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带你兜马路#安福路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安福路位于徐汇区东北部。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长度仅为862米,宽约12米。民国4~5年(1915~1916年)筑,以法国海军将领名命名巨泼来斯路(Route Dupleix)。

应该会有朋友问,老寿讲过上海的租界在辛亥革命后就没有新的拓展,为啥安福路以及徐家汇一带还是在筑新的马路?

这就要从袁世凯说起,自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受到了大多数国民党人的反对,各地开始倒袁护法运动,而这时(1913年)上海法租界公使康德向中国外交部提出上海法租界外马路部分的警察权问题,要求扩大租界。袁世凯为了换取法方禁止国民党人利用藏匿在租界内反抗自己,所以在1914年2月电令上海镇守使郑汝城与法租界当局谈判,4月7日达成协议,8日签订《上海法租界推广条例》11条,至此法租界猛增20倍,此范围被称之为“法新租界”。而安福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筑路。

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后以江西安福改今名。

有意思的是有网友钱宗灏研究后得出结论说:其实这条路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也不是叫巨泼来斯路。那是在1907年,市政当局将原来南洋公学监院福开森开辟的一条土路稍作拓宽,铺上了煤渣屑后正式命名为“福开森路”。

要说“正式”那是因为市政当局开始修路以前,当地的老百姓已经把这条土路叫做“福开森路”有好几年了。那时候的福开森路很长,从东头的善钟马房开始一直通到南洋公学校门口。善钟马房是老上海的一家著名马车行,位置在现在的华山路、常熟路口一带;南洋公学校门口即是今天交通大学的校门口,一百多年了没移动过。

看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有的。上海历史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幅1912年的上海市地图,且是彩色的,很珍贵!我初见时还生疑,怎么把安福路和天平路都标成了“Ferguson road”?但白纸黑字,作为正式出版物,它上面就是这么标注的。后来待了解福开森为方便南洋公学的教师学生往来家庭与学校的便利而出资筑路的故事后才知道这些都是真的。

变化是在1914年,法国人要对一大片新划入的区域重新规划道路系统,那时候才把福开森路的东段改成了巨泼来斯路,南段改名叫姚主教路,只有中段才保留了福开森路的原名。到了1943年,上述道路又改成了安福路、天平路和武康路的名称。

所以福开森路的起始段应该是从常熟路安福路开始。

考证的是就让专家们去研究吧,我们还是从安福路上的历史记忆来聊。

从1947年的老地图来看,安福路东段是属于比较规整的居民区,沿街都是商铺来满足乌鲁木齐路沿线的居民需求,而过了乌鲁木齐中路后,建筑的间距明显加大,花园洋房增多,老别墅点缀期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容积率降低,居住的舒适度不断上升。

我们现在看到的华尔登广场、世纪商贸广场原来都是居民区,这是一片与麦琪里差不多时间段开始动迁的地块,应该讲这也是一个发生过类似于麦琪里同样恶性事件的地块。当然大家也看到原来靠近麦琪里的春华里也是随同麦琪里停顿了十多年才摆平。(详情敬请点击:#老寿带你兜马路#乌鲁木齐中路

目前来说东端的除了49弄的信和别墅还保留着,其他也就是零星状态,一路到乌鲁木齐中路都是相当空旷,有点乡村林荫道的意境。

而过了乌鲁木齐中路,开始有点热闹,这里毕竟有了不少高层建筑,同时这里也是老外喜欢聚集的区域,于是符合他们生活情趣的各种店铺开始多了起来,而再向西就是由目前比较热闹的话剧艺术中心带动起来的消费人群。

当然从八号桥搬来的IG映界-影像艺术馆、老照相机制造博物馆也带动了摄影爱好者的参与。太多的武康路上的摄影发烧友都是以这里为起点或终点。现在这种街区都是符合年轻一代走走、看看、吃吃、喝喝的生活节奏。因此不少写手喜欢写一路的网红店,一路的吃吃喝喝。

应该说安福路上可圈可点甚至于可欣赏的老建筑还是不少,别的不说,就是信和别墅门口的弄堂名就值得细细品味,早年上海弄堂口这些弄堂名都是有书法家写的,体现了弄堂的居住品味,这是现在清一色电脑字体无论如何都无法替代的感觉。

原来信和别墅内的砖墙上还可以看到清水红砖上的砖瓦厂字体,在某次大修中被涂抹掉了。有时候想为什么现在的砖瓦厂不再会在砖瓦上留下厂房品牌的LOGO?显然现在厂方对产品的自信度不高,所以不愿意留下把柄。

目前来说最为神秘和被津津乐道的是安福路201号的原市长官邸,这就是上海国民政府最后一任市长吴国祯曾经作为官邸的住宅,虽然他的任期仅仅从1946.2—1949.3就走到尽头,但是毕竟曾经作为上海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所居住的地方。

由于不断的会有爱好者探头探脑,所以门卫也不胜其烦一批批轰走,目前留在外的信息都是偶尔入内的幸运儿写的,各位可以自己搜索。

另外一栋就是安福路284号的红楼曾是原民国外长王宠惠故居,几年前一场火灾也让人扼腕叹息。好在现在的复建能力很强,因此我们还能看到原来建筑物的风采,起码保持了城市建筑的多样性,若干年后它也就是历史优秀建筑了。

微更新前的状态

在能够入内欣赏的就是安福路255号的安德罗夫住宅,这是一栋类似于城堡式的建筑,这是19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移居上海的前俄罗斯贵族安德罗夫为自己和家人建造的,这个建筑造型及空间构成体现了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罗马风式的住宅要素,又因业主的国籍原因,采用将主楼层设置在二层的俄国住宅中常见的方式。(摘自曹炜所著的《开埠后上海住宅》一书)。

应该说原来由于多家居民居住于此,所以硕大的花园杂乱无章,通过徐汇区牵头的微更新项目改造后,现在面目一新,无论是居住者还是偶尔闪进去张望一番的好奇者也是赏心悦目的感觉。

关于安福路上的话剧艺术中心,应该说早在1957年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就已经成立,团址设在安福路201号内, 1963年改为上海青年话剧团。与华山路上的上海戏剧学院一路之隔,在中国的北方话剧一直是有相当实力的,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都是经典的话剧作品,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话剧一度没有新的作品可以产生,于是话剧演员也就成为电影、电视演员了,显然这都不是当时这批话剧演员想要的表现方式,他们需要有一个现场爆发力的舞台来展示他们的才华。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了《于无声处》(编剧宗福先、导演苏乐慈)出现在话剧舞台上后,话剧这种舞台表演形式才慢慢的复苏,当然真正走向市场,还是经过了漫长的阶段,因为当时大多数影视剧中挑大梁的还是这批曾经的话剧演员。

当然安福路上还有建于1918年巨泼来斯公寓,巨泼来斯公寓因巨泼来斯路名命名。

安福路上目前小弄堂不多,走进去都是相当安静,不少住户还是老外,兜进去感觉少了原来上海人的市井气。

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外立面

  爱菊小学属于仅对外籍人士的子女设立的学校,仅有钱还真不行,需要外籍的护照。

  所以整个安福路都和巨富长区域差不多,形成了白天游客多于住户,话剧艺术中心的人流也仅仅属于潮汛式的聚集,原来上海人特有的居住氛围基本上荡然无存。

靠近武康的书报亭还在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