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鹧鸪天》:常来读读它,给心灵放个假

 林樰熳 2020-05-23

公元1181年的冬天,阴风席卷,乱雪肆虐,冷冽的气流封冻了辛弃疾北征的腾腾热血——他,被罢免了,那年,他41岁。

1161年,22岁的他顺流南下,投奔南宋将领耿京以后,抗金报国就成了他一生的理想。他杀叛徒,献美芹,平暴乱,整吏治,在41岁时,他在湖南创建飞虎军,成为“江上诸军之冠”,达到追梦事业的最高点。可是,也就是这一年的年末,他被弹劾革职,罢黜京城,此后二十年沉沦岁月,梦想化为泡影。

那么,这幻灭的二十年生涯,他又是如何虚度的呢?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田间小径,桑枝冒出柔嫩的新芽,东边邻居的农家小院里,蚕种已经备好。初生的牛犊撒欢在平冈间啃着嫩草,时不时昂起头颅,发出哞哞的鸣叫,晚归的乌鸦向更远更黝暗的丛林飞去,在夕阳下掠过点点剪影。

山远远近近,路横横斜斜,晚风徐徐,飘来阵阵酒香,远远看见当垆的酒肆青旗飘扬。乡间的田野是如此的平和而宁静!放下远离在视线以外的城市,放下在风雨中无力哀愁的桃李,且看那陌上溪头,报春的荠菜已脉脉开满黄花。

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上阙写了桑蚕草林和牛鸦,下阙写了山路酒家荠菜花,合起来就是一幅乡村田园风情画。

本来,在一首词里,如果单纯进行景物的堆砌,会让诗词显得意象拥堵而缺乏内涵,但是这首词读来却不觉逼仄,主要是在意象的分配上采取了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原则,将抒情言志的部分隐含在景物描写的背后,收到了“无情胜有情”的效果。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这一联工稳的对仗,聊聊14个字,将视线的远近,色彩的明暗,色调的冷暖进行多重对比,在极力描摹林泉生活静谧祥和的同时,又含蓄的表达了对遥远都城的隐隐担忧。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一联句式上虽不对仗,在旨意上也同样蕴含着强烈的对比。虚写的城中桃李,暗示着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词人最牵挂的地方。 

放不下的远在天边,风雨飘摇;看得见的握在手心,祥和宁静,他就是如此忧心忡忡地欣赏着这山间美景、田园风情,把那个沉重的志向放下又提起,挖开又藏匿,一度就是二十年。

1181年的冬天,被贬黜皇城的辛弃疾举家迁徙到江西上尧,在带湖之畔择一处安居。带湖是一条狭长的水域,南宋作家洪迈曾作《稼轩记》,里面有一段话描写带湖风光。

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可见,这二十年,辛弃疾在带湖造庐筑室,开荒僻土,躬耕田亩,是实实在在的隐居起来了。而且“稼轩”这个名号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这种境地类似黄州时候的苏轼,但生活上没有苏轼那么狼狈,心境则苏轼更显沉重些。

苏东坡也好,辛稼轩也罢,李白也好,杜甫也罢,纵观历史,没有任何一位名人是一马平川、无所起伏的。沉沉浮浮是常态,伸伸缩缩是修炼。

站在云端的时候放眼琼楼,纵览四海,沉入低谷的时候仰望苍山,寄情鱼鸟,人生若能移情,无论是开合起落,总能找到快乐的支点。这大概就是名人世界给凡人世界的启示吧。

那么,撇开这一切历史的林林总总,周旋在铜墙铁壁的都市丛林里的我们,在按部就班的节奏中背负着重重看不见的寻常压力,偶尔读读这样的小词,是不是有一种遁入桃源的清凉的感觉呢!

有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很多时候,暂时的放下,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