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钱系列简况 四、唐、五代十国、宋

 凤州鸣 2020-05-22

钱与中国古钱

风鸣(原创)

   四、唐、五代十国、宋

唐高祖废“五铢”,铸行“开元通宝”,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史的又一新纪元。从此,中国古代铸币史进入以“宝”为名的时代。开元通宝铸行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其钱文各书体开启了一个时代,也不仅在于其制钱体制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且也在于开元通宝是制钱官方明确的以官方担保的形式公开发布其官方信用的第一例。从此,“径八分、重二銖四累”等等体制和重量的要求已不再是一个超越于官方信用之上的要求。金属的重量和成色在此成为确保官方信用的技术手段。官方已不可能逃避金属重量和成色所要求的的信用,而且这个信用正是官方试图颁布的法定信用本身。

隋朝以前,金属重量的信用和官方信用似乎各有其信用,因而官方信用不对金属信用负责的混乱状态,在开元通宝的造钱根据这里,业已厘清。金属的信用,是以金属的自然属性为表达基础代表的信用这种自然属性不依任何人的私意私欲有所转移,因此始终具有表达公意或货币信用,不可取代或作伪的真实性。官方所发行的信用,在官方自身不以私意私欲为之的情况下,可以视为经公众授权由公意支撑的信用。但是,古代制钱官方没有得到公众公意的明确授权,而且它们也从未保有对此项授权负责的意向。官方的信用常常只被理解为官方自身可以任意发布的信用,金属信用的制限在此不仅不是官方发行其信用的现存技术手段,反倒是官方信用自视甚高的信用发行权力的一个障碍。秦汉以来,制钱官方不断出来的减重铸币,实际上就是皇权对抗金属权力,并且试图以委屈金属信用所代表的人民权力的方式,伸张显然已经极度膨胀的无限皇权的一个注解。减重对于皇权而言,更少的意味着某种贵金属的收入,更多地意味着皇权超乎众生之上随意处置世界的权力。在以减重为手段贬低金属权力的时代,我们看到了由皇权这一强有力的强权所导演的近千年币制极度混乱的历史。皇权在以重量的背景下,总是试图抹杀金属重量这一公认符号形式的权威,试图否认在自身之外,独立于自身的权力。没有一个皇权的执掌者混然不知减重法币的后果是经济衰退和秩序混乱,但是,没有一个皇权的执掌者放弃过于金属权力暗中代表着的公众力作对的固执信念。

开元通宝为当前皇权的强大而不失为强大的皇权理想,作了一次开明的让步。制钱官方在此明确承认了自己的责任。钱是一种官定、官制的货币形式。其官定的明确印记即是——“宝”。金属重量在此已不可能是官方可以推卸责任的又一条通道。“宝”得以成“宝”,就在于它尊重民间关于“宝”的理想——亦即有关金属重量和成色的公认标准。“宝”不合乎“宝”的标准,现在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这就是——制钱官方。制钱官方再也不能说,它试图坚持的信用,被外在于它的金属信用搅乱,从而把制钱信用缺失的责任加于似乎不愿服从于法律的金属重量。开元通宝以“宝”名钱之后,金属重量以不可能是法律之外能够搅扰法律的一个借口。钱仅仅由皇权的法令颁行,不再以皇权和金属的双重名义来颁行——这意味着皇权必须对这种颁行效力担负全责。这同时也意味着,皇权在此必须以金属所代表的公意来颁行货币,因为要保证皇权所担保的货币的信用,在铸币时代可以选择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尊重金属所表达的公意。于是,长时期以来似乎双元的颁行货币的权力,终于以官方颁行民间公意(金属形式的民间公意)的形式获得一个历史性的解决方案。开元通宝以后,历代“宝”钱的形制重量,概循通例,而且币制少有混乱之弊。不能不说是历经变故的制钱官方立币根据制开元通宝得以转换的直接结果。因此,开元通宝的问世,可以说是中国古达造币史上自摹拟实用物品的象形币向抽象的以重量为基础的方孔钱体制转换以来又一历史性巨变。从此以后,由制钱官方在信用领域放弃与金属权力所代表的民间物权对抗的政策流失掉的权威,便只能在赋税这种更为公开的强权权力形式这里去获取补偿。

