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帝陵--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5-22

炎帝陵午门

万人同唱《炎帝颂》

神农大殿炎帝石雕圣像

神农园“神农教耕”石雕

罗霄东来,返古归真神农谷;

湘水南溯,寻根谒祖炎帝陵。

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誉为“神州第一陵”的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鹿原陂。这里古木掩映,苔水环绕,白鹭虔虔,御碑历历。5000年绵延不断的俎豆馨香,使这里成为了标识中华文明发轫起源的神圣地标。

如今,炎帝陵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农耕文化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标”之首。

炎帝神农 华夏共尊的人文始祖

古往今来,炎、黄二帝,被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普天下华夏儿女莫不以“炎黄子孙”自谓。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期农耕部落的杰出首领,生活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据众多先秦文献记载以及长江流域古文化遗存发掘考证,在炎帝神农时代开创了多姿多彩的原始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经过后世历代官方和民间的传承、融合、发展乃至重铸所形成的炎帝神农文化,与黄帝轩辕文化融合交汇形成的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据史籍传载,炎帝神农氏为中华民族的始兴、繁衍和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炎帝功绩”。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绩麻为布,织衣作裳;相土而居,台榭为房。这一系列世世代代民间口口相袭、耳熟能详的原始生产生活实践,就是我们通常所传颂的炎帝“八大功绩”。这是华夏族先民战胜洪荒,告别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开始跨入人类初始文明历史传说的写照,被后世誉为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

炎帝神农氏在率领原始先民部落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炎帝精神”,这就是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及开放合作的融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与核心元素,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创造不止,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全世界唯一历经5000年,屡折不断,历久弥新,始终保持强劲而旺盛生命力的古老文明!

据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以农耕文明为标志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同为中华文明发端之源头,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融合交汇,所形成的炎黄联盟,是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最早雏形。因此,千百年来,炎、黄二帝一直被后世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旗帜!

华夏祖陵 薪火相传的根祖圣地

据史载,炎帝陵“上古有祭,汉初置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庙,清定形制,现代整修……”,一脉相袭。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遣使遍访天下古陵,寻得炎帝陵在湖南“长沙茶乡之尾”,诏告天下,置茶陵县建制以为标识。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纂《路史》: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而南宋王象之编著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具体:“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为方便炎帝陵祭祀,朝廷将茶陵县的康乐、霞阳和常平3个乡分出来,合并另设酃县。于是,炎帝陵划入酃县管辖。1994年,因“邑有圣陵”炎帝陵,经国务院批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自此,炎、黄二帝归根之地,有湖南炎陵县、陕西黄陵县。

史籍中的“长沙茶乡之尾”“白鹿原”,即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自古以来,老百姓称此地为“炎陵山”“皇山”“天子坟”。

东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起义军兵临炎帝陵,时之“酃人”为防义军挖掘损毁炎帝陵墓,曾将古陵“夷之”为平地,后经历代修葺、培土,形成今日之寝陵状貌。

上世纪80年代初,2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建议修复炎帝陵,党中央、国务院及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排专款整修,依据历史旧制“修旧如旧”。1988年冬,整修后的炎帝陵正式对外开放,陵殿分为前三门、行礼亭、主殿、墓碑亭、墓冢五进,整体为仿皇宫建筑,重檐翘角,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展现传统的中国古建风貌和皇陵气派。

国之大祀 千古文明的一脉传承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祭祀仪式为载体的祖先崇拜,是深植于中华民族心灵血脉的悠久文化传统。

炎帝陵祭典,是一场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场历史文明的对话。据先秦文献记载,对“炎帝”“神农”的奉祀历史悠久,在“五帝”时代就已广泛流传。在古代“四方祭”中,炎帝一直是作为“南方赤帝”“农神”“火神”“药神”等形象符号来奉祀的。

炎帝陵祭祀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祭祀分为官方和民间祭祀。官祭有大祭和时祭,大祭即朝廷御祭,是由皇帝钦遣官员代表自己到炎帝陵致祭,宋、明、清三代,有记载的御祭达百次之多;时祭即春秋两季仲月,由地方官员主祭。

新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既谨遵祖制,又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成为牵系华夏同胞情感心志、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各级党委、政府分别举行了10次、13次、20多次炎帝陵公祭典礼活动。同时,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有关部门还共同主办了世界华侨华人炎帝陵祭祖大典、海内外佛教界祈福祭祖大典、海内外道教界祈福祭祖大典、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系列活动。

现代公祭活动以缅怀始祖恩德、加强民族团结、深化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助力中华复兴为主旨,在仪程上一般遵从击鼓开场、敬献贡品、乐舞告祭、礼上馨香、敬献花篮、鞠躬礼拜、恭诵祭文、焚化帛书、奏乐礼成等九大仪式,集中表达的是“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凝心聚力、复兴中华的拳拳心志。

“炎帝陵祭典”历史悠久、规制完备、参与广泛、影响深远。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获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5000多年的香火传延,“炎帝陵祭典”业已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华夏儿女血脉相连、全球同胞心灵相通的民族文化盛典!

古陵新姿 中华复兴的时代地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省到市都高度重视炎帝陵的规划、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1994年,湖南省委、省政府还专门成立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负责炎帝陵建设基金募集、文化研究宣传、规划保护建设等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炎帝陵正焕发出无限的时代生机与活力。现在的炎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面积达到12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5平方公里,形成一个“炎帝神农文化大观园”。景区拥有华夏广场、神农园、圣德林、五谷图腾柱、九鼎九簋、公祭广场、神农大殿、午门广场、陵殿、碑亭、墓冢、御碑园、皇山碑林、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5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风景绝尘,人文荟萃!

海内外炎黄子孙纷至沓来,徜徉圣地,触摸历史,赴一场寻根入净的心灵之约。至今,炎帝陵已举办大型官方及民间祭祀活动500多场次,接待海内外游客1500多万人次。特别是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日趋热络密切,已连续举办10届“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14届湘台炎帝神农文化经贸交流系列活动,接待台湾神农大帝信众及观光拜祖游客13万多人次,对于增进海峡两岸同胞根祖认同与心灵契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3年来,炎帝陵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党政干部培训机构、大中小学、社会团体、企业及海外华侨华人研学访问团体前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达120多万人次。炎帝陵已成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精神是文化的支撑,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炎帝陵不断增进全球华侨华人根祖文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心志情感。2006年9月,丙戌重阳世界华侨华人炎帝陵祭祖大典,一日之内,来自全世界6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华侨华人领袖、各界精英聚首炎帝陵共襄盛举,充分彰显了华夏儿女同祖同根、血浓于水的强大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持续深入开展的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活动,深化了海峡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与心灵契合,夯实了和平统一民意基础。

炎帝陵作为湖南及株洲对外开放的闪亮名片,已成为加快罗霄山片区及湘赣边境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引擎。炎帝陵所在地的炎陵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进入新世纪的20年间,已开通“三高(高速公路)一铁(铁路)”,交通瓶颈彻底突破。2018年,炎陵县及相邻的茶陵县双双提前摘掉贫困县帽子,正朝着决胜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昂首阔步,向前迈进。

盛世思源,矢志图强;弘祖圣德,华夏永昌!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步履,炎帝陵正以其穿越时空的文化张力,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标、炎黄子孙的情感纽带、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复兴筑梦的动力源泉!

文/王岐丰

本版图文转自《人民政协报》(2020年5月20日第8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