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军舫教授丨优选方案,精准诊断,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几点体会

 忘仔忘仔 2020-05-22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导语: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是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及长期随访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在如今我国脑梗死疾病高发的形势下,头颈部CTA正在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临床中如何实现更高的CTA图像质量,对于充分发挥头颈部CTA作用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CTA扫描方案选择、碘对比剂选择以及图像重建与后处理等方面多做考虑。

近日,本刊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鲜军舫教授进行专访,并以“颈动脉闭塞狭窄临床关注点及CTA专家共识解读”为题进行授课。访谈精粹整理如下,课程详情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观看。


头颈部CTA地位愈加重要

不同扫描方案略有差异

头颈部CTA是目前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观察血管解剖和血管病变以外疾病血供来源的重要影像方法,是目前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及长期随访的首选无创影像检查方法。在如今我国脑梗死发病率较高的现状下,头颈部CTA在颈动脉狭窄等常见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根据扫描方案,头颈部CTA可分为常规CTA、双能量或能谱CTA以及低剂量CTA,此三类扫描方案虽然方式不同,但扫描效果大同小异。区别在于,相较于常规CTA,双能量或能谱CTA能够提高显影效果,减低一定的辐射剂量。低剂量CTA则能够进一步减低辐射剂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总之,临床中要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低辐射剂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扫描方案。

高浓度碘对比剂常受推荐

高浓低粘效果佳

头颈部CTA临床实践中,保证高质量影像和降低辐射剂量是两大需要兼顾的问题,而选择合适的碘对比剂对于解决该问题至关重要。由于需在一定的扫描时间内保证足够浓度的碘对比剂,因此临床中推荐选择(320-400)mg/ml的高浓度碘对比剂,尤以浓度370 mg/ml为常用。以碘普罗胺370为例,该碘对比剂浓度接近400 mg/ml,且具有较低的粘度,不仅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还有助于降低注射流率,从而有效降低注射血管破裂与对比剂渗漏风险,改善患者体验,因此高浓度碘对比剂更受临床青睐。

精准诊疗时代

图像重建与后处理亦不可忽视

在如今精准诊疗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头颈部CTA由于能够协助临床诊断与治疗前准确评估因此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为例,CTA可准确评估颈动脉近远端管径、斑块、动脉壁情况等,对于颈动脉狭窄长度的判断将指导支架型号的选择。

为达到更加精准的诊断效果,CTA图像重建和后处理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CTA后处理的方法有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比较来看,容积再现主要用于三维立体观察血管情况,可多方位、直观显示脑动脉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多平面重建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后处理技术,尤其适用于观察动脉瘤的形态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挑选最佳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图,测量瘤颈、瘤的长径和短径,指导临床手术夹闭动脉瘤。曲面重建可直接显示血管管腔情况、血管的形态和变异、斑块性质及相应血管狭窄长度和程度,进行斑块分析,测量血管狭窄率等。最大密度投影则主要应用于动静脉畸形,其对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引流静脉及与周围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上述几种后处理方法均各有利弊,选择哪种方法亦或联合不同方法取决于临床实际需求。

提高图像质量的几点窍门

提高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关键在于增强动脉显示,减少静脉显影对动脉显示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上文所述选择浓度为高浓度碘对比剂以外,还需要关注扫描时机和注射方式。扫描时机的选择上,可根据经验进行判断,比如在扫描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时,通常在注射对比剂后22~25秒时进行扫描,此时碘对比剂浓度较高,显影质量较好。也可借助扫描设备或第三方软件精准到秒实时测量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在选择哪儿静脉注射对比剂时,建议采用右臂静脉注射,最大限度减少静脉对头臂动脉及左侧颈内动脉显示和评估的影响,保证动脉显示效果。

鲜军舫教授精彩视频


本视频由拜耳支持

仅供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学术交流使用

PP-ULT-CN-063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