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家祥:桂枝汤及其变法

 学中医书馆 2020-05-24
                 主讲:《一谦阁》创始人王家祥 文章整理:《一谦阁》入室弟子许祥英

桂枝汤是一个调节营卫的方子,在讲桂枝汤之前我先讲一下营卫的化生问题,只有了解了化生问题,后面讲桂枝汤我们才不会迷惑。

营卫之气的化生,是由于脾胃吸纳饮食,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脾的输转向上敷布于肺。其中精微部分,肺敷布到经脉(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血管,这样便于理解脉),其中彪悍部分则通过肺上奉于颅脑,在脉中运行的就是营血,通过颅脑再敷布体表的就是卫气。这里要给大家来两条《内经》的原文,让大家知道出处,不是我瞎编的。《灵枢。营卫生会篇》提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营卫之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一条说的就是水谷精微,要先输送到肺。《营气篇》里面提到:“营(血)(卫)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血)流溢于(脉)中,(卫气)布散于(脉)外。”括号里面的字是我加进去的,便于大家理解,这两条经典原文,大家可以看到,营卫起源于中焦脾胃的化生,脾胃将精微物质上送至肺,再由肺来分配那些是营,那些是卫。清就是精微部分,清者为营,浊就是彪悍部分。那么,为什么我说彪悍部分是肺上奉于头的呢?是我瞎编的吗?大家再看一条《内经》里面的原文,《动输篇》里面有一段话:“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卫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胃气,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那么,卫气由头部首先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下行,这里涵盖了一个表,太阳主一身之表。卫气的运行是由上到下,由表走里。而营血呢?由肺经开始,这里大家可能会问,肺经也是从上到下啊?肺经,也叫太阴,而太阳主表,太阴就主里,肺输送营血是从内走表,而复入里。卫气是由表入里而复归于表,他们是同步进行的,营血是先走到四肢的末端,再走表,卫气是到四肢末端再入里。而营与卫除了上下的行走同步,而其在行走过程中,亦有部分卫气由皮部向骨的方向行走。营血由脉向皮肤敷布。上下内外交替进行。

这和自然界的太阳放散的热度向地球敷布,地面的水气同步上升一样,同步的状态就是常态,如果这个常态被打乱,就是病态,这常态的改变,我们要看是因为阳(太阳的偏东偏南,与地面的距离变化,亦或者其他变化)的改变还是阴(地面水的多寡,是海洋还是沙漠)的改变,虽然我这里弄了一个太阳的东和南,这代表的阳的变化。海洋与沙漠,代表水的变化。自然界由于太阳的位置变化,植物决定是否生长。而水的多寡亦决定植物是否茂密。阳山阴山植物为什么会有差别,这都决定于植物对阳气享受的多寡,对应人体亦是一阳,营卫之气的多寡,运行速度都决定了人是否健康。

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汤由这五味药物组成。桂枝汤,也叫第一方。为什么叫第一方呢?其一,这是张仲景《伤寒论》当中的第一个方剂。其二,这个方剂可以演变不少方剂。而这个方子,是调节阴阳的方子,万病不离阴阳,这个方子虽然五味药,五,数术来讲为中土,中土就是脾胃,脾胃主气机输转的。而这桂枝汤,里面又包含桂枝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生姜甘草),芍药甘草汤。中医方药,配伍上讲,辛甘化阳;也就是辛味和甘味这两种合在一起可以化生阳气。酸甘化阴,酸味药和甘味的药合在一起可以化生阴液。桂枝,姜都是辛味,炙甘草是甘味,桂枝甘草,生姜甘草,这两个主方是化生阳气的。芍药味酸,配甘草,化生阴液,大枣味也是甘,大枣在这个方子里,有两个因素,其一取其味甘,其二大枣可以补气,补虚。在细讲桂枝汤之前,我们把桂枝甘草汤,干姜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它们的主治情况了解一下,逐个剖析,这样大家更能够深入的去理解桂枝汤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干姜甘草汤:干姜甘草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都提到过。《伤寒论》里面提到: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里面提到:肺瘘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我们先看看这两个条文描述的意思。我们抛开误治疗与否,看症状:脉浮,自汗单从这两条看是表证,浮脉主表,而患者小便数,就是里虚了,下焦虚寒就会小便数,心烦,阳气在上(胸中),微恶寒,中焦虚寒的人就会微微恶寒,这恶寒,大家要注意一下,微微恶寒中焦阳不足,如果特别怕冷,就是下焦阳也虚了。这个度,大家要注意。恶寒,怕冷都是阳气虚,而度不同,恶寒轻,怕冷重。大家也许会问,我们轻微恶寒是卫气虚啊,也就是表虚,前面我们讲过,卫气(营卫之气)的化生靠哪里呢?中焦脾胃的化生。卫气虚,其主要原因是中焦脾胃化生不足,所以我们不要单纯从表像看,要看深度一点。轻微恶寒,是卫气虚,而卫气的化生在中焦脾胃,也就是说中焦脾胃(阳)虚,则卫阳化生就会不足,而脾胃要正常化生,靠的是我们下焦的元阳,如果下焦元阳不足,那么脾阳就会更虚,卫气的化源就更不足,所以怕冷。这就是我们通过患者的描述,分析病情的程度。脾胃,不但化生气血,也主气机的输转。在上之阳,要下达,在下之阴精要上腾,靠的就是我们中焦脾胃的输转。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这些综合症状是什么呢?就是一个阳浮于上,阴沉于下的一个情况。是我们中焦输转失利,脚挛急,是腿部阴血不足,无以濡养肌肉而出现的抽筋现象,这第29条说的是先用干姜甘草汤复阳,再用芍药甘草汤生阴。,这就好比我们炒菜,锅就是脾胃,炒菜,先把锅烧热,再下油,下菜,不是先把菜放在锅里,再烧火。我们调阴阳也是,先复阳,再生阴,这是步骤问题。这条文里,微微恶寒而脚(四肢)挛急,还涵盖了一个问题,厥,四肢厥冷,而脾主四肢,四肢问题找中焦脾胃。而出现厥,和挛急也是程度问题。单纯挛急只是脾虚,如果出现厥冷,就下焦也虚了,这和恶寒怕冷一样,程度问题。

