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簪:嵌入她们生命的那根“骨头”

 虚无的图书馆 2020-05-23

『直道相思了无益,一心为侬佩发簪。』

可能现代女性的头发上佩戴的发饰越来越少了,可是我们也一定还会记得《武林外传》郭芙蓉发髻上那根筷子,

那就是发簪,“一根筷子”,一根插入发髻、固定装饰头发的一枚“长针”。

1、我的第一根发簪:成年礼物

如果把小童扔到古代当女人,估计现在也是三四个娃儿的娘了,也不是18岁成年,估计14岁就被某户人家给“预定”了。

15岁那年,一般来说,会有件大事——笄(jī)礼。

一是已经许嫁,二是不再是个丫髻的发饰,而是必须在发髻中插进发簪。

主讲纲常伦理的夫子老朱——朱熹——在他的《朱子家礼》中讲,

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可见女子的笄礼和男子的冠礼都是大事,都标志着他们的成年。

试想:将一头长发轻轻绾起,团发成髻,一袭华美雅致的汉服之上,闪着金质光泽的发簪别入其间,古时的女性活动范围狭窄,但也并不全然失去自我意识,

一枚发簪,标志着,一个古时女子的成长节点,她那时不是初中生,不是父母羽翼下的孩童,而是早早成年的女红达人与人情练达的承载。

2、嵌入我生命中的那根发簪:他

广西东兰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以前的风俗,未婚少女们真心会玩——

春节祈福时,她们用银簪与辫子搭配着敲击铜鼓,击鼓当场,“瞄到”自己的意中人,就将银簪赠送对方,婚后,男子再将银簪插回新娘头上,如此循环一周,和和美美,好合。

去这种村寨穷游,可要当心,看姑娘不用钱,可是小心人家,不用捆绑,

而是用银簪把你扣下。

中原地区的情爱、婚配,相比之下,虽是逊色,未婚男女之间却也有发簪维系,

待嫁闺中的女子头上除了发簪,还会配上一根五彩缨线,成亲的时候,丈夫会亲手将其解下,纯然留下发簪,

青丝团上唯一的发簪,心中唯一的人。

3、时光与河流中涌出的发钗与步摇

薛宝钗之所以叫薛宝“钗”,不叫薛宝“簪”,

原因就是发钗是两根簪子合体而成,成双成对。

雪芹大叔当然都要给薛宝钗起一个乐观、积极的名字,也寄予着薛家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愿。

这会让人想起《挪威的森林》里的绿子,也有遇到不幸,但她的生命从不缺失阳光。

进化的发钗,也许就是一种“成双式”的自我圆融。

再后来一些,进化版的发簪就更美了,升级成了步摇:

上有垂珠,步则动摇。

YY一下,汉服裹身,步摇传神,那岁月安稳之下又活泼灵动的动态美,那顺着“步摇”有节奏的摇颤,

不知会不会,晃动着心上人的春心?

时光,一条河流,在绵长的年岁里流动,

发簪渐渐进化成发钗、步摇,女子步步独立不也是一种进化吗?

明代第一“思想犯”李贽,四百多年前就开设男女同堂的教室,不断变革之下,女性们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当初笄礼所圈画的范围:

登堂入室、玩转厨房、臭揍流氓,

令人高山仰止的女生、女王、女神,层出不穷,抢得了大半江山,燃红了半边天。

时光里的发簪,一生又一世中的女子,

发簪之美,也许,就是女子的一种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