风格。看一个人的履历,你大概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已经穷尽所有脑细胞,恨不得把自己在学校救助过流浪猫都写上去了,还是这个人除了列出的内容以外,可能还有大量的经历没有写出来。我一般会看他的取舍逻辑,看他对自己的哪段经历更骄傲。

有些人可能实习经历异常丰富,几乎每个寒暑假都在实习,实习的岗位可能还不一样,比如法务岗、互联网公司甚至小公司的打杂。至少对我来说,我需要这种人,我会觉得他更外向、更主动。


03

起步的平台,并不完全决定你人生的赛道。

其实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很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方向了,他们在大四之前就已经锚定自己到底何去何从;而那些到大四求职的时候,才凑出一份简历开始到处投的人,用大白话说,就不要纠结自己到底是上北大还是清华了,先追上那辆公交车再说。

任何一个金碧辉煌的律所,你去面试的时候都在会客区,享受的是客户待遇。但是很少有律所会在面试的时候带你去工位看一看。要知道,北京顶级写字楼的工位区,人均格子间面积也就一平米多一点。但是你进出中国尊,就会觉得自己是精英律师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选择,往往不是真的客观选择,而是我们内心的选择。也不必过于纠结自己起步的平台如果不如别人会怎样,先追上那辆公交车再说。


04

当你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律师的时候,干就是了。

其实「合适」, 没有什么正确与否。我们总说「三观」,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呢。

有的人说,我就不想背压力。很多红圈所里面干了十几年的高级顾问,一点也不想当合伙人,只拿固定薪酬,就是一个「高级士官」,是士兵里最好的,也不想当将军;但有的人就想当英雄,一定要成为合伙人。

选择永远比等待更有价值,选择是为了排除错误答案,不是为了选出正确答案。认清当下是提升明天的唯一方式。


05

实战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最好方式,宁可无师,不可不战。

如果你真的面临选择,去选那个高成长性的、实战机会更多的。

现在的律所团队,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铁打的合伙人,流水的资深律师,资深律师永远在换,在这样的团队里,实习生的成长机会是不足的;第二种是层级结构相对比较完整;而第三种就是层级结构和分工都非常明确的。

但就我个人来说,我反而更喜欢加入第二种团队。第三种团队里,新人就是螺丝钉,一年级干不了三年级的活,三年级干不了五年级的活。

咱们都在互联网公司干过所谓「扁平化」这件事情,扁平化并不是指完全没有层级,而指的是我能够跟每一个级别的人接触,有学习、交流的机会。扁平化不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一种状态。

你整天只能看到三年级的律师,你的天花板就在这儿,老板谈判永远不带你,他跟客户从小黑屋出来,告诉你这案子谈成了,你永远不知道是怎么谈的。

所以说宁可无师,不可不战。我们都说找个好师傅,如果师傅业务水平很高,但是不带你,是没有意义的。


06

选择在一个组织工作,是为了在离开这个组织的时候,能够用获得的经验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现在这个时代,除了自己的事业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所谓的终身事业。你在一个地方工作,目的是离开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如果你在一个平台里面,只是把手头的工作做好,那么去哪个平台没有什么区别;你在一个组织里面能够获取到的真正的价值,从来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从中获取的。

比如我从上市公司、民企、红圈所、名校出来,能够给我带来的都是什么,这份工作能为我下一次跳槽提供什么,这些东西,就是你在这份工作中需要拼命去抓住的。

你如果只是迎来送往,那你就是个司机;如果你迎来送往的时候,跟客户能达成一些私人层面的交流,甚至让客户喜欢你、欣赏你,你就是战略总监。

我经常对我们公司的应届生说,工作的头三年,你不要指望掌握什么专业技能,头三年要学会做人、做事,学会跟人相处,学会好的工作习惯。用六个字来说,叫「听懂话,能出活」。

如果你仅仅是「听话」,就会变成一个纯执行者。所以好的环境,就是能给你活,说你能听得懂的话的地方,而不是放了一幅大师油画的办公室。


07

3-5年的律师,不要为了独立而独立。

很多律师,一旦执业3~5年,就开始考虑独立。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独立。

他们觉得自己被压抑,被辜负,被剥削,自己干的活和应届生差不多,工资也没有比应届生翻几番;战场上的每一个人头,都是自己砍下的,而老板只要挥挥旗子,就能获得绝大部分成果。

但往往当这些人真正独立执业的时候,压根没有掌握他老板真正的本事。其实在我看来,执业3年,并不能算是一个资深律师,而是一个资深律师助理。

花了3~5年,你才从一个辎重兵,变成一个能上战场的兵了;你觉得你和将军站在一片土地上,但实际上,你只是前线的一个小兵。

我国当下法学院培养的技能是以司法考试为导向的,跟执业所需的技能是没有关系的,学校只保证你通过考试,但是不保证你成为一个律师。而国外的法学院是没有本科的,因为律师需要很多社会阅历和经验,只有对经济基础有相对充实的认知,你才能知道这些上层建筑,例如保险、信托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觉得你掌握了专业技能,其实只是刚刚掌握了业务技能,还没有开始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所谓的职业技能,就是你如何把职业的价值在你的客户面前完整地呈现,或者讲得接地气一点,叫变现能力。

