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丘所有行政村村名的来历之大刁镇篇

 藏佛于心 2020-05-22


【刁镇概况】刁镇是章丘近代商业文明的发源地,一代儒商孟洛川的故乡。2017年811日,因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辛寨镇,辛寨46个行政村整建制划归刁镇管辖;撤销水寨镇,将原水寨镇的水北村、水南村、郝家楼村、康家村、王家桥村、南辛村、苑李村、季周村、狮子口村、彭刘村、北张村、门口村、北范村、门东村、马高村、孟庄村、鲁高村、贾庄村、高高村等19个行政村划归刁镇管辖。区划调整后,辖区面积166平方公里,辖12个办事处,116个行政村,33312户,12.38万人。

原刁镇建置

明清属清平乡。1948年8月,属章历县刁镇区。19583月,撤区并乡,改为刁镇乡;9月,成立刁镇人民公社。19842月,刁镇、辛寨2公社合并为刁镇区。19859月,改为县辖镇。1986年,辖51个行政村、6.13万人。2005年,辖51个行政村、6.26万人。镇驻地刁西村。

原刁镇行政村基本情村名由来

旧军(旧东、旧西、旧南和旧北)

旧军,历史悠久。《汉书》载:“猇节侯启,赵敬肃王子。征和元年(92)封,十三年甍。”《济南府志》云:“章丘县西北有猇城即其地。”南北朝时,此地属高唐县。隋改高唐为章丘,又属章丘县。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清平军驻地迁来猇城。军废后,人称为旧清平军。后沿革简化为旧军。

柴  家

据《柴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柴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时家庄(时前、时东和时北)

据《时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时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名命名。”

王三、王四

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由枣强县迁来定居小曹庄。”后兄弟三人分居三处。分别命村名为王三村、王四村,小曹庄改名为王福村。

王  福

据《王氏族谱》载:“本村原名小曹庄。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从枣强县迁来定居。”后兄弟三人分居三处。分别命村名为王三村、王四村,小曹庄改名为王福村

索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崔  高

崔姓祖居于此。明洪武四年(1371年),高姓由章丘西关迁来定居,改村名为崔高村。

堤  张

据《张氏墓碑》载:“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张氏自枣强迁来,择居于古河之堤,故名堤张村。”

邵  庄

邵姓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

王  官

据《王氏族碑》载:“元代,村名常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迁此定居,常姓无后,改名王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王姓出了个里正官,遂改村名为王官村”。

尹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尹姓夫妇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左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左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溪  柳

该村原名清福庄。因濒漯河,植柳固堤。民国十三年(1924年),教师焦凤云改村名为溪柳庄。

张  官

宋代张姓建村。元代有人任官职,取名张官村。元代末年,起义的花马军与元军混战,致使村民逃匿,田园荒芜。明洪武二年(1369年),袁祯由枣强迁来定居,仍沿用张官村至今。

前  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于后刘前面,故名前刘。

刁镇(刁东和刁西)

《焦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焦、刁、张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漯河为界,河东名焦家庄,河西名刁家庄。清代曾在此设镇,1946年,二庄合并,统称刁镇”。

巩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巩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白  衣

明洪武四年(1371年),刘、崔二姓由枣强迁来,在韦陀庙旁建村,即名韦陀村。次年又建一观音堂,塑白衣大士像,送改村名为白衣。

沈  家

据《沈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沈氏由枣强迁居章邑城东南五十里阎满庄。后一分支沈大贵迁居城北清平乡,定村名沈家。”

后  刘

据《张氏祖茔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张氏自河北枣强迁来章邑后刘各务村。”建国后,简化为后刘

裴  家

裴姓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现村中虽无裴姓,但村名一直未变。

周  贾

元代村名黄家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姓由枣强迁来定居,改村名为贾家村。辖周家村、贾家村2个自然村。

刘  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姓由枣强迁此建村,因村周围有片洼地,故名刘洼庄。清初,刘姓出了个武举,该村名为刘官庄。

李  家

据《李氏谱碑》载:“明洪武四年(1371),李氏夫妇携二子,一筐一担,由莱阳水沟头(今莱西市驻地)迁来定居,适逢章邑编图,编入城北清平乡李大公庄。”后夫妻不和,其妻携一子去临济区“老鸦李家”落户,至今尚有来往。民国初年,李姓兴旺,更村名李家庄。