我们再看看《金匮要略》里面的条文:肺瘘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这里说小便数,是因为肺中冷。肺和肝,大家注意一下,肝体阴而用阳,这个大部分人都知道。肝在下,而其气升,升是这个运动形式为阳。这个阳大家不要单纯理解为热性的阳。中医的阴阳涵盖意思很广,运动形式来讲升的运动形式为阳,降的运动形式为阴。肝在下,下为阴,这个上下是部位而讲,上为阳,下为阴,肝在下,而主升,就是体阴(为主)而用阳(运动形式),肝升,升的什么呢?升的是阴精。肺在上,而主肃降。肺体阳而用阴,这肺体阳而用阴,教材没讲过,但大家可以和肝对应去理解,这样更清晰一些。肺降,降的是什么呢?阳气,肺中冷,肺中阳不足,不能正常引阳下达以温下焦,下焦虚寒故小便数。这个小便数,小便的颜色是清的,不黄。这里的小便数,指的是小便清长,尿频,而小便的颜色比较清,就像白水一样。和湿热下注的小便多而黄要区分开来,这里就是说,肺寒的情况我们用干姜甘草汤来治疗。肺寒,还会有哪些情况呢?咳嗽,伤寒论里面不少咳嗽的都会用干姜这味药,肺为什么会寒呢?前面我们讲过,脾胃之气要通过肺,才能够把卫气和营血划分敷布出来。脾阳不足,那么上奉的精气含的(热度)就不够,就会肺寒。肺寒,就不能正常引阳下达。这就是所谓的上不制下。这里的上下关系,就好比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地方要交税到上级部门,最后归到国库。国家再把资金下划到地方搞一些基础建设。大家看看干姜甘草汤的组成。干姜甘草汤,也叫复阴汤。只有阳足,才能正常化阴,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从阳化阴, 甘草4两(炙)干姜2两,炙甘草和干姜的比例是2比1。

我们先看看干姜,干姜和生姜都是一个东西,老嫩不同而已。生姜,指的是嫩姜,比较脆。干姜,是成熟的姜,泡水去皮,再晒干,比较绵。这个姜,大家了解一下它的生长过程。四月份的时候,取母姜种上,立秋前后就会有姜长出了,这个时候叫子姜,比较脆。霜降之前就长成熟了,霜降这个时间成熟。这姜生于长夏,成熟于秋季。长夏时间为土,秋季为金,所以姜秉土金之气,善补脾肺之阳。生姜长于散寒,干姜长于温阳。而用姜,病不同,量不同。量为引路,温下量小,温上量大,这个大家可以把伤寒论里面关于姜的方剂看看,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和桂枝不同,桂枝是上小下重,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偏于散寒。干姜炒用叫炮姜。姜炒后味偏苦,辛开苦降。炮制过后,是加强其金性的收敛作用,放其升性。比如出血类的,我们就要用炮姜。

前面讲了干姜。今天讲一下甘草,甘草这味药,春苗夏叶,秋花冬实。得四气之全,色黄味甘。甘草得土德最全。可以和众气。全身无处不到,无邪不去。所以方书多讲甘草可以解百毒。甘草这味药,我们通过《伤寒论》就可以知道其运用很广,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方子总共二百五十来个,而有甘草这味药的就有一百二十来个方子。不是说甘草治疗的疾病很多,是因为甘草能够调和诸药。调药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急性病多不要甘草,因为甘缓,有缓和药性的作用。本来就是给大家讲桂枝汤,我们就以桂枝汤的两个变方看看。一个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一个是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治疗血痹的,桂枝加黄芪汤治疗黄汗的,这两个方子,就是甘草一味的区别。

