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各自然村历史演变及管辖归属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09-18

​​(按:本资料为十四年前的,由于拆迁合并,很多自然村在乡村建设中消失于历史前进的洪流中,自然村的行政归属也产生了变化,现把这些过去资料录出,也算是对历史记忆的刻录吧)

董家镇(现董家街道)

发布日期:2009-07-10

  位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东北17.5公里。面积64.45平方公里。12773户,46237人。辖49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董家庄。
  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巨冶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东北乡。民国十三年(1924)属老僧口乡。1948年董家区。1950年设第四区董家乡。1956设董家区董家集镇乡。1958设平原公社。1959属平原公社董家管理区。1961年将平原公社改称董家区。1968年撤区改为董家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称董家区,1985年撤区设立董家镇至今。
  董家庄 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以南,胶济铁路北侧,东为东杨之有,西邻姚家庄,北为荀家庄。849户,2928人。设董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三、八日逢集。1951年5月曾为历城县政府驻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董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后迁至济南经商),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董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董家庄,三、八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二:董家庄”。
  小达子营 位于董家庄以北4.5公里,东邻西折腰柳树村,南为曹官庄。59户,223人。设小达子营村民委员会。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黄河洪水遭灾,住户由“达子营”迁下建村,沿称小达子营。
  西折腰柳树村 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东邻大张庄,西为小达子营。111户,414人。设西折腰村村民委员会。村有古建筑三教堂。
  宋代,称折腰柳树村,曾称十家柳树。当初,赵王河从村中穿过,河岸有棵柳树从南岸探到北岸,在树身上能行人推车过河。船只经此必须免桅杆方能通过。俗有“宋过九江口,不过折腰柳”之说,而得名折腰柳树村。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平安四:十家柳树”,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平安四:折腰柳树村”。以后分为两村,加方位沿称西折腰柳树村。
  东折腰柳树村 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东为大张庄,西邻西折腰柳树村。110户,375人。设东折腰村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折腰柳树村同。加方位沿称东折腰柳树村。
  大张庄 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赵王河西岸,东邻小张庄,西为东折腰柳树村。351户,1423人。设大张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98-1398),称张家庄。张浩、张坤、张坛三兄弟率众人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以后沿称大张庄。
  小张庄 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赵王河西岸,东为张安村,西邻大张庄。44户,139人。属大张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原称卧乐士张家庄,亦称张家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卧乐士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卧乐士庄”(何为卧乐士无考)。约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曾改称辛福庄。后沿称小张庄。
  小许家庄 位于董家庄西北4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南为林家村,东北邻曹官庄。61户,202人。设小许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康熙年间(1662-1722),许、宋、杨、王诸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简家屯后,王桂真在此为许家种菜定居建村。沿称小许家庄。
  曹官庄 位于董家庄西北4公里,刘公河东岸,西南邻小许家庄,北为小达子营。187户,671人。设曹官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曹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曹官庄。以后李刘二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曹氏虽迁居路家洼,但此村仍称曹官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曹官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曹官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曹官庄”。
  江家庄 位于董家庄西北3公里,东邻邢家洼,南为任家庄。340户,1136人。设江家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杏元村。田氏早居建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江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因江姓户增多,改称江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江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江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江家庄”。
  崔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北2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东邻王新村,北为苏新村。204户,747人。设崔家庄村民委员会。
  据《崔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祖崔训、二世崔英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崔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崔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庄乡北保全二:崔家庄”。
  苏新村 位于董家庄以北3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东为张安村,南邻崔家庄。361户,1282人。设苏新村村民委员会。
  元末明初,称杏元屯,亦称苏家新屋头。相传,当年“北国达子”入侵时,忌讳住有屯、闸字样的地方,故取名杏元屯以避骚扰。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苏、赵二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因苏家在路旁建新屋一座,受过往行人称赞,曾改称苏家新屋头。以后沿称苏新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声码路:杏元屯”,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新屋头”,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二:苏家辛屋头”。
