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 | 哪位诗人笔下的远归,触动了您的乡思?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0-11-04

席慕蓉有一首写乡愁的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千百年来,故里情是华夏儿女亘古不变的心结,而故乡是一个人生命最初的底色。每个有故乡的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保持着故乡赋予的那份坚韧和秉性。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周邦彦从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不禁生起浓浓的游子思乡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居洛城的李白,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触动了他怀念故乡的愁情。

古时交通并不便,鸿雁传书也很慢。人们无论进京赶考,赴任做官,或是四处漫游,多地辗转,总免不了到处漂泊。

没有如今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他们一旦离家远行,伤感之情自然更甚几分。正如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把天下游子们的心事都道尽了。

当游子回乡,贺知章的心底是落寞和惆怅,周密的心里则是欢欣和激动。那么,谁笔下的远归,触动了你的乡思?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熟悉贺知章,离不开《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和《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们在学童时期就熟读成诵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贺知章决定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他的故乡在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当初的他意气风发走天涯,何曾料到回乡的路,他竟走了五十多个年头。

此时的贺知章已是86岁高龄的华发老人,迟暮沧桑,鬓角的毛发都疏落了。家乡的儿童们看到他,没有一个认识他,反而笑着询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这一刹那,他竟成了故乡的陌生人,还能作何感想呢,只能无奈地将心头的喜与悲,落寞与惆怅全写到诗里。

与唐朝一众失意的文人相比,贺知章这一生可以说是仕途顺遂,人生得意。他年少便极具诗名,36岁背井离乡,进京闯荡,一举高中状元。此后,他一步步出人头地,宦海生涯,可谓平步青云,殊誉盛极。

一入宦途深似海,惊起却回头,他发现一晃几十年都过去了,自己始终无瑕荣归故里,没有一次衣锦还乡。

还有什么是没变的,除了他一口乡音未变,就是镜湖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漂泊大半生的贺知章,守着镜湖平静地在故乡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

岁月是一条暗流汹涌的河流,唯有在故乡的岁月是这条河流上最美的飞瀑。纵然时光走远,将如烟的往事留在遥远的彼岸,然而对贺知章而言,他魂牵梦绕的故土一直是心底的思念和归属。

无论出走多远,无论作别故乡多少年,那些挚爱永远不变,那种乡愁从未褪色。

2、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南宋词人,文学家。他曾在南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令,入元后隐居不仕。虽然关于周密的记载并不多,他本人也并不太知名,但他这首诗写归乡的诗,读之触动人心。

那归乡的游子啊,正趁着昏暗的月色,急赶泥泞的尘路。此时村里人家早已酣然入梦,唯独自家的竹窗里还透着明明灭灭的灯火,灯下补衣人的身影还依稀可见。

周密大概就是诗中那个夜归人吧。那匆忙而归,日夜兼程的身影,那迫不及待,急切激动的心情,缓缓地从作者的笔下流出。

“筇”指的是一种竹子,在这里比作游子探路用的拐杖。“塍”是田间的土埂,田间小路。古时条件艰辛,晚上若没有月光和星辉,根本是伸手不见五指。这也无怪乎古人都要长途跋涉,赶在天黑前找到夜宿的旅店,不然只能摸黑赶路了。

荒野无灯,天黑路滑,泥泞难走,而千里奔波的游子,一心只想快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他撑着竹杖前行,幸亏有田埂上的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芒,让他不至于在茫茫黑夜当中迷了路。

他远远地望见自家的竹窗,透出的灯光,恰好照亮了他最后一段路程。原来家中的烛火燃起,只为等待他的归来。

游子一路归乡,风尘仆仆,而家中的亲人同样在日夜盼望着游子的归来,还特地为他亮一盏灯。这种单纯为了团聚所做的努力,是这般温馨,我们怎能不感动?

毕竟,一个人的漆黑夜路,总感觉很漫长,有一窗灯火,不止让人感到沁入全身的暖流,还能消解黑暗与孤独带给人的恐惧和不安。

身在异乡的游子,请记得挑选时间,让你的双脚踏进熟悉的门槛,因为家中那盏明灯也会为你而亮,亲人也在等待着你这个疲惫的旅人早日归去。

作者简介:弯弯,一枚爱诗词爱写字的90后,记下,只为心中所爱的那份丰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