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莉、吴佼姣齐白石与湖湘名士杨度、杨钧交往考 ——以湘潭市博物馆藏印为例

 芸斋窗下 2020-05-23


图1 齐白石 寿山石印章 2.5×1.7×3.5厘米 湘潭市博物馆藏

印文:释虎(朱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对湖南省湘潭市博物馆藏的两方齐白石篆刻作品的解析为起点,结合相关资料文献,试图还原齐白石与同门师兄弟湖湘名士杨度、杨钧的有关交往细节,借此来探讨齐白石与湖湘地缘文脉之关联,丰富齐白石相关研究史料。


一、引言

在齐白石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为师友制印颇多。湘潭市博物馆所藏的《释虎》石印、《夜雪吟馆》石印,分别是齐白石为挚友、湖南省湘潭历史名人杨度及胞弟杨钧而刻。《释虎》印系2015年12月由杨度长孙、旅美华侨杨友龙先生捐赠予湘潭市博物馆,《夜雪吟馆》印则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征集期间,于1986年7月从姜畲清泉村关康凡处收购。

杨度(1875—1931),政治家、诗人,派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号释虎、虎公、虎禅,湖南湘潭人,著有《杨度集》。杨度早年师事王闿运,19岁中举人,后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依附袁世凯,参与策划复辟帝制,之后思想转向民主共和,1929年经潘汉年〔1〕(或说是胡鄂公〔2〕)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3〕。

杨钧(1881—1940),字重子,又字仲子,号白心,晚号怕翁,杨度之弟。杨钧师从张仲飏、王闿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值湖南办学方兴,于新学堂讲学数载。民国初年,筑白心草堂于长沙五里牌,自号五里先生,以读书、著述为事,擅书画、金石、诗文,书法造诣尤深,著有《草堂之灵》《白心草堂金石书画》等。

杨氏兄弟与齐白石有同乡之情、同门之谊(皆师王闿运),相交甚契。

二、两方石印

现藏于湘潭市博物馆的《释虎》朱文印(图1),乃齐白石所刻薄意寿桃纽寿山石名号印章。印章风格规整、奏刀痛快、简洁劲挺,受汉印影响较为明显。在刀法上泼辣爽利、气势纵横,这与齐白石出身于雕花木匠,颇具腕力有着很大关系。印文“释虎”二字沉着、古朴,颇具韵味。二字呈对角式与边框粘连。“釆”字旁下部,以刀法笔意破篆字圆板之气。在字法的选择和处理上强调疏密,“释”字的左部“釆”字旁疏可走马,右部则密不透风。“虎”字的上下布局亦同理。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述及“疏贵有密理,密贵有疏致”,此印是其一例。

此印当是齐白石为杨度祝寿之作。印无年款,笔者认为该印应作于1917年之前。首先,着眼于印文。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杨度联结严复、刘师培等五人组织了拥护袁的“筹安会”。洪宪失败后,杨度于1916年逃亡天津。在天津法租界避难期间,深居简出,成为一名虔诚的佛门居士,并有“虎禅师”“释虎”等号。此阶段杨度与齐白石来往密切,齐为杨刻印颇多。1917年7月,齐白石赴天津避兵乱,专程看望了寓居天津的杨度,杨度则为齐白石所携《借山图》题诗,钤“虎禅师”印。由此可知杨度其时已有“虎禅师”“释虎”等佛号。其次,看印章的形式。齐白石曾于1917年刻“陈师曾所藏金石拓木”“三百石印富翁”“小称意小怪之”等朱文印,这些印已初显齐家样风格。尤其章法上,印章粘边、逼边的处理方式,成为其之后刻印形式的标志性样范。此外,齐白石刻“五石堂”“朽木不折”等多方白文印,表现出他意欲突破赵之谦之藩篱,取汉碑篆法,用刀爽劲,追求新意的明显趋向。也就是说,齐白石在此期间已彰显对印章形式的驾驭能力。最后,在刀法上,“释虎”印虽有冲刀法,兼有切刀痕迹,主要以冲、切结合。齐白石早年师丁敬、黄易,40岁后师法赵之谦,之后开始探索自家风格。齐白石刻印刀法爽劲,不喜切、削、摹,反对矫饰做作之审美观,遂一改切刀法为冲刀法,间或以冲、切刀法相结合之法。二者交叉的现象大约50岁后便已出现,55岁之后则以单刀侧锋直冲的刀法刻印。故而笔者认为,将“释虎”刊刻时间定于1917年之前较为合适。


