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新增天仙桥前街

 笛子8vxrvb7uaz 2020-05-23
行脚成都,带你看成都

在东顺城南街与府河之间,原来有两段分别叫“垮城墙”和“万担仓”的便道。

垮城墙不是正式街名,是以前老成都众多城墙缺口中的一个,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附近居民都以“垮城墙”为其名称。

万担仓也不是正式街名,是因为这里有一座粮库,老百姓呼为万担仓。在成都,叫万担仓的粮库有好几个,这是其中之一,但是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座粮库就转业了。

这两段便道,后来被“拉通”命名为新增天仙桥前街,其走向是:东头起于东顺城南街,然后越过城墙,与东安南街和天仙桥前街相交,之后西接万担仓抵达府河。


从东顺城南街这头说起吧:站在东顺城南街与垮城墙相交的丁字口,面对府河,交口右边是公厕,左边是东顺城南街居民房的侧壁,走过这段侧壁,就是城墙缺口,这时左右两顾,两边的城墙上,各有一条坑坑洼洼的便道,左通新东门,右通老东门。

出城墙缺口是个下坡,坡道右手坐落着一家卖开水和热水的老虎灶。在成都,卖开水和热水的一般是茶铺,可有点儿奇怪,这里并非茶铺,一间偏偏房,砌了一台烧水的老虎灶,专门经营开水热水。这个老虎灶或者应该称为“开水店铺”什么的,因为人家毕竟是有店有铺的营生。

这个老虎灶后来消失了,其址成为某金属熔炼企业的一部分。记得有一年,这个企业发生氯气泄漏,据说当场毒倒好几个人,幸好处理及时,未酿成更大的事故,但这件事情本身,不到两个时辰,就在周围街道,包括府河对岸的均隆街、望平街传得沸沸扬扬。

老虎灶斜对面有条过道,这条过道穿过一堆简陋的草棚民居,另一头与护城街相连。该过道无名,当地居民俗称“火巷子”。

在火巷子与垮城墙的交口,坐落着一家竹器铺,该铺子占地面积较大,周边也较宽敞,空地上堆满了各种竹子,门前摆着制作(或修理)完工的竹器,如竹椅、竹梯、竹甄子等。该铺子存在的时间较长,五十年代前期(或更早)就存在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仍在原地营业。

走过竹器铺,坡道缓了些,这时右手边,即竹器铺的斜对面,有一家卖火的摊子。

卖火的摊子!卖火也是生意?原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成都人过冬天,有实力用火盆的家庭不多,多数人使用的是烘笼。烘笼与火盆类似,但是比火盆经济,也比火盆方便,可以随身提着走动,还有人用于暖床,不过,暖床有一定的隐患,当年成都的民房火灾,不少都是因为烘笼暖床引起的。


看似简单的烘笼,要让其成为可心“随身暖”,也需要一点技巧,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焐火”。烘笼不能像火盆那样“敞着燃”,而是要“焐着燃”,所谓焐着燃,就是要盖上适量的木屑和炭灰,使之慢慢燃烧,至于要盖多少,什么地方盖实一点,什么地方盖虚一点,那就各人自找感觉,感觉找准了,可以用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感觉找不准,要么一会儿就熄了,要么一会儿就烬了。另外,烘笼火用炭为好,家庭柴灶煮饭剩余的桴炭不行。而这些,正是卖火摊提供的服务。

卖火摊所卖之火,是燃着的、可以直接装入烘笼的杠炭火,其次,卖火摊所焐之火,包管不熄直至木炭全部燃完,至于能燃多久,那是买主说了算,可以买五分钱的火,也可以买一分钱(有人只买火种)的火,具体需求由买主自定。卖火这个营生很早就有了,《成都通览》即有收录,并谓之“卖糊槽”。