中国古代铸币自开元通宝始,进入以年号(尽管开元通宝自身未以年号名钱)和“宝”名钱的时代,同时也进入货币信用较为稳定的时代。布帛粟米等与官方赋税政策有关的物品和金银仍然是重要的流通物资,甚至也是财富通用计量单位。但是,法定铸币的地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从此变得不可动摇。

五代十国时期,是铸大钱甚多,并且铜、铁、铅钱并用的时期。当五、当十、当百(永安钱甚至用到“五百”、“一千”)等换算体制在此时期渐成定局。

两宋继承铜、铁制钱并用的五代十国传统,并极大的发展了铁钱制造和行用。各地有专用铜钱,专用铁钱和铜钱并用的分野。金银地位空前显要,并且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兑换纸币。两宋是中国古代方孔圆形铸钱成熟和在形式上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钱文书体在两宋时期可谓无体不备。行、草、楷等在两宋以前不入正途的钱文,从此大规模铸行于世。

两宋也是铸钱折算体制空前完善的时期,以往较为随意的折当体制,在两宋衍成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百等切合流通需要,体系完整的大小钱折当体制。折二、折三、折五等以往不见或难见的折当等级从此成为例行的折当等级流布于历代铸钱。

1、唐代

   (1)开元通宝

唐高宗始铸。大书法家欧阳询制版及书,钱文直读作“开元通宝”,旋读作“开通元宝”。钱文书体为著名的八分书,“时称其工”。钱径八分,重二銖四累,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钱。“开元通宝”是秦汉钱制以来。中国古钱史上又一巨变的成果。由其首创或集大成并施大影响于后世的方面可略述于下:1,首创钱、兩十进位衡制。2、自先秦钱文用大篆,秦迄于隋用小篆之后,开创了自此以后用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时代,也就是说,开元钱第一次以民间习用的书体为钱文正选书体。3、不再以重量名钱,改钱的专门名称为“宝”或“通宝”、“元宝”。4、在钱币铸造史上,首开以翻砂法大量制钱之例。

早期开元通宝轮廊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横左挑,稍后所铸,背有月纹:中期“元”字左、右挑或双挑,“宝”字较小,背常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后期边廊较宽,铸工粗率,大小不一并常有错范。关于开元钱背星、月纹、,历来传为宝后、文德后、杨贵妃在进献母钱蜡样上所留甲痕使然。令人信服的说法似乎应该是,与唐并列,对唐深有影响的鲜卑、突厥祭奉日、月,并且日、月、星本身也历来被中原视为神圣天象,钱背模铸星、月纹,可使钱本身由此得到某种神圣的担保。

(2)乾封泉宝

唐高宗乾丰元年(666年)铸行。一当开元通宝十。形制精整,因铸行时间短暂而存世较少。是古钱史上首例以“泉宝”名钱的钱品,也是首例以年号名钱的“宝”钱。

    (3) 乾元重宝

也称“乾元十当钱”。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始铸。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初铸轮廊深峻,后期所铸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雀纹。其中白铜母钱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铜质母钱。背“洪”小平钱殆为会昌年间所铸。亦见有背“二”孤品。

   (4)重轮乾元重宝

背之外廊为重轮,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始铸。重轮小者殆为私铸。重轮乾元重宝在太夏真兴好廊之后,接续了大泉五十开创的外廊重轮的传统,使之成为一种纪值标志。

