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康熙写给郑成功墓的挽联想起

 宇闻休闲书苑 2020-05-23

刘玉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在澎湖列岛大败刘国轩后给台湾造成强大的军事压力。郑成功的孙子、13岁的延平王郑克爽(1670-1707),在主和派的支持下,遂向施琅派出和谈代表,提出“三不伤”的请求,即请求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 在得到施琅的允诺后,郑克爽呈献清廷议和表章,自愿称臣,表示以往对抗是“稚鲁无知”。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元宵节,为庆祝统一台湾,康熙皇帝赐封功臣,封延平王郑克爽为“正黄旗海澄公”。 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

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春,郑克塽奏请,“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陆。康熙帝欣然准允,下诏曰:“朱(南明皇帝赐姓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二十二日,郑成功父子灵榇横渡海峡,以礼安葬在福建南安县水头康店村覆船山郑氏祖茔。

康熙皇帝并题赠挽联: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副万联,上联主要说郑成功的千秋功业,下联主要说郑成功的忠贞情操。对郑成功的功业、精神给予充分了肯定。其中,

“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

“多贰心”:指四镇将领,各怀二心。

“两岛屯师”, 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两个岛屿,作为“复明”根据地。

“敢向东南争半壁”:明永历15年12月13日(公元1662年2月1日〉荷兰人投降,31日完全退出台湾。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祖国领土台湾,争得东南半壁江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诸王”:指福王朱由崧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

“无寸土”: 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寸土皆无”。

“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忠于大明。较之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降将,康熙理当更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

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郑成功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贞臣子。 

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国,对那些忠勇孝悌之人,不管他是顺从自己的,还是反对自己的,总是尽量给以表彰,激励后人。郑成功历尽艰辛,反清复明,抗志不衰,正是这种忠贞精神的表现。所以康熙皇帝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予以表彰,勉励自己的臣子们学习郑成功的精神。像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大明降将,虽然暂时尚有利用价值时,对它们封官加爵,宠荣一时,但清朝皇帝内心里鄙视这些人的品格。

乾隆帝忠君为标准,为表彰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诏令国史馆编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同时,下令编纂《明季贰臣传》简称《贰臣传》,把洪承畴、尚可喜、祖大寿、耿仲明等这批“心怀二心”无耻变节的124个大汉奸,统统打入《贰臣传》, 并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这批人被永久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乾隆皇帝在诏书说道:“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诚然,那些没有民族气节、没有忠贞爱国精神的变节分子,从来不受历史待见的,康熙皇帝的这副挽联也是用了“春秋笔法",对乱臣贼子有震慑作用。

  【郑成功画像】

   【郑成功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