任家道口

元代,村名郑家道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姓由枣强迁居今绣惠镇山头店,洪武十三年由山头店迁来郑家道口。清末,郑氏无后,任姓成为大族,改村名为任家道口

小  辛

据《王氏族谱》载:“王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枣强迁发小辛庄。” 由此可知,元代时该村即名小辛庄。

芽庄(南芽和北芽)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杨姓由绣惠镇船王村迁来定居,当时村东一片涝洼地,芦芽旺盛,故取村名芽庄。后庄南又有王、巩等姓陆续迁来,称前芽庄,原庄称后芽庄。后演化为北芽庄、南芽庄。

董  家

该村在元代就叫董家庄。董姓无后,杨能由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沿用至今。

潘  家

据《潘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三月二十六日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请十户

宋代该村只孙、孟,康三姓居住。因人丁不旺,又请来杨、张、任、王、时、李等十户人家,遂改村名请十户。

崔  家

元代崔氏建村,以姓氏命名。

田  福

元代田、崔二姓在桥东居住,与韦陀庙隔桥相对,曾名韦陀。后田姓出一里正官,改村名田福。田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田  官

元代田、崔二姓在桥东居住,与韦陀庙隔桥相对,曾名韦陀。后田姓出一里正官,改村名田官。田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韩  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韩姓就在此居住,以姓氏命名。

阚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阚氏七世祖携一子一女由山西洪洞迁来章丘城北定居,至十世发展成一大家族,以姓氏命名阚家庄。

山  河

该村原名“疙瘩”,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洪暴发,县令来查水情,嫌村名不雅,见村前有山,村后有河,改村名为山河村。

夏  侯

夏侯氏祖居于此,以姓氏命名。

茄  庄

明代村名田家庄。清咸丰十三年(1853年),捻军与清兵大战,一清兵跑进村作恶,被百姓杀死。清将要县官处理,不然血洗田家庄。县官乃以死囚抵命结案,并改村名为茄庄。

炭  张

宋代,官道由村中通过,官府在此设炭张店墩。村中有官井一口,专供过往官兵用水。村名沿革为炭张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炭张。另说:明末清初,村名担仗铺。因大街好像一条担杖,一头一个弯,好像两只大水桶;街当中,村北又有一个弯,好像重担在肩,昂首直前的人头,所以叫担仗铺。由该村迁往龙山镇杲家庄的杲姓墓碑作钩担铺,这大概是由于挑水用的担仗一称钩担而引出的分歧。至民国建立,恢复炭张铺的古名。建国后,简称炭张。

山  陈

据《陈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陈氏由枣强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陈家庄。”建国后,因与章丘城北陈家庄重名,更名为山陈。

小  坡

明代,由山西移民建村于小河旁,取名小泊庄。明末清初小河整平后,取名盛林庄。建国后改名小坡庄。另说:本村原名盛林庄。后因村址地处涝洼,水泊很多,更名为小泊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仍称小泊。因“泊”“坡”二字音近,逐渐沿革成小坡。

曹  庄

元代由七户曹姓建村,名曹家庄。建国后简称曹庄。

吴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时,取名兴隆村。后改名吴家庄。

原辛寨建置

明清属清平乡。1954年3月,为区辖镇。19589月,为灯塔人民公社。19842月,并入刁镇区。19859月,撤区设辛寨乡。1986年,辖46个行政村、3.4万人。2005年,辖46个行政村、3.5万人。乡驻地辛中村。2017811日,撤销辛寨镇,辛寨46个行政村整建制划归刁镇管辖。

原辛寨行政村村名由来

辛  寨(辛一、辛二和辛三)

元末,辛姓在小魏庄、韩小庄、祖家、邢家四小村之间建村,名辛家寨。明洪武年间(1368~1398),辛姓族众从山西洪洞迁来定居,将四小村合并,村名仍沿用辛家寨。后简化为辛寨。清代在此设镇。

颜  家

元末就叫颜家庄。明洪武四年(1371年),又有姓颜的从曲阜迁来,村名未变。

孙  法

元朝,孙法来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孙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院  头