    (5)大历元宝

    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铜色昏浊,字迹多不清晰,由大小两种样式。

    (6)建中通宝

    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文字晦漫,铸工草率。由大小二式。

    (7)中之钱

    穿上铸一“中”字,为建中通宝省文。无内外廊。唐西北地区地方铸币或四铢币。

(2)突骑施钱

钱文为粟特字回鹘文,形制同于开元钱,应为709—738年间铸品.面文:突骑施可汗拜布给。背蛇形纹。方孔圆形。

(3)牟羽可汗钱

唐肃宗,代宗朝回紇牟羽可汗铸钱,面文:回紇牟羽,天可汗,美誉贤明。背文:国家宝勅令。方孔圆形钱。

(4)开元通宝当十钱

   唐试铸当十型,未正式流通,花缘。孤品。

(5)会昌开元通宝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始铸。武宗毁佛后,许各道观察使置钱坊以所收佛寺铜铸开元通宝,后李绅提议各州铸钱也获批准。今所见背铸有各州地名的开元通宝计有,昌、京、洛、益、梓、蓝、襄、荆、越、宣、洪、潭、兗、润、鄂、平、兴、梁、广、福、丹、桂、清、永等23种。铸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袭欧阳询旧制,背文多甚随意。

(6)得壹元宝

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洛阳所铸。以一当开元通宝百。背多有月纹,亦见有星纹或祥云纹。因铸期甚短,较少见,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

(7)壹当百钱

    戴葆庭先生旧藏孤品。应为得壹元宝的变通铸品。

(8)顺天元宝

    史思明铸,史氏“恶”‘得壹’非长祚之兆”,盖住顺天元宝。背日文或星、月纹。体型厚重。

(9)高昌吉利

北魏至唐灭高昌(640年)期间高昌国铸币。钱文隶书旋读,有北魏气象。形制厚重,背多素,亦见有弧形三角纹。

(10)咸通玄宝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铸。桂阳监铸于郴州,铸而未行,故存世绝少,面文为隶书,制作较粗,形体略同于开元。

2、五代十国钱

   (1)开平通宝

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1年)铸。面文旋读,通宝背廊平钱,元宝轮廊精整。存世甚罕。或谓元宝钱为津门坊间伪作。

(2)天成元宝

    后唐明宗李亶天成年间(926—929年)铸,钱文隶书,旋读,体制较厚重,存世甚罕。

(3)天福元宝

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三年(938年)始铸。因“许天下私铸”,大小精粗杂见。钱文隶书,旋读。体制便于薄小铜质杂乱。

4)汉元通宝

后汉隐帝刘成祐(947—950年)铸。为开元通宝钱文改“开”为“汉”铸成。钱背多有星、月纹。

5)周元通宝

后周世宗柴显德二年(955年)。面文风格,体制均同于开元通宝。制作甚精,背常有星、月纹。因系周世宗毁佛像所作,民间历来以为灵物,后世仿造改铸不绝。

(1)永平元宝

   前蜀王建永平年间(911—915年)铸。钱文及形制风格略同于开元。制作较粗,罕见。

(2)通正元宝

   前蜀王建正元(916年)铸。钱文及体制均仿开元钱,唯制作粗率。罕见星、月纹。

(3)天汉元宝

   前蜀王建天汉元年(917年)铸行。钱文及体制略同于开元。铸制较永平、通正钱精美。

(4)天光元宝

   前蜀王建光天元年(918年)铸行。钱文光字作行书,其余为隶体。背多由月纹,有铁钱。

(5)乾德元宝

   前蜀王衍乾德年间(919—924年)铸。八分书,旋读。制作欠精。

(6)咸康元宝

   前蜀王衍咸康元年(925年)铸。钱文八分兼行书。字廊欠精,背常见仰月和星纹。

(7)闽开元通宝

闽王审知铸于后梁未龙德二年(922年)。钱文“开元通宝”,分大、小二式,大者有铜、铁、铅,书体为真兼隶体。小者也有铜、铅两种。大者背穿上常铸巨星,亦有背穿上“闽”,下仰月纹者,大铜钱罕见。

