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街头日渐增多的咖啡馆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按老法上海人是不会在马路上吃东西的,蹲在家门口吃饭是叫花子。

据说法国人爱喝咖啡,他们有一句名言: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而且大多数的影视节目中都可以看到外国人喜欢坐在店堂外面喝咖啡,以至于上海在改革开放后那些针对老外开设的咖啡馆或餐厅也都设有店外的座位。好像这种时候他们并没有忌讳雾霾带来的不适。

那么老上海是否有很多咖啡店?好像在1947年的上海百业指南中并没有特别看到很多咖啡店,在南京东路原来的中央商场路口有过一家俄国犹太人开设了一家叫“Mars Cofe”的咖啡馆,据称是东海咖啡馆的前身。同时在我们一代人口中常常津津乐道的“上咖”也就是上海咖啡馆已经在地图上证实南京西路铜仁路口解放前并没有这家店。显然当时老上海的咖啡馆应该还没有照相馆多。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兜马路#铜仁路

所以在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咖啡店或西餐社其实也就是东海咖啡馆、德大西餐社、红房子西餐馆、天鹅阁、雷西饭店以及“上咖”,从分布来看应该都在在主要的商业街上。

而最近走到上海的马路上则基本上可以不断地看到有新冒出来的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不是像星巴克这种大品牌的连锁经营,而是打着个性化的旗号开设的微型小店铺,有些甚至于仅仅是半间门面,但是他们具备了突然冒红的渠道,会突然被网络和某个朋友圈刷爆,于是门口开始排起长队等着这杯由特殊烘焙的豆子冲泡出来的咖啡。

南阳路上仅有三分之一门面的咖啡馆刚刚开张时的盛况。

然后隔壁接着开一家

南阳路100号原来是胖阿姨糍饭做出名气来了,结果调整为咖啡馆,想不到没多久又降格为长考面馆。

到了奉贤路就可以看到密集度有所增加

从奉贤路可以看到有些咖啡馆几乎是门对门或紧挨着。

我特意观察了两条小路,南阳路奉贤路和南昌路,这是两条早年不在同一个租界氛围的小马路,属于著名商业街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的后街,但是都是路幅不足7米的小马路,也就是随便穿过马路就可以走到一家店门口的距离,而往往是这样的马路最容易吸引人们逛街的欲望。

这些开在大楼里的或星巴克不在其列。

以设计的名义,里面也是经营咖啡。

不少影视剧也在咖啡馆里拍摄。

借弄堂口一个角

桂花酒酿拿铁咖啡吃过吗?

没有写咖啡店,我特意进去了看了水单是供应咖啡。

有些还是刚刚装修完毕。

显然这样的小马路上房租便宜是一个主要因素,小咖啡馆容易生存,而上海人历来喜欢扎堆做生意,于是五十米范围内开一家新店就属于正常状态了。

富民路24号一个很小的门面已经换了好几拨店主,来一次装修一次,都以为自己能够用新的面貌和产品吸引到客户,但是最终都是铩羽而归。

我不知道他们的经营或生存状态如何,我曾经在离家最近的富民路上拍摄过一家奶茶店或小西餐铺(详情敬请点击:不断更新的店面不断更新的店面不断更新的店面),境况显然不好,基本上以一年换一家店主的速度在进行,特别是靠近延安中路口那个小店铺,不断地在换店主和品种,可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奶茶类的东西,听店主口音好像来之宝岛的较多。

最近富民路上一家原来的冰激凌店换了门面,走过路过再跟踪拍摄一段时间看看,会有新的面貌出现吗?

应该说此类商铺开业成本较低,几十万也许就可以尝试自己做老板的梦想,可是你有我有大家有,如今稍有结余的家庭筹措几十万还是有能力的,可凡是起点低的商业行为都容易被践踏,所以成功的可能极小。不要说奶茶店,当年出租车行业绝对是赚钱最容易的行当,但是也是起点低,遇到一哄而上就立马见颜色,遇到网约车的野蛮人就彻底见血。咖啡店显然也是属于起点低的行业。

所以如果是忽悠年轻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那恐怕把房子的首付钱砸进去不会见丁点水花。

我不清楚如今一代人的喜好,是否他们也像法国人一样,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梁老先生那样不喝咖啡睡不着觉。但是最近已经有不少人在从事和介入这一行,也看到了不少应运而生的咖啡培训班。

也许就此做一个调查会比较有意思:一,你喝不喝咖啡?喝的选A,不喝的选B,从来没喝过的选C。二,你每天喝几杯咖啡?一杯的选A,两杯的选B,三杯以上的选C。三,你喝的咖啡放不放奶或糖?不放糖的选A,不放奶的选B,什么都不放的选C。四,你喝咖啡选择店家吗?只喝星巴克的选A,选择个性化小店的选B,无所谓的选C。……诸如此类。

也许这会是我今后每半年一次轮回的拍摄项目,跟踪一下两条马路的咖啡店,看看会有新的增加吗?换店主吗?倒闭吗?跟踪三五年试试。老寿就是一个闲着没事,喜欢观察这座城市变化的人,不信你看:#老寿眼中的上海#城市影像记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