图2 齐白石 墨精石印章 2.9×2.9×9.2厘米 1917 湘潭市博物馆藏

印文:夜雪吟馆(朱文)

另一方《夜雪吟馆》印(图2),乃齐白石为杨度之胞弟杨钧刻的斋馆印。据印章边款“丁巳正月二十五日齐房”可知,该印刊刻时间为1917年,亦为齐白石较早时期的作品。此印为湘潭博物馆在姜畲清泉村关康凡处以10元价收购而来。其间,藏有此印者不了解印章详情,曾意图抹去。之后根据印章边款内容,且在他人提醒下才得知为齐白石篆刻作品。此印章近3厘米见方,以双刀法刻成,印风平和,有韶秀之致。字与字之间的微小穿插、结字的时方时圆、字与边栏的连断关系都处理得极为用心。“夜”字下部、“馆”左下部均以斜直处理。齐白石入印文字自言取法《祀三公山碑》,喜方劲舍圆婉,多用平直、斜直之线,通过笔画的增减或伸缩来调整空间,强调疏密变化、方圆对比,弃曲求直,弃繁求简,大胆使用直线,寓“老实平正”于“造险出奇”,这些在此似乎都得到了印证。齐白石师法赵之谦数年,不甘拘于前人绳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寻求新径。

齐白石一生铁笔生涯六十余年,其印作之数逾万方,在印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篆刻艺术风格几经嬗变。黄苏民先生在其《齐白石篆刻艺术阶段发展论》一文中将齐白石习印之衍变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代表印作予以全面阐释,文中指出齐白石刻印始于1896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齐白石拜师胡沁园、陈少藩等湖湘名士,学习书画与诗文,后经胡沁园介绍与湖湘地方文人雅士有了广泛的交往,其中黎承福〔4〕、黎培銮〔5〕、黎承礼〔6〕等人在齐白石的学习篆刻初期曾予以引导和帮助。据《齐白石自述》记载,齐白石早期曾求人刻印,因不满对方态度倨傲,乃用修脚刀自己制印,并曾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向黎承福请教刻印。因此,1896年前后为齐白石印学历程的萌芽阶段。在黎氏兄弟的影响下,齐白石从学习浙派丁敬、黄易入手。因勤于钻研,不久便对浙派的古朴艺术特色有了出色的把握。如“我生无田食破砚”朱文印〔7〕即颇有浙派风姿。这期间的印作大都结集在《寄园印存》和《白石草衣金石刻画》(分别订谱于1904年,1909年)〔8〕。

在临习浙派得到篆刻门径之后,齐白石于1910年获见《二金蝶堂印谱》,转而师法赵之谦,刀法、篆法得以推陈出新,同时转益多师,兼取秦权、汉碑,印从书出,探索出新的风格。1912年所刻的“五十以后始学填词记”朱文印〔9〕为其学赵之谦时期的印作。

如果说前期学习丁、黄与师法赵之谦皆为齐白石印学建设的基础工程,那么1917年至1923年则是齐白石篆刻发展的关键阶段。黄苏民先生认为,这种“关键”的意义在于:从一切前人的法度中突围出来,建立自己的艺术秩序,是其“变法突围期”。1917年,齐白石在法源寺与陈师曾〔10〕订交。二人诗书画印,日相参鉴,齐白石有诗述及二人关系:“君无我不进, 我无君则退。”在陈师曾的建议与鼓励下,齐白石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进行衰年变法,刻印方面由工稳转向豪放,以单刀侧锋直冲之法,实现其篆刻艺术道路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飞跃。他变法后所刊印作颇有“快剑断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之味,其篆书兼具篆书楷化、楷书篆化的灵活性,不拘前人绳墨;章法布局亦擅错落安排,相互穿插,字字关联,方寸之间,气象万千〔11〕。