该村建于元朝。“院头”义谓庭院之一角,比喻村小。

刘王寺

元代,刘宝义建村,名刘宝义庄。明洪武年间,王姓从枣强迁来定居。清代,捻军北伐,在官府和士绅操纵下,该村民团曾向捻军开战,捻军攻破该村时,刘王两姓团丁死亡20余人。事后,在村中为死亡团丁建一庙宇,习惯称刘王寺。

小高、大高

明初,高姓兄弟二人从枣强迁来,各自建村,故名大、小高庄。

张家闸

明初,张姓由枣强迁来,因村北原有小河一条,并遗有拦河石闸一处,故取村名张家闸。

泥  桥

据纪、樊两姓族谱记载:“柳塘口村有耕地在小清河南,为便于耕种,明初,于小清河上建一小桥。桥面多土,雨后泥泞,人称‘泥桥’。”后纪、樊两姓在桥边用场,渐成村庄,以桥得村名,沿用至今。

干  刘

 据元代墓碑载:“元代建村就名干刘村。”明洪武二年 (1369),刘姓由河北巨鹿县柴城村迁来定居、沿用原村名至今。

青杨林

据李姓墓碑載:“元代尹姓建村,仅只一户。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从枣强迁来,见树木成林、青杨树特多,遂命村名青杨林。”

黄  家

据《黄大牌立谱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黄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朱  家(朱家东村和朱家西村)

据《朱氏家谱》载:“明洪武七年(1374),朱姓始迁祖朱成由枣强城西十五里火烧刘家庄迁此立村。”朱成有二子,长子朱世大迁居单县,次子朱世荣居此,因只朱姓一族,故名朱家村。

纱  罗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织纱罗出名,故名。

董辛庄

元代建村,名十九土庄。明洪武二年,董姓由枣强迁来,定居于村南0.5公里的“南宏道”。后因常受土匪骚扰,迁来现址,定村名“董家新庄”。后沿革为董辛庄、辛庄。

王  胡

明初,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南有一湖(现无),取村名汪湖。后去水旁,简化为王胡。

史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史姓从河北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曹  胡(东曹胡和西曹胡)

明初,周、曹、胡三姓由枣强迁来建村,定村名周家曹胡。后周姓他徒,沿革为曹胡村。

薛渡口(北口和西口)

该村始建年月不详。宋代,薛氏兄弟三人在小清河支流摆渡,分别在河的南岸、西岸、北岸建村。以方位命名。

张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逯  家

元末,逯氏兄弟迁此,建逯家村和西逯家村。逯姓无后,但村名沿用至今。

巷  道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由章丘城王家巷迁来,建村于吉家村、逯家村之间,取名巷道村。

吉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吉姓从枣强迁来定居西逯家村。因逯姓迁走,遂改村名为吉家村。

胡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胡姓兄弟三人由枣强迁来,其中老大胡大成建村于此,以姓氏命名。

魏  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魏文义由枣强迁来建村。后人烟日繁,形成三个小庄,故名三魏家庄。合作化后,三小庄合并为一个大队,即现在的魏家村。

张  邢

元代,邢姓分建二村(东邢庄、西邢庄)。明初,张德山兄弟三人,由枣强迁东邢庄定居,改村名为张邢村。

赵  邢

元代,邢姓建二村(东邢庄、西邢庄)。明初,赵姓由枣强迁居西邢庄。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赵邢村。

仪  张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由枣强迁居漯河崖村东大道旁,村名“西道高”(又名“扁担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讲义气,求团结,改名义张村。后沿变为仪张村。

南太平

明洪武年间,高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名高家庄。后在村内修一太平庙,沿革为太平庄。因该乡有两个太平庄,该村在南,故名。

鲍  家

元代,鲍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命名。鲍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另说,该村又名万丈口,为漯河著名险工段,旧志载:漯河曾多此在此决口。

冯家坊

据《冯氏祖谱》载:“宋代,张姓建村,名沟张村。明洪武四年(1371),冯子喜由章丘城南石牌坊迁来定居,改村名冯家坊子。”公社化时,称为冯家坊村。

兴  刘

元末,村名刘家。明初,村东修了一座幸福庙,遂改村名为兴刘村。

小李家

元末建村,原住户为菅姓。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一家从枣强迁来定居,以姓氏命名。