13)永隆通宝

闽王延义永隆元年(939年)始铸。以一当十或当百。书体在行、隶之间,背穿上下常铸“闽”字和月纹,背穿右亦常见巨星纹。或铜,或锡,或铁,或铅。铜质少见,铅质甚罕。

   (14)天德重宝

闽王延政天德年间(943—945年)铸。以一当百。通宝隶书,重宝真兼隶。通宝背无文,重宝背穿上铸有国号“殷”。

(15)天策府宝

    楚王马殷乾化元年(911年)始铸。钱文美好,体制厚重。或铜,或铁。通着罕见。

(16)马殷乾封泉宝

后唐铜光三年(925年)楚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内,城外用铜钱。以一当十。钱文隶带楷意。铜铁钱均见背文“天”或“天府”,铁钱另有背文“策”、“天策”。

(17)马殷乾封重宝

    楚马殷铸于(925—927年)。由当二、当五、当十三式。钱文楷书或隶带楷意。

(18)广政通宝

后蜀孟昶广政年间(938—965年)铸。钱文八分兼隶。有铜、、铁、铅三种。铜钱铸于广政元年,铁钱铸于广政二十五年。面分好廊、无好廊二式。

(19)大蜀通宝

    史志失载,依钱文、形制、书体,应归于后蜀孟昶。钱文八分兼楷,背有廊或无廊。存世甚罕。

(20)大齐通宝

徐知诰初建国(号齐)升元元年(937年)铸。一说黄巢铸,一说为南唐元宗铸大唐通宝时追念先帝所铸。传世仅两枚。一枚缺左上角,一枚外廊内侧有四个小孔。

(21)保大元宝

南唐李璟保大年间(943—957年)铸。由铜、铁两种。形体浑厚,面文敦实圆润,背“天”。存世甚罕。

22)永通泉或

南唐元宗李璟中兴二年(959年)铸(一说中兴元年,即958年铸)。面文隶书或篆书。形体厚重,轮廊精整。铜钱隶体一当十,篆体一当五。铁钱为韩熙载所铸,一当二。

(22)唐国通宝

南唐元宗李璟显德六年(959年)铸。铸期早于大唐通宝。钱文有篆、隶、真三体,篆书于真书配成一对,为“对钱”之祖。一当开元二。另有篆书当五或当十大钱。背穿上或有星纹,铸造甚精。

(23)大唐通宝

    南唐元宗显德六年(959年)铸,钱文隶书,背可见月纹,或铜、或铁、或银。铸造较为精美。

(24)南唐开元通宝

南唐元宗李璟报答年间(943—957年)铸。史载韩熙载请铸铁开元,“徐铉篆其文”。今所见为铜钱。有篆、隶两体,成对。分大、小二式,小者小字,阔缘。大者为当十钱,书体仿唐开元,阔缘。背见四出文,星纹、月纹。铸工甚精。

(25)乾亨重宝、通宝

南汉高祖六龑乾亨元年(917年)铸。一说为辽乾亨四年,圣宗初即位是所铸。南汉乾亨二年(918年)又铸铅钱,铅钱十当铜钱一,铜铸背无文,少见。铅钱背“邑”。

(26)开元通宝铅钱

    南汉六隐始铸,铸期约在(904—971年之间)。文字简率。铸工亦粗。

(27)五五铅钱

楚马殷或南汉(904—917年)时期所铸。背穿左右,文“宝四”。“五五”字类五铢体,背文“宝四”为楷兼隶意的所谓“返童体。”