齐白石尝自言:“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12〕这段话极为生动地讲述了他的印学历程。至晚年,齐白石仍然奋力治印,终以大刀阔斧、直率雄健的风格,自成“齐派”。其晚年自刻“中国长沙湘潭人也”〔13〕白文印,纵横歪倒,妙趣天成,堪称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经典之作。

“释虎”“夜雪吟馆”这两方印作虽不是齐白石篆刻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但已初显齐白石不拘前人绳墨的探索意识。印章的刊刻时间处于其印章艺术风格发生变化的交叉时期,是齐白石对传统风格的学习与吸纳转换为早期原创风格的有力见证,体现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一如他自己的评价一样:“学我者生,似我者死。”〔14〕这种不囿于传统藩篱,脱尽前任窠臼的创新精神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夜雪吟馆》印有边款曰:“湘绮老人有‘湘绮楼中他夜雪,好将鸳瓦当油衣’之句,自后即不复问世。白心翁素抱高怀,近益孤澹,特师其旨而以夜雪名馆。今余镌石并为记之。”“湘绮楼中他夜雪,好将鸳瓦当油衣”两句出自其师王闿运〔15〕的《齐河道中雪行》,表述的是饱含匡世家国情怀的王闿运欲弃政治抱负,回乡避祸之意。杨钧特师其旨,以“夜雪”名馆,并请齐白石治印为记。另外,时值湘中雨雪,想必杨钧亦是触景生情吧。这两方印是齐白石与同门师兄弟杨度、杨钧交往及其背后王闿运门第渊源的见证。

三、齐、杨交往考

齐白石与二杨相识、相知,应缘于他们共同师从湖湘文坛耆宿王闿运。杨家与王闿运渊源较深。杨度、杨钧的伯父杨瑞生与王闿运素有往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关系,杨度自小便拜其门下,这可在二人日记中找到凭据。例如,王闿运于光绪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的日记中就曾记载“为杨生改文数篇”,此时杨度13岁。然而,杨度正式拜入王门是其归德回乡之后的1895年;而齐白石则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张仲飏〔16〕介绍,正式拜师王闿运,成为其弟子的。

关于齐白石与杨度相识的确切时间,据张次溪整理、齐白石口述的《白石老人自述》〔17〕的记录,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述》称这一年的三月,齐白石随同夏寿田〔18〕一家进京,居于其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的家中,“三月三十日那天,午诒同杨度发起,在陶然亭饯春,到了不少诗人,我画了一幅《陶然亭饯春图》。杨度,号皙子,湘潭同乡,也是湘绮师的门生。”〔19〕这是《自述》首次提及杨度。可知二人相识是经夏寿田的引介。此后二人交往渐多,情谊日深。《自述》再次提到杨氏兄弟,已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那时张仲飏已在省城,尚有旧友胡石庵、黎戬斋等人,杨皙子的胞弟重子,名钧,也在一起。我给他们作画刻印,盘桓了十来天,就回到北京。”〔20〕

齐、杨二人相交确如《自述》一书中所记录的1903年么?笔者认为恐怕并非如此。《白石老人自述》为齐白石晚年口述,并由弟子张次溪记录整理而成。由于白石老人当时年岁已高,部分事情回忆尚有模糊,并不能作为确切史料考证。笔者在梳理齐白石、杨度及杨钧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齐白石与杨度在此之前应已相识。原因有三:

其一,齐白石与杨度同为王湘绮师门生,早年与张仲飏皆为挚友。1894年,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组成龙山诗社。张仲飏作为社外诗友与齐白石相识,即成知己。之后又成为儿女亲家,张女紫环配与齐三子良琨为室。这一时期,张仲飏与杨度亦是至交密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杨度曾写诗《雪后送张秀才》曰:

长林绕屋朔风起,送客开门失山水。

雁声嘹唳树阴外,人影飘摇雪光里。

迩来共读无世情,山中日见春花萌。

五更纵谈复狂笑,山鬼夜瞷栖鸟惊。

寒风几日似冬暮,去年忽忆燕郊行。

沟柳已见雪中袅,宫莺渐向花间鸣。

看花对酒忘时遽,石径山扉任来去。

笠屐明朝踏雪还,溪桥没否今行处?〔21〕

诗中描写杨度与张秀才雪中共读,五更纵谈之无间友情。张秀才即张仲飏。此处杨度为何称张氏为“张秀才”?在《齐白石辞典》中的“张晃”辞条有云:“(张晃)拜师王闿运深造,通读群经,不久补试为县学生员。”〔22〕按县学生员即为秀才。张与杨同就师门,交谊颇深,并将杨度弟杨钧收为入室弟子。关于两人交往与切磋的记载在《杨度日记》中比比皆是〔23〕。杨钧亦在其《草堂之灵》中作张登寿(张仲飏)传云:

先生讳登寿,字正旸,湘潭人也。氏族不着,家本业煅。习煅时即好读书,以无师友,所谈均浅陋。余之故居曰石塘,对面山趾,有小铁店,店雇助锻。店为茅屋,有桃一株,白花盛开,忽兴发得句云:“天上清高月,知无好色心。夭桃今献媚,流盼睛何深!”姜畲陈鼎闻而奇之,召之至,曰:“子诗似孟郊,能苦学必大成。”以孟诗与之。于是移写诵读,晨夕不辍……〔24〕

齐白石与杨度皆为张仲飏好友,若说二人完全不相识,也许有失合理。

其二,杨钧在《草堂之灵》卷七“戒畏”中曾述及齐白石:

余少时即喜作书,然无师无友,不得门径家中旧帖,仅有唐碑……十四岁时即请白石刻一“书法专宗唐以上”印,李梅庵相访,即此印先容也……〔25〕

杨钧14岁即请齐白石为其刻印,时间应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前后。可见此时杨钧已知晓齐白石篆刻的名气。

其三,在北京画院编的《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日记(上)》,《癸卯日记》中详细记录了齐白石从癸卯年(1903年)3月1日到6月29日约四个月的行迹、见闻、交游与艺术活动。日记中载:齐白石于癸卯年4月5日抵京,住南城骡马市侧北半截胡同,“六日,会晤杨皙子。”且曰:“皙子与余旧识。”〔26〕皙子即杨度,可知齐白石在此之前已与杨度相识。后面亦明确记载五月六日早之陶然亭,作《饯春图》〔27〕。可知,白石老人晚年口述确有口误。因此,笔者认为,齐白石与杨度、杨钧兄弟早年已有艺事交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度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在此期间杨度与齐白石仍有密切交往,出资助齐开眼界、游览名迹。杨云慧在《回忆我的父亲杨度》中回忆道:

我父亲担任学部副大臣之后,总感到齐白石久居乡间,不能尽情发挥他的艺术天才,便写信邀请齐白石来京,让他遍览北京名胜古迹。随后,父亲出资相助齐白石,遨游全国名山大川,以广眼界。两人的过往也更亲密,这在我父亲的政治生涯中,又添上另一番情趣。〔28〕

而杨钧在1911年3月曾题齐白石《借山吟馆图》:

春梦多在水,秋心多在山。知君出世人,意在山水间。走笔成巨册,名胜留真颜。嗟我最古国,岌岌防外患。河海未云险,遑论长城关。披图念祖国,道丧无时还。借问栖栖者,几人知险艰。山水幸无情,有情亦不闲。宣统三年辛亥三月,白石先生以《借山吟馆图》见示,其时正议瓜分,披图有感,遂为成诗。杨钧题。

1917年5月12日,齐白石为避家乡的兵灾匪乱,只身来到北京谋生,住在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阜丰米居后院的郭葆生宅中。适逢张勋复辟,又遇兵乱,齐白石一夕数惊,只好随郭葆生转赴天津避难。上文提到杨度因洪宪失败,于民国六年逃亡天津德国租界寓居。在此期间,齐白石专程看望了好友杨度。杨度在《题齐山人<借山图>》(1917年,丁巳)一诗中记述了这次异地重逢的景况:

昨宵一梦到家山,犹似渔樵洞庭里。今晨盥毕闻叩门,忽见故友齐山人。问君几日别湘渚,却乘兵乱来京津……落拓江湖老画师,晚遭兵燹更支离。十五年来一相见,各讶苍颜非昔时。湘潭已没樊山老,夏大逋亡郭五羸。昔与游山题画者,今日披图一泪垂……

杨度在诗中感慨良多,老师王湘绮已故,好友樊樊山〔29〕也已经是垂暮老人、夏寿田在逃亡流离、郭人漳〔30〕也已羸弱。曾经在一起游山、作诗、题画的师友,如今皆如风流云散。如今二人苍颜相对,伤感之情涌上心头。

1918年杨度返京,历经政治挫败之后潜心钻研佛学,并与齐白石时相往来。此时齐白石为杨治印颇多。杨云慧对杨、齐在北京的交往做过以下追述:

父亲是写大字悬腕的……此外,他还和齐白石研究国画。二人诗画相交,过从甚密。齐白石除了绘画以外,又擅刻印章。他曾为为父亲刻了不少印章,如“杨度之印”“湘潭杨氏”“虎头陀”“虎禅师”等。这些作品刀法刚毅,灵活有力,与众不同。我父亲书写对联、凭条时所用的印章,都是齐白石雕刻的。〔31〕

1919年初,齐白石鬻艺所得润笔皆存于杨度处,可见二人之间的情谊。《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日记(上)》中《己未日记》第十三页提及此事:

杨虎公处之去款。其折云:“齐白石山人濒生寄存款项于虎头陀室,约以周年八厘生息,随时可以取还,非濒生其世兄子贞亲自去款,不得发与他人。他人得此折者,不足为据。虎头陀杨皙子批……”〔32〕

杨度至齐白石信亦可为证:

濒生我兄执事:

函电均悉。拨款未言数目,弟亦无从悬揣,今有函托谭英生兄拨付贰百元与兄或世兄,请即查收。来函言明春携儿来京学英文,未为不可。承询,特复。即请台安。弟度顿首。一月卅日。

之后多处有账目出入记载于日记中,且有信札为证。《己未日记》第一十六页:“虎公由南回京。补记虎公收我洋元折数云:‘八月九日收濒生(齐白石)交来洋贰百元。’是夜之虎公处,又交去现洋壹百元。伊批折云:‘八月十七收濒生交来洋壹百元。’”〔33〕日记第二十二页:“补前交虎公洋一百元;伊批云:‘九月廿二日收濒生交来洋一百元。十月十四日收濒生交来洋一百元。’”〔34〕第二十六页:“杨虎公处二千二百元,后去数笔无细处。”〔35〕而在《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日记(上)》,《白石杂作》(1921年)中亦有与杨皙子书信来往之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月十三日由湘抵京,晤杨度。〔36〕

1928年(戊辰)初夏,杨度又应齐白石之请,作《湘潭齐山人自圹志铭》,其中对撰文缘起做了说明:

民国十七年春,山人自为生圹于白石山下,嘱其旧友杨度志之。度与同里,详其生平,且度年五十后始习绘画,尝问画于山人,知其造诣颠末,因为述之。〔37〕

可见,杨度与齐白石诗、书、画相交,过从甚密。

杨钧与齐白石交往凡三十余载。二人切磋艺术,互有赠答。在其《草堂之灵》述及二人友谊,称赞齐之人品,并倾倒于齐白石精湛的篆刻与绘画技艺。他在其著作《草堂之灵》卷十 “论刻印”曾记齐白石刻印:

白石刻印,其刀直下,长可一寸,深可半米,石不坚硬,立时崩裂,风驰电掣,俄倾而成。石不转刀,自左连切而极于右,亦刻印之奇观也。特记于此,以备后生之取法焉。〔38〕

杨钧以上所述为其亲历之情景,乃齐白石早年刻印用刀之秘诀,足显二人交往密切。此外,笔者在翻阅《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 综合卷》中发现诸多二人交往的信札〔39〕。如杨度至白石求印求画的信札:

奉书并刻石九方皆甚精妙,又承赐石,何为以此累公。一切惟呼谢谢而已。

弟拟明后日南行,未审有何委托,乞以见示为要,此复。即请白石先生安。弟度顿首,七月五日。

又:

白石先生执事:南来以后,音问久疏,然区区之怀,无日不思远道之老友。且年来时作墨戏,间作画以消遣,苦无请教之人,全凭自意信笔为之。如此可知其苦,更可知念公之切也。迩来近况如何?闻南湖云画益苍雅绝俗,此为必然之事。惜度在远不得见之。先生能赐一近作之山水小幅与我否?不敢请尔,固所愿也。小媳敬安随次儿公北入平,特令二人趋前问候起居。敬安于画略曾浅学,今令其游公门下,敬祈不弃收录,有以教之,无任祷幸。专此,即请台安。弟度顿首端午日。

七月五日信中,杨度述及齐白石为其刻印甚为精妙之事,致以感谢,并谈及即将南行。不久,又于端午节修书致齐白石,感慨南下以来,二人音问久疏,表达了思念故友之切,希望齐白石赐山水近作,助其习画消遣。同时,杨度谈到了令其儿媳敬安拜师于齐白石门下,望齐收录并有以教之。可见,杨度与齐白石来往之频繁,关系之密切。齐白石与杨度、杨钧于诗文笔墨、绘画艺事上,互为习鉴,如切如磋,相得益彰。

四、结语

齐白石与杨度、杨钧作为同门师友,早年即在家乡交游,北上入京后过往亦甚密。

杨度终生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胞弟杨钧则专注于艺术,成为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诗词家。著有《白心草堂诗集》四卷、《草堂之灵》八卷,且有许多书画作品流传下来。同为湖湘大儒王闿运弟子,杨度等承习了王门“帝王之学”,胸怀家国天下,于政治道路上艰辛探索;齐白石、杨钧等醉心艺事,在文化艺术的道路上苦苦深研,他们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的杰出成就亦使其师友们的名声彰显于历史上,成为一种互动的模式,极为鲜明地体现了湖湘艺脉之传承背景。

综上所述,湘潭市博物馆藏“释虎”“夜雪吟馆”两方印章可作为齐、杨相交的见证。而更加值得深入挖掘的是这种交往背后,湖湘大儒王闿运门第之渊源及湖湘地缘文脉之传承。王闿运培养后学不问出身,均言传身教,故仰慕者与从学者不可胜计,其门下众多后学相互参鉴点拨、引介提携,皆成为卓有建树知名人物。因此,经世致用之学风、自强不息之人格追求等湖湘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代代相传。“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湘之地人才辈出,他们对湖湘地区文化发展乃至近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注释:

〔1〕潘汉年(1906—1977),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马克思主义者,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2〕胡鄂公(1884—1951),字新三,号南湖,湖北省江陵人。1908年赴北京,入江汉学堂。1910年组建共和会,任干事长。1921年4月加入共和党,在天津创办《大中华日报》。抗日战争后,在上海任《时事新报》发行人兼总经理。1951年去世。著有《辛亥革命北方实录》《胡鄂公节略》《古文辞粹》等。

〔3〕何歌劲《湘潭历史文化名人——杨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版,第215—218页。

〔4〕黎承福(1868—1929),字寿丞,号鲽庵、铁庵,黎承礼之弟,湖南湘潭人。善诗文书法,尤精小篆。齐白石从黎培銮、黎承礼学篆刻,亦问学于黎鲽庵。

〔5〕黎培銮(1870—1953),书法篆刻家、诗人。一名德恂,字松庵,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好友。