田  家

元代,田姓建村,以姓氏命名。田姓无居,村名沿用至今。

柳塘口

该村始建于唐代,原名九江口。村中尚有唐槐一株。后村北水塘周围长满了柳树,改村名为柳塘口。清代曾在此设镇。

辛  中(辛东和辛西)

辛寨乡政府驻地。1989年,县政府批准命名。

常  家

明初,常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漯河崖

明洪武二年(1369年),韩、侯二姓从枣强迁来漯河畔立村,故名漯河崖。

高明寨

元代,石姓建村,名石家。抗日战争中,因与附近的史家村同音,遭日寇破坏。事后,群众想改个文明的村名,因邻近辛寨,遂名高明寨。

西太平

据《关帝庙碑》载:“元代薛、胡二姓建村,名薛胡庄。明洪武二年(1369),张姓迁此。薛、胡二姓无后,村名谐音叫成‘绝户庄’。”民国初年(1912),因村名不吉,由张茂忠、张万通联名倡议,改为太平庄。因该乡有两个太平庄,该村在西,故名。

原水寨的建置

明清西部属历城县,东部属清平乡。1954年,改为区辖镇。19589月,成立水寨人民公社。19842月,改为水寨区。19859月,苑李乡、张家林乡、水寨镇合并为县辖水寨镇。1986年,辖32个行政村、3.33万人。2005年,辖32个行政村、3.51万人。镇驻地水寨村。2017811日,撤销水寨镇,将原水寨镇的水北村、水南村、郝家楼村、康家村、王家桥村、南辛村、苑李村、季周村、狮子口村、彭刘村、北张村、门口村、北范村、门东村、马高村、孟庄村、鲁高村、贾庄村、高高村等19个行政村划归刁镇管辖。

水寨镇划归刁镇19个村行政村村名由来

水  寨(水南和水北)

水寨命义,历有争议。一说:地处绣江河尾闾,紧靠白云湖,众水来汇,以致常年潴水,滨水建村寨而得名。又说金末山东大乱,地方豪强聚众割据,兵祸连结,居民为避散兵游勇骚扰,便阻水结寨以自保,得名水寨。东汉末年,黄巾军在今水寨南村之城子庄筑黄市固城,《水经注》云“百脉水,北经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

郝家楼

该村原名今井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郝姓迁来定居,改名郝家村。民国年间。村内郝姓建了一座五层楼,遂改村名为郝家楼村。

王家桥

据《隗氏家庙碑》载:“该村原名王家桥。明天启年间(16211627)隗氏迁此定居,沿用原村名至今。”

康  家

据《董氏族谱》载:“该村原名康家村。明洪武二年(1369),董姓从直隶枣强王善友村迁来定居。”康姓无后,但村名沿用至今。

南  辛

此地原有“旧军孟家”的几户佃户居住,后逐渐发展成村,取名新庄。因村北已有个新庄,该村在南,遂名南辛庄。后沿革为南辛庄。

彭  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彭刘二姓由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孟  庄

据《孟氏族谱》载:“该村原名船上王庄。明洪武二年(1369),孟氏由枣强县瓦盆庄迁此定居改村名为孟庄。”周围村庄则称之为“末庄”。

门  口(门东和门口

古代,小清河流经此地当地人称河。此处有一渡口,宋代发展成村取名口村。

苑  李

明洪武二年(1369年),苑、李二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马  高

据《关帝庙碑》载:“该村原名小辛庄,村址在现村西北0.5公里处。遭水灾迁于高地建村取名高洼庄。因村有马、高、鲁三姓,又称三高庄。”建国后以姓氏命名马高村。

高  高

沿革含义,详见马高村。

鲁  高

沿革含义,详见马高村。

季周寨

该村原名四槐树。明洪武二年(1369年),隗氏由冀州迁来定居。因怀念故乡定村名冀州寨。建国后为书写方便改为季周寨。

小范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范氏由枣强迁此建村。村西南原有一范家庄该村较小故名。

狮子口

据《郑氏族谱》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郑姓迁此定居。村南小范家庄庙前有石狮一对,蹲踞大路口遂取村名狮子口。”

张家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贾  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