(28)飞龙进宝

    南汉高祖刘岩白龙元年(925年)铸(一说为刘岩大有十四年,即941年铸)。钱似非正用品。

(29)永安一十等

五代刘仁恭铸,一说刘守光铸,一说读为“安永”,安禄山所铸。分一十、一百、五百、一千四等。或铜,或锡,或铁。铜少见,一十迄今为孤品。

(30)铁货布

    五代刘仁恭或刘守光铸。面文形制仿莽布。背文三百。

(31)铁顺天元宝

五代刘仁恭或刘守光铸。面文仿史思明“顺天元宝”。背星纹,或月纹兼纪值。分十、百、千等。体制厚重。

(32)应圣元宝

    五代大燕皇帝刘守光应天元年(991年)铸。背十,孤品,殆为样钱。今存日本。

(33)乾圣元宝

    五代大燕皇帝刘守光应天元年(991年)铸。背百。孤品,殆为样钱。今存日本。

(34)应天元宝

五代大燕皇帝刘守光应天元年(991年)铸。背万(五)。孤品,殆为样钱,今存日本。与应圣共为三等。

(35)铁五铢

    唐末至五代初幽州钱。以隋五铢改作。

3、北宋

(1)宋元通宝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始铸。又读“宋通元宝”。宋开国钱。钱文仿八分书,体制仿唐开元通宝。或铜,或铁,阔缘。铁或铁母广穿。背多星、月纹。铁钱十当铜钱一。

(2)太平通宝

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铸。钱文楷兼八分。背见星、月纹。体制同于唐开元。有大铁钱,背巨星,行于建州。每千钱当铜钱七百七十,铸期短,少见。

(3)淳化元宝

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元年(990年)始铸。钱文真、行、草三体,太宗手书,即所谓“三体钱”,“御书钱”。另有隶体一种,因淳化之“淳”缩其水旁,称“缩水淳化”。是钱文御书和钱文用草书的首例。或铜、或铁、铁钱为折二钱。

(4)至道元宝

宋太宗赵光义至道元年(995—997年)铸。钱文真、行、草三体,太宗手书。体制同于淳化。或铜,或铁。

(5)咸平元宝

宋真宗赵恒咸平元年(998年)铸。钱文真书。分小平、折二、折三、折十数等。大钱廊阔肉厚。或铜,或铁。川、陕铁钱十当铜钱一。

(6)景德元宝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始铸。钱文真书。分阔缘、窄缘二型,由大小二式。铜或铁。

(7)祥符元宝、通宝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铸。钱文真书。背间有星、月纹。字小廊阔。铜或铁。由小平=折二、折十数等。

(8)天禧通宝

    宋真宗天禧年(1017—1023年)铸。钱文真书。铜或铁。

(9)天圣元宝

   宋仁宗赵帧天圣元年(1023年)始铸。钱文篆、真二体,对钱。铜或铁。

(10)明道元宝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始铸。钱文篆、真二体,对钱。铜或铁,铁见折二。

(11)景祐元宝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始铸。钱文篆、真二体。对钱。铜或铁。

(12)皇宋通宝

宋仁宗宝元二年始铸。延铸至康定年间。钱文篆、真二体。对钱。其中九叠篆体甚为罕见。由小平、折二兩等,或铜,或铁。

(13)康定元宝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铸。钱文隶带楷意。小平铁钱。少见。

(14)庆历重宝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铸。钱文真书,直读或旋读。分小平、当十兩等。铜或铁。

(15)至和元宝、通宝、重宝

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年)铸。钱文篆、真二体。元宝、通宝为小平铜钱,篆、真成对,隶书少见。重宝为折二、折三铜钱、铁钱。钱文真书,直读或旋读。背文有“号”、“坊”、“同”等。均属难得。

(16)嘉祐元宝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铸。钱文篆、真二体,对钱。小平钱。元宝旋读,通宝直读。

(17)治平元宝、通宝

   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年)始铸)。钱文真、篆(含古篆)二体。元宝旋读,通宝直读。

(18)熙宁元宝、通宝、重宝

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1068—1077年)铸。钱文篆、隶、真、行四体。元宝为小平钱。重宝为折二钱。通宝为折二钱,亦有小平钱。

(19)元丰通宝、重宝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铸。钱文篆、隶、行三体,兩兩配对。分小平、折二兩式。或铜或铁。以铜一千易一千五百。