〔6〕黎承礼(1868—1929),字薇荪,号鲸庵,湖南湘潭人,齐白石早年故友。光绪进士,以翰林院编修分派四川崇宁县令,后辞官归里。旋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7〕此印为青田石。边款:“钝叟有此印,寄老仿之,直得神似。近来以铁书称者,吾家松弇鲸公而外,它人未许梦见斯种也,戊戌春三,鲽庵获观识此。”此印为齐白石早期师法丁黄印作品,款为友人鲽庵所刻。清光绪二十四年,时齐白石36岁。

〔8〕尚辉、赵国荣《齐白石研究·第1辑,第二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齐白石艺术论坛》,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63页。

〔9〕此印为青田石,学赵之谦,据印文断其成于1912年。

〔10〕陈师曾(1876—1923),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祖宝箴、父三立、弟寅恪均为文化名人。作品有《陈师曾画选》,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与齐白石是莫逆之交。

〔11〕同〔8〕,第164页。

〔12〕齐白石《白石印草·自序》,见陈凡(辑)《齐白石诗文篆刻集》,香港上海书局1961年版,第23页。

〔13〕《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印,青田石。此印首见于齐白石《十二属图册·辰龙》,该册成于1937年,故此印下限约为此期前后。清代长沙为府,湘潭为县,辖于长沙。印章结合融汇诏版权量和汉代金石文字为一炉而而形成齐派篆式,章法歪倒欹斜,天趣横生。恣肆开张,气势夺人而精微不失,堪称经典。

〔14〕王明明《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第95页。

〔15〕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晚清经学家、教育家、诗人。湖南湘潭县人。咸丰举人,早年有纵横之志,曾设帐于肃顺府,参曾国藩幕。78岁时清廷特授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民国时曾任国史馆馆长。旋辞归。平生博学多才,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16〕张仲飏(?—1923),名登寿,字正阳,号乌山石人,湖南湘潭人,与齐白石为儿女亲家。家贫,幼入私塾,后为铁匠,得暇勤学苦读,拜师王闿运。与木匠齐白石、铜匠曾昭吉并称“王门三匠”。着有《乌石礼经注》《乌石山房诗》等。

〔17〕北京画院编《白石老人自述》,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65页。

〔18〕夏寿田(1870—1935),字午诒,号耕父、天畸翁、直心居士。湖南桂阳莲塘大湾人。光绪十五年中举。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学部图书馆总篡。宣统三年(1911年)授朝议大夫。民国元年任湖北省民政长,二年任总统府内史监内史。后任袁世凯大总统府顾问。民国投曹锟,任机要秘书,与杨度是至交。书法工篆、真,擅篆刻。

〔19〕同〔17〕,第80页。

〔20〕同〔17〕,第131页。

〔21〕同〔3〕,第18页。

〔22〕齐白石辞典编纂委员会《齐白石辞典》,中华书局2004年第10版,第16页。

〔23〕同〔3〕,第19页。

〔24〕杨钧《草堂之灵》卷一,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第2页。

〔25〕同〔24〕,第130页。

〔26〕北京画院编《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日记(上)》,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第49页。

〔27〕同〔26〕,第62页。

〔28〕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46页。

〔29〕樊樊山(1846—1931),即樊增祥,号云门,一号樊山,别署天琴老人,清代官员,文学家。湖北省恩施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师事张之洞、李慈铭。工诗、擅词与骈文。辛亥革命后寄居北京,兼清史馆事。为齐白石、杨度是好友。

〔30〕郭人漳,国初年军事将领,清末大臣郭松林之子。字葆生,湖南省湘潭市人。民习拳术,善骑射,而又工诗善书,与杨度、夏寿田、齐白石等交厚。

〔31〕同〔28〕,第46—47页。

〔32〕同〔26〕,第187页。

〔33〕同〔26〕,第190页。

〔34〕同〔26〕,第196页。

〔35〕同〔26〕,第200页。

〔36〕同〔22〕,第492页。

〔37〕同〔3〕,第206页。

〔38〕同〔24〕,第185页。

〔39〕王明明主编《北京画院齐白石全集·综合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305—307页。

潘莉 湘潭市博物馆馆长

吴佼姣 北京画院美术馆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9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