显而易见,卖“卖糊槽”是有季节性的,因此,这个摊子除了冬季卖炭火,平常还出售柴薪,但不是大捆大捆的柴薪,而是“把把柴”。

何谓把把柴?原来在当时,有的待业者往往找一顿吃一顿,不少时候,买米只买一筒米,买柴只买一把柴,称为吃筒筒米,烧把把柴。“筒筒米”即一竹筒米,多少大致为一人一餐之量,“把把柴”即一小束柴,多少大致可煮一人一餐之饭。“把把柴”又叫“签签柴”,意为细如竹签的柴,因为细,容易点燃,用于生火比较方便,所以一般家庭有时也买,也正因为如此,把把柴才卖得动,才成为生意。


走过柴火摊,再前行几步,已是坡道尾端,这里左手有一家小餐馆。餐馆为泥壁草房,若按一般铺板房衡量,此店宽约有两个铺面。这是一家贫民餐馆,菜肴大多用猪下水制作,汤色红亮的猪杂烧萝卜是常有品种。有时候,顾客(往往是在附近住家的顾客)自家有冷饭,但因为某些原因不想生火上灶,于是带着冷饭来这里请老板帮忙,老板把冷饭装进“捞沥子”,然后在鼎锅里“冒”,出锅时再加少许葱花。冒饭只要一分钱,如果顾客买一份菜,冒饭就不另外收费了。

小餐馆所在的位置,在垮城墙与东安南街相交的拐角处。这里是个十字路口,北口是东安南街,南口是天仙桥前街,西口是垮城墙,东口是万担仓。

关于这个小口子,南口天仙桥前街有文另述,这里只说北口的东安南街和东口的万担仓:

东安南街是通往新东门的街,在这一段,街西是一排比较规整的、但绝大多数是住户的铺面房,其中有一家纸烟零售铺。那会儿纸烟零售,可谓是最彻底的零售,一支烟也卖。我的阿爸那时要抽烟,但是健康状况又不容许,于是他尽力克制,可无论怎样克制,每天总要抽一支,我于是每天去这个小店为他买一支烟。

烟铺对面(即东安南街东侧)有些疏乱,那里有一家酱园铺,酱园铺门面较大,后面的进深也不小,是个院子,但全是草房。这个酱园铺的货品质量不是上乘,但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只要不是节庆和待客,附近居民买酱油打醋,一般也来照顾这里。


小口子的东口是万担仓。此时如果面对府河,那么右手第一家是肉铺。走过肉铺,即是长长的、高高的青砖围墙,这是万担仓的围墙。围墙的对面是参差不齐的草房民居,约有五、六户人家,内有一户是清运工人。那会儿,清运工的工作就是掏运大粪,所以这家人门口经常停放着胶轮粪桶车,粪桶车上路行驶响声隆隆,有人戏称为“土坦克”,而拉车人则是“开坦克”的。

过了清运工草屋,前行不远即万担仓大门,右侧的围墙到了尽头,路也到了尽头,再往前即是府河。

万担仓门前的那一片地,本来是空坝,后被某街企占用。从这里沿府河上行约百米,即现在的东风路大桥,那里原来有个渡口,若乘船去对岸望平街,一人一次一分钱,后来建了东风路大桥,这个渡口就下班了。


垮城墙和万担仓,均是图不标书不载的口头地名,七十年代才“拉通”命名为“新增天仙桥前街”。后城市改造,此街随之大变,但仍有部分路面保留至今,现东风路“朗御”楼盘南侧的通道即是此街的余留。眼下,这条通道仍然连接着东顺城南街和天仙桥北路(即原天仙桥前街),仍然还是斜坡,但坡度已被抹平许多,而街名却被彻底抹去,包括当地居民在内,没人知道它现在叫什么名字,连俗称都没有,从这一点来说,它已经完全消失了。

(又记:直到2019年年末,这条改造后余留的通道一直无名,但2020年3月再次从那里经过,发现已立了新的街牌,街名为“火巷子”。)

链接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正府街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牛王庙街(上)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牛王庙街(下)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暑袜街

- 关于我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