(20)元祐通宝

宋哲宗赵煦煦煦元祐年间(1086—1094年)铸。钱文篆、行二体。相传为司马光、苏苏轼二公手书。有小平钱、折二、折三三等。铜、铁并行。背真书“陕”字者,稀罕。

(21)绍圣元宝、通宝、重宝

宋哲绍圣年间(1094—1098年间)铸。钱文篆、行成对。另有隶书元宝铜平钱和隶书重宝。分小平、折二、这三三式。背多星、月纹。铜铁并行。

(22)元符通宝、重宝

(23)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铸。钱文篆、行成对,另有真书一体。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铜铁并行。

(24)建国通宝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始铸。钱文真、篆成对。平钱。

(25)圣宋元宝、通宝

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始铸。钱文篆、行成对,另有真、隶二体。分小平、折二、当五三等。(当五金今未见),铜铁并行。通宝绝少。

(26)崇宁通宝、元宝、重宝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钱文隶、真二体。真书乃著名的瘦金体,徽宗手书。瘦     金体钱文与新莽钱文并称钱文“二圣”。分小平、当五、当十三等。元宝有折二型。真书平钱与隶书背“十”,罕见,铜铁并行,有夹锡钱和银钱。

(27)大观通宝

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铸。钱文为徽宗手书瘦金体真书。分小平、折二、折三‘当十四等。铜铁并行,有夹锡折二钱。另见有楷书旋读平钱,米书大观等为后铸品。

(28)政和通宝、重宝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铸。通宝钱文篆、隶、真三体。兩兩成对。重宝钱文略同于瘦金体。或铜,或铁,或夹锡。

(29)重和通宝

    宋徽宗重和年间(1118—1119年)铸。钱文篆、隶成对,平钱。铜钱并有夹锡钱。

(30)宣和通宝、重宝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铸。钱文篆、隶二体,对钱。另有楷书和楷书瘦金体铜钱,分平钱、折二、折三三等。铁钱有小平、折二两等。铜铁并行,亦见有金银。

(31)靖康通宝、元宝

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1126-1127年)铸。钱文篆、隶、真三体。元宝篆隶成对,通宝篆隶成对。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铜铁并行。

4、南宋

   (1)建炎通宝、元宝、重宝

宋高宗赵构建炎年九月(1127年)始铸。钱文真、篆二体。分平钱、折二、者三三等。通宝、元宝多为平钱,折二为通宝,折三为重宝,元宝少。或铜或铁。

   (2)绍兴元宝、重宝

宋高宗绍兴元年八月始铸。钱文真、篆二体,对钱。元宝分平钱、折二、折三三等,钱文右旋读。通宝直读。或铜,或铁。

(4)隆兴元宝、通宝

宋孝宗赵春隆兴元年始铸。钱文篆、真二体,对钱。分小平、折二二等。形制同于绍兴。或铜,或铁。

(5)乾道元宝、通宝

宋孝宗乾道元年七月始铸。钱文真、篆二体,背文“正”字及星、月纹,今见当二和折五二等。或铜,或铁。

(6)纯熙元宝

1985年始见于江苏高邮县。乾道九年九月九日孝宗下诏改明年为“纯熙”,正式改元时易为“淳熙”。地方钱监按诏制“纯熙元宝”。旋即废止。故存世极罕。

(7)淳熙元宝、通宝

孝宗淳熙元年(1714年)12月始铸。钱文真、篆、隶三体。真书背文柒至拾陆纪年,亦有背“泉”纪监或背星、月纹者,铁钱背文多纪地兼纪监或纪监兼纪年。分平钱、折二、折三三等。或铜,或铁。

(8)绍熙元宝、通宝

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始铸,钱文真、篆二体。背文“元”纪年,“同”、“春”、“汉”纪监,“四”即、“四九”纪范,亦见星、月背文。分平钱、折二、折三三等,或铜、或铁。