我们看看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脉微,虚象,脉紧,实象。脉微而有紧,说明本来体虚,而突发急证,代表病情急。治疗,有一个大的原则,治下制方宜急,治上制方宜缓。急就不用甘草,而其他的药加重剂量。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量就比桂枝加黄芪汤的量大。黄汗为病,两胫自冷,以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跨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病名为黄汗。而汗主要在上半身,说明腰跨的疼痛和黄汗有关系,疗以汗为主。治上宜缓,故而有甘草,这里就是给大家拓展一下甘草的缓,缓和药性。大家可以看看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都有炙甘草。从症状来讲,甘草泻心汤胃虚严重,半夏泻心汤胃虚没那么重,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甘草是治疗胃虚的,胃越虚,用量越大,干姜也讲了,甘草也说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干姜甘草汤,这方子可以治疗哪些问题呢?第一,虚寒性出血,实热性质的出血不能用干姜。这干姜治疗出血,必须是虚寒性的。而治疗出血,我前面也讲了,最好是炮姜,治疗虚寒性出血,干姜炒效果才好。(一弟子提到炮姜是生姜还是干姜炒),炮姜是干姜炒。生姜煨,叫煨姜,既然说到煨姜,这里补充一下,煨姜就是生姜,用纸包着或者直接放火里烤,烤熟。主要是和中止呕。止呕作用比生姜要好,发两个止血的案例:一:岳美中曾治一鼻衄患者,衄血势如涌泉,历5个多小时不止,出血量达半铜盆。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尤,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g、于姜9g,煎服。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志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g,水煎日服2次,后追访未复发。二:赵守真治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至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瘀药亦不应。赵氏诊时血尚零星未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舌润滑无苔,脉濡缓。赵氏以六君子汤加炒侧柏、焦荆芥之属,五进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旋忆及陈修园三字经吐血章“温摄法,草姜调”之言,予炙甘草18g、干姜(炮成炭用)9g,水煎温服。4剂吐血少间,再3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

第二,上热下寒,或者表热里寒

第三,眩晕:眩晕,特别是耳源性的,效果典型,也就是眩晕伴随耳鸣的。我临床运用过,效果很好。这个耳源性眩晕,除了这个方子,另外有一个方子,效果也非常好,也只有两味药,泽泻汤: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也可以这两方合用。

第四,遗尿,前面讲过的肺寒遗尿,效果非常好。

第五,消渴,这治疗消渴主要适用于中消

第六,肺萎,这个在《金匮要略》原文提到过

第七,中焦虚寒的腹泻

当然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不少问题,而干姜甘草汤的主要适应症是中焦虚寒,重点在于健脾阳。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芍药甘草汤,我们先看看芍药,芍药十月生芽,正月开始长,三月开花,八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药用其根,我们从生长周期来看,其生长之时正是严寒,所以这芍药可以破凝阴。八月开始枯萎,八月立秋以后,含阳明之气。阳明,秋,有什么意义呢?秋,阳气开始收敛下达,说明这个芍药有引阳入阴的作用。芍药的主要作用就是引阳入阴而化寒凝,破阴凝而布阳和。其味苦酸,这药味苦泻而降,降阳。酸能破能开,所以,可以降阳破阴而化寒凝。芍药有赤芍白芍之分,赤芍偏于化淤血,淤血,主要还是阳不化阴穴而凝滞。白芍偏于化水气。白芍也叫小大黄,多用可以通便,有增水行舟的作用,大多配生白术。这个白术,量小偏于燥湿,量大可以生津。特别是老年患者,脾虚不能正常行津液而肠中干结,白术白芍效果非常好。不过量大。我习惯生白术80--100,白芍40--60。这个芍药,在张仲景的方子当中,用的最重的是小建中汤。看看小建中主治条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腹中急痛,这个痛啊,大家要注意,十痛九寒。寒主收引嘛,疼痛多由于有寒。而寒,主要因素归于阳气不足,不能正常化阴(浊阴)。小建中就是桂枝汤三倍白芍加了一味饴糖。

我们再看看桂枝去芍药汤:胸部满闷的,需要用桂枝汤的,去芍药,为什么要去芍药呢?胸满,心阳不足,芍药有引阳入阴的作用,本来就心阳不足,再用芍药,就会把心阳过度的下引,就对导致心阳更虚,而胸部满闷加重。心阳更虚就会心悸,心悸我们用什么方呢?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的主要目的就是温心阳。说道这桂枝甘草汤,前几天许英,心悸,看舌就是阳不足。所以就直接桂枝甘草汤,效果比较迅速。这桂枝甘草汤,我临床运用比较多,心悸的直接原方效果很好。而心悸的患者,睡眠大都不好,大家留意一下周边因为心脏问题过世的,大都在凌晨三点左右过世的,而且心悸的症状夜间比白天严重。最近治疗一个患者,心悸三四年了,夜间严重,常常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长期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则心悸就逐渐加重,