你能对合同法倒背如流、你能写出一份合同,和客户愿意为此买单,是三个阶段的能力。

当一个法学生对职业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干就完了」;但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3-5年,甚至7年级的律师时,我们不能仅仅说「干就完了」。独立不是把自己办公室搬出来那么简单。独立其实也跟找工作一样,需要做很多前期准备工作。

你需要对你的客户做一些试探,看看他对你的服务的态度:他是对你的服务满意,还是对你老板的服务满意。你自己也需要想一想,如果我独立出来,还有没有什么资源,而不是觉得自己该走了就走。

另一个问题是幸存者偏差。当他们没有独立的时候,他们看到的都是独立之后成功的人,没有看到那些独立了两三年,又回过头加入团队的人。人的性格分很多种,有的就喜欢稳稳定定的,有的喜欢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大家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但是独立之后,你能不能成为自己羡慕的那种人,我觉得未必。

成与不成,在于坚定不坚定,后悔不后悔。满足感不在于绝对的数值有多高,而在于理想和目标的差距有多大。当你毕业多年,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对自己现状最不满意的人,往往是那些一直在变化的人。


08 

当你的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换一条赛道,也许会遇到新的可能。

3~7年的律师,如果你把视角仅放在律师这条路上,你可能只有一种发展路径,但是如果把视角放宽到整个法律行业,就会有很多种可能性。

比如很多做得不错的律师,后来转行去做投资了,运用他在律师行业锻炼出的对商业规则和行业的理解,去做了附加值更高的事情;还有一些人去了甲方,比如前一阵子方达的创始人跳槽去蚂蚁金服,他做的不一定是完全的法律工作。

这个行业不是只有一条路,但是这条路被围上了栅栏,告诉你就沿着这条路走,因为你师傅是这么走的,但是冲破栅栏的成本和勇气是靠你自己获得的。

当你在外面转了一圈,想再回到律师行业的时候,你的起点和当初离开的时候肯定不一样了。人生永远没有所谓的回到起点。

你去过塞外了,如果回来还是当年的你,人生就白过了;但是如果你出去一圈,你发现原来骑马是比走路快得多的,你发现原来不是只有中原那种小矮马的,还有塞外的高头大马。

所以,如果你执业3~7年后,不知道自己该独立,还是继续留在律所当螺丝钉,也许你该出去看看,去一个足够正规的平台,锻炼你的一身武艺。


09

律师助理到资深律师,与合伙人预备到合伙人,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赛道,考察的是不同的能力。

律师助理到资深律师,与合伙人预备到合伙人,这两条职业发展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要成为一个合伙人预备,可能根本不需要经过资深助理这个阶段。

有可能从别的行业空降,也可能靠家族资源。往往就是在某一个节点运气特别好,拿到了客户的单,就靠这一个客户养活自己,同时符合律所合伙人创收要求,你就变成了合伙人预备。

这跟咱们前面讲的兵和将是两个工种是一样的,没有人能保证你是一个兵头或者一个士官长,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将官。


10

做一名律师,就像是「名将的诞生」

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说到「一个名将的诞生」,放在律师的成长里非常合适。

第一个阶段,你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这个跟司法考试特别像,如果不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就永远是个大头兵,连成为名将的可能性都没有;

第二个阶段,你需要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如果一个律师入行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跟专业技能是两条线,不可能到第5年的时候突然醒悟、开始积累职业技能;

第三个阶段,你需要足够勤奋。在每条线上都投入1万小时,这意味着你可能没有时间去享受你的青春,007这件事情是你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老板加给你的KPI。

到了第四个阶段,你就要选择你和组织的关系了。你需要开始考虑,是当个兵王,还是去当一个合伙人预备。认清自己的满足感来源,然后去选择,是开始挑担子自己干,还是继续在这条路上当一个兵王。

当你最终鼓足勇气要自己干,到了第五阶段,你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机遇和资源,能够撑起一支自己的队伍来。最关键的是,机遇和资源都不是可以提前储备的,机遇来自命运的馈赠,而资源来自整个行业大背景。

过了所有关卡之后,你会发现面前的路不是一步步升级的,在之后的整个职业生涯,每次想要转换赛道,你都要把前面的路径重新走一遍。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试验,你需要在每一个节点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以正确的方式执行下来。活得足够久之后,你才有可能成为名将。

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这才是最残忍的真相。

你可以冲着将军去,但是你首先得是个好士兵。向目标进发,纵使不能抵达,也将落于星辰之间,在满天繁星中发出你的亮光——这就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