  王新村 位于董家庄以北2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南为荀家庄,西邻崔家庄。274户,936人。设王新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王家新屋头。王京川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时已有王姓定居,因盖新屋一座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志县志》“虞山路:新屋头”,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辛屋头”,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王家辛屋头”。以后沿称王新村。
  路家洼 位于董家庄以西3.75公里,东为谢家屯,北邻寇家庄。215户,839人。设路家洼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98-1398),路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地势较低洼而得名路家洼。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路家洼”,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路家洼”,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路家洼”。
  寇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西3.5公里,刘公河西岸,东为任家庄,北邻林家村。172户,577人。设寇家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吕家庄。因吕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寇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因吕姓户绝,寇姓住户增多,故改称寇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寇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寇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寇家庄”。
  林家村 位于董家庄西北3.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东为江家庄,南邻寇家庄。93户,343人。设林家村村民委员会。
  曾称韩窑庄。韩、杨二氏早居建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林松与起峦、起凤二子,由福建到直隶(河北省)后,又从直隶枣强迁入。后韩姓户绝,林姓住户增多,改称林家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林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谢家屯”。
  任家庄 位于董家庄西北2.5公里,东邻邢家洼,南为谢家屯,北邻江家庄。192户,651人。设任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任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任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五:任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任家庄”。
  邢家洼 位于董家庄西北2.25公里,西南邻任家庄,西北为江家庄。396户,1394人。设邢家洼村民委员会。
  元末明初,称宋官庄。钟氏早居于此。明洪武二年(1369),邢法兴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李家庄,后与其三代子孙又迁入。因此处地势低洼,而改称邢家洼。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邢家洼”,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邢家洼”,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邢家洼”。
  赵家桥 位于董家庄以西1.5公里,南为西方家,西邻谢家屯。110户,405人。设赵家桥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当时,因地处河道建有桥梁,而沿称赵家桥。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赵家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赵家桥”。
  姚家庄 位于董家庄西北1公里,西南邻赵家桥,北为于家屯。374户,1323人。设姚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姚成南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北乡南会清三:姚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姚家庄”。
  荀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北1.25公里,西邻于家屯,北为王新村。60户,187人。设荀于村民委员会。
  据《荀氏家谱》记载:荀永年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荀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荀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荀家庄”。
  于家屯 位于董家庄以北1.5公里,东邻荀家庄,西为邢家洼。63户,300人。属荀于村民委员会。
  曾称赵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天祥,无天左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约在清代后期,于氏又迁入。因于凤山曾在济南府为官,改称于家屯。
  院后 位于董家庄东北1.25公里,东邻季家寨,西为荀家庄。223户,778人。设院后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名卧龙村。刘川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而得名。以后王金、王银又迁入。因村前曾重修“胜国寺”院一座,以寺院在前,村在其后,沿称院后。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园后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院后庄”。
  裴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西3.5公里,东邻西杨家,北为路家庄。431户,1514人。设裴家庄村民委员会。
  元至正年间(1341-1368),裴氏早居建村而得名裴家庄。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刘、宋、王诸氏先后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裴姓户虽绝,仍沿称裴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皮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皮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裴家庄”。
  西方家 位于董家庄以西1.5公里,南邻西杨家,北为赵家桥。83户,307人。设西方家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氏诸户由直隶(河北省)枣迁此建村。当时,附近两个村闹瘟疫,病死者甚多。有的住户便迁居村东(南留村),留下者即得名北留村。后因杨姓住户增多,改称杨家庄。俗言,有杨(羊)必须有方(放)羊者,才能人畜兴旺,又改称方家庄。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方家。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方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西方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西方家庄”。
  西杨家 位于董家西南2公里,刘公河东岸,西为裴家庄,北邻西方家。33户,144人。没西杨家村民委员会。
  曾称南留村,亦称杨家庄。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方家同。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杨家庄”。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杨家。
