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司机开车了续三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爱听不听的语音部分

上次讲到了上海出租车行业中从业人员变化的状态,那么今天讲的是上海出租车行业车辆、车型的变化过程。

新闻晨报记者韩小妮提供的照片,这辆车是在安亭汽车博物馆中展示的私人藏品。

前面的文章中讲到我进出租车行业实际上是三轮车管理所,这就是从最早的人力三轮车转换而来的机动三轮车,这种看上去相当简陋的代步工具实际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上海市民主要的出行辅助工具,而上海市汽车服务公司拥有的上海牌小轿车(SH760)相当稀少,大部分上海人恐怕只有结婚才会有人生第一次坐小轿车的经历。

SH760上海牌汽车是仿制德国奔驰,六个气缸,排挡在方向盘上,有点像现在的别克商务车,前排可以坐三人当时我们从手把式培训转为方向盘就用这款车作为教练车。也只有开过SH760的才能称得上是老司机。

网上找到的波罗乃兹图片

当时“市出租”的顶灯

这应该也是当时进口的部分东欧汽车的一个品牌。也许是“拉达”

网上居然找不到上海曾经有过的“尼桑”,这是杭州人1984年使用的尼桑公爵出租车。

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先是以货易货的方式与东欧部分国家进口了一部分小轿车,前苏联的应该是“拉达”,波兰的是“波罗乃兹”,还从香港进口了一批日本产的二手旅行车,由于这是日本出口到香港去的车子,所以司机座是在右面的。小轿车是直接从日本进口的二手“尼桑”柴油车,尽管是二手货,但是性能远远超过东欧国家的车子,所以一部分分配给了友谊车队(锦江出租车队的前身),另一部分进了“市出租”。

网上找了一张南京东路的照片,隐约可见一辆红色的“大发”,当时儿子知道爸爸开的是红色车子,每次见到就会叫“红车车”。

应该说“面的”是刚刚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所有地区的辅助交通工具。

然后因为机动三轮车开始迅速批量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日本进口的“大发”三个气缸的小面包车(后来天津开始设厂生产为“天津大发”),还有就是“铃木”(后来由江西的军工厂转产为“昌河”。这些小面包车的选择是因为当时上海的市民出租车的需求大部分是老弱病残,需要车子开进弄堂,又要提供给企事业单位运送货物,所以需要后厢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而同时需要价位低,此类小面包车恰好符合这三种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收入提高,出租车乘坐者的需求开始有所不同,于是小轿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坐小面包车就显得掉价,出租车的运营单位这时也开始财大气粗,淘汰性能较差的车辆成为必然趋势。而此时刚好上海市与德国大众合作“桑塔纳”下线,于是原来动力较差的“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家记忆犹新的当时大众出租汽车服务公司的成立,这就是从银行贷款直接购买新下线的“桑塔纳”来组建的一家公司,其中的司机队伍基本上是原来“市出租”中三轮车管理所转换而来的司机。

当然当时各大公司都开始采用“桑塔纳”来作为营运车辆,前几篇文章发了后,有知情的读者说当时给出租车单位的车辆优惠价格每辆不到五万。而当时的市场价是十八万。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出租车牌照是配给制,大的运营公司都可以按计划拿到运营牌照的配额,所以出租车行业在当时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市出租”肯定也是第一批接受换装的出租车运营单位。比较有意思的是合并后的三轮车管理所里当时有一批是集体所有制的单位,而他们的经营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当然包括车型的选择,于是他们的主管部门并没有选择“桑塔纳”而是选择了“天津夏利”一个短屁股小轿车来替换原来的“铃木”“昌河”。而这样的选择给了这部分司机一个很大的优越性,因为“桑塔纳”的起步价14.40元,“夏利”是10,80元,两者之差让善于精打细算的上海人“打的”时往往是先选择“夏利”,有时甚至于招手拦下了“桑塔纳”看到后面来了一辆“夏利”就会转身上后面那辆车。可以这么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开一辆“桑塔纳”的司机同样的收入,工作时间要比开“夏利”的司机多三分之一。

当然前面提到了“市出租”三场是因为公司各进口了约150辆“尼桑”车和“雪铁龙”车而组建,驾驶员由原来各单位择优选用,主要任务是满足越来越多的外事服务和宾馆服务用车。实际上当时法国的“雪铁龙”是一种低底盘的车型,它可以根据路面状态抬高底盘,对于当时上海的路面状态并不适合,返修率很高。从实际的司机收入状态来说绝对没有看似不太风光的“夏利”车司机高。

等到出租车行业全面开花时,马路上的出租车型开始五花八门,因为五十辆车就可以成立出租车公司,所以各公司自主选择的可能性更大了。当然大公司随着财大气粗也开始车辆的升级换代,我们看到过砸钱买“奔驰”做出租车的大众出租公司,也看到过要什么“英伦风”的老爷车型的强生车队。结果都仅仅是一轮司机开下来就悄无声息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结果企业的决策者是拿着司机的收入做了一次实验。虚幻的公司形象并没有实实在在的让司机的收入提高,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有的车型一圈转下来还是没有逃脱大众公司“桑塔纳”的后续车型,虽然企业名称改了,但是一座城市肯定会选择能够代表这座城市形象的出租车车型。而自己城市生产的车型也许是最符合这个要求。

出租汽车作为最热门行业时,每辆车几乎都是满负荷运转,两个司机轮换翻班,一辆车开满30多万公里就强制淘汰,那时有专门的部门把这些淘汰车辆转卖给外地人,那些倒卖二手车的稍加翻新后卖给有需求的地区,十多年后中国大陆到处都有上海曾经淘汰的出租车。正所谓:有了桑塔纳,走遍天下也不怕。

这是97年后不再开出租车时的状态

本想接着聊聊出租车行业内由于出租车司机收入提高后的各种心态变化,这也许会触及到曾经处于这个行业内的人心境,也就不说了,想听的朋友今后可以见面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