(9)庆元元宝、通宝

宋宁宗赵扩元年间(119—1200年)铸行。钱文真书,背文“元”至“七”纪年,“用”、“利”、等纪地,“汉”、“同”、“春”等纪监,“西一”纪炉,“卅七”、“五五”等纪范。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或铜,或铁。

(10)嘉泰通宝、元宝

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纪地、纪监、纪范。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或铜,或铁。

(11)开禧通宝、元宝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纪地、纪监、纪范。分小平、折二二等。或铜,或铁。

(12)嘉定通宝、元宝

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始铸。钱文真书,铜钱背文纪年,“折十”纪值。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铁钱另见“嘉定崇宝等铁钱”条。

(13)嘉定崇宝等贴钱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始铸。平钱钱文为通、元宝、折二为元、泉宝、折三为元、之、全、永、兴、安、新、洪、万、正、真、崇、泉宝等、折五为元、通、重、之、全、兴、至、珍、隆、封宝等。分旋读,对读二式。背文纪年,纪地、纪监、纪范、纪炉。另有表示通行的“行”、“使”、“用”。嘉定铁钱是历代铁钱中品种最复杂,面文数量最多的同年号铁钱。

(14)圣宋重宝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利州绍兴监。背文纪地、纪值、纪炉,或铜(铁范铜),或铁。

(15)宝庆元宝

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1208年)始铸。背纪地、纪监、纪年,亦见月纹,分小平,折三二等。铁钱。

(16)大宋元宝、通宝

宋理宗赵昀宝庆元年7月(1225年)始铸。钱文真书,铜钱背文纪年,通宝背文有“当拾”纪值。铁钱背文纪年、纪地、纪监、纪炉。铜钱分平钱,折二、折十三等。铁钱分平钱、折三二等。

(17)绍定通宝、元宝

理宗赵昀绍定元年(1228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通宝分平钱,折二二等,元宝分折三、折五、当十三等。或铜、或铁。

(18)端平元宝、通宝、重宝

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纪值、纪地、纪监、纪炉。元宝分平钱,折三、折五(铁)三等:通宝分平钱、折五二等;重宝为折五钱。或铜、或铁。

(19)嘉熙通宝、重宝

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铜)、纪值、纪炉(铁、铁母)。通宝分平钱、折二二等,重宝为当三钱。铁钱分折五、折十二等。

(20)淳祐元宝、通宝

    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纪值。

(21)皇宋元宝

理宗宝祐元年八月(1253年)始铸。与北宋仁宗“皇宋通宝”同文。仁宗皇宋为通宝,理宗皇宋为元宝。面文真书。背纪年。分小平、折二二等。

(22)开庆通宝

   理宗开庆元年5月(1259年)始铸。钱文真书。分平钱、折二两等。

(23)景定元宝

理宗景定月元年(1260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分平钱,折二两等。

(24)咸淳元宝

庆宗赵禥咸淳元年(1265年)始铸。钱文真书。背文纪年,分小平、折二两等(铜钱)。铁钱有者二型。

(25)临安府行用钱牌

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年)铸行。一说高宗建炎三年始铸,一说理宗淳祐年间铸,一说度宗朝铸。又称“鐶牌”、“牌贴”、牌笺,俗称“挎牌”、“大牌”。钱文真书。面文为“临安府行用”,背文“准伍伯文省”,“准叁伯文省”,“准贰伯文省”等。“准”即“平”,“当”、“省”指“省伯”。当时七十七钱作百钱,甚至50钱作百钱,称“陌钱”或“短陌”。钱牌形制分为长方,上圆下方,下圆上方二式,上端均由穿孔。或铜,或铅。

(26)应运元宝、通宝、应感通宝

大蜀王李顺应运元年(994年)始铸。改元应感后铸应感通宝。钱文隶书。背无廊或廊浅平。平钱,或铜、或铁。

(27)招纳信宝

南宋绍兴元年(113年)刘光世用以招纳金军叛归军士的凭信。据载有金、银、铜三品。面文“招纳信宝”,背穿上铸“使”字,穿下铸有花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