  张安村 位于董家庄以北3.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东南为王合,西邻苏新村。132户,503人。设张安村村民委员会。
  1968年,历城县南山区因修建锦绣川水库占地,由政府移民办公室统一组织安排,住户由西营公社大庄搬迁至此建村。因地处张而庄大队和新安家之意,得名张安村。
  王合 位于董家庄东北3.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东邻城角巷,南为张而庄。103户,379人。设王合村民委员会。
  曾称温家庄,温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王浩、王合兄弟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因温姓户绝,曾改称王浩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野可路:王浩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王浩家庄”。以后,前来投奔王家兄弟定居者甚多,而沿称王合。
  张而庄 位于董家庄东北3.25公里,东为苏家庄,北邻王合。702户,2368人。设张而庄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
  曾称左二庄,因左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王京川率众人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当时一条河流把村隔开,改名张二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野河路:张而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张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二:张二庄,二、七日集”。以后沿称张而庄。
  城角巷 位于董家庄东北4.5公里,南为西郭庄,西邻张而庄。366户,1384人。设城角巷村民委员会。
  唐代称程家巷。相传,此处原为古平陵城一条街巷而因名。明洪武二年(1369),刘、韩二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以后沿称城角巷。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野河路:程家巷”,清乾隆《历城县志》 “正东乡北保泉一:城角巷”,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城角巷”。
  东郭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6.5公里,东南邻三官庙,东北为城子村。100户,350人。设东郭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篦子郭家庄。相传,唐代此处原为平陵城一条经商篦子的街巷,郭氏又早居于此,亦称郭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城》“东北乡明贤二:郭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郭家庄”。1958年,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郭庄。
  城子村 位于董家庄东北7.25公里,巨野南岸,东邻三官庙,西南为东郭庄。134户,485人。设城子村村民委员会。
  曾称鹅鸭城。相传,唐代为“全节县”城故址,亦称城子庄。史志记载:《山东通志》“唐武德二年(619)满归国于此置全节县”,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城子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三:城子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三:城子庄”。以后沿称城子村。
  季家寨 位于董家庄东北2公里,西邻院后,东北为张而庄,东南为东杨家。296户,986人。设季家寨村民委员会。
  明洪年间(1368-1398),季少亭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季家寨”,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季家寨”,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季家寨”。
  东杨家 位于董家庄以东2.5公里,东邻徐家庄,北为季家寨。263户,922人。设东杨家村民委员会。
  曾称南留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宵六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乞讨称杨家庄。到三世又有住户迁入,仍沿称杨家庄。
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杨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十三: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十三:杨家庄”。以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杨家。
  徐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3公里,西邻东杨家,东北为吕家村。188户,654人。设徐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伯宜率众人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徐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徐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徐家庄”。
  苏家庄 位于董家庄东北3.5公里,东南邻西郭庄,西为张而庄。133户,484人。设苏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苏连顺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苏姓户绝后,曾改称苏家坟。到万历年间(1573-1620),又有住户由徐家庄迁入,仍沿称苏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山城路:苏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苏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苏家庄”。
  吕家村 位于董家庄以东3.5公里,西南邻徐家庄,东北为西郭庄。289户,1037人。设吕家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吕敬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吕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吕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秀北保全二:吕家庄”。
  西郭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4公里,东邻吕家村,北为城角巷。127户,487人。设西郭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称郭家庄。郭氏朝友、朝臣、朝亮兄弟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而得名(朝臣、朝亮后又迁居章丘县)。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郭庄。
  时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5.5公里,南为温家庄,西邻西郭庄。284户,984人。设时家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十家庄。相传,明代村里原有一座昆庐寺,寺内文王殿檐头上由10块石头砌垒,以象征十家为吉祥之兆而得名。以后沿称时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时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时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时家庄”。
  温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5.75公里,南为卫东新村,北邻时家庄。289户,1145人。设温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4年8月,易兴刚、易炳安2户10人,由重庆市开县镇安镇歇马村迁此落户。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温氏大户与朱、梁二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温家庄。后温姓户绝,仍称温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温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九:温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一:温家庄”。
  甄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6.5公里,东邻袁家庄,北为三官庙。145户,532人。设甄家庄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4年8月,陈德明、陈寄生、傅六明3户12人,由重庆市县镇安镇安镇歇马村迁此落户。
  元代,曾称甄乔二庄。因甄、乔二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王、李、刘诸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先后迁入,其后,甄乔二氏又迁居它地,而沿称甄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甄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甄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甄家庄”。
  三官庙 位于董家庄以东7公里,巨野河西岸,东为全节河,西北邻东郭庄。229户,846人。设三官庙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
    唐代,称三官庙。因村处有座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以庙而得村名。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霍氏从全节河又迁入,仍沿称三官庙。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三官庙”,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三官庙”,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三官庙”。
  袁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巨野河西岸,南为后二舍,西邻甄家庄。143户,525人。设袁家庄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1年8月,周世权、周泽柏、周世安、周召明4户19人,由重庆市忠县馨井镇复旦村迁此落户。
  明代,曾称袁家庄。以姓氏(后袁姓户绝)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袁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元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袁家庄”。
  全节河 位于董家庄以东8公里,巨野河西岸,东邻章丘市境,东南邻潘新村,西为三官庙。267户,991人。设全节河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1年8月,马万云、马万清、雷甲成、李宗荣4户15人,由重庆市忠县井镇复旦、天山村迁此落户。
  因地处唐代古城“全节”,又建村在巨野河畔而得名全节河。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全节河”,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全节河”,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全节河”。
  潘新村 位于董家庄以东8.5公里,巨野河西岸,东邻章丘市境,西为袁家庄,西北邻全节河。81户,302人。设潘新村村民委员会。
  明末清初,曾称潘家新庄。因潘氏家族曾修建潘家寺一座,住户增多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潘家新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潘家辛庄”。以后沿称潘新村。
  卫东新村 位于董家庄以东6公里,胶济铁路北侧,东邻五里堂,北为温家庄。180户,674人。设卫东新村村民委员会。
  1967年,在历城县南山区修建锦绣川水库占地,由政府移民办公室统一组织规划而兴建。住户由西营公社大庄迁居于此,为体现时代特征,得名卫东新村。
  曹家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6.75公里,东邻前二舍,西北为温家庄。202户,699人。设曹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曹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曹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曹家庄”。
  前二舍 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东邻柿子园,西为曹家庄,北邻后二舍。114户,428人。设前二舍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称二舍庄。朱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居柿子园,到十世又迁居分为两地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二舍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前二舍庄”。后因此处位前,沿称前二舍。
  后二舍 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南邻前二舍,北为袁家庄,102户,353人。设后二舍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称二舍庄,俗称后二舍庄。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冯、社、张、季诸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因此处已有前二舍庄而得名后二舍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党家乡明贤一:后二舍庄”的记载。以后沿称后二舍。
  柿子园 位于董家庄以东8公里,东邻师官庄,西为前二舍。404户,1532人。设柿子园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1年8月,马万军、马洪康、马洪祥、曾小华4户11人,由重庆市忠县井镇复旦、天山村迁此落户。  元末明初,曾称土元村。李士元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而因名。以后沿称柿子园。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平陵城路:柿子园”,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柿子园”,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柿子园”。
  师官庄 位于董家庄以东8.75公里,东邻章丘市境地杜张水
库,西邻柿子园,北为潘新村。43户,130人。属柿子园村民委员会。
  相传,元代曾有位学者进京赶考数次皆未中榜,便隐居在此潜心教书育人。后经他教过的学者皆能中榜得举,事业有成。为纪念其恩师功德,沿称师官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师官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师官庄”。
  五里堂 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西邻卫东新村,东北为柿子园。257户,731人。设五里堂村民委员会。
  据村中明代重修观音堂碑文记载:“历城县东明贤乡间,原龙山镇五里许,在有观音堂一处,堂因庄而建,庄取堂而立名,故为五里堂村名之由来”。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五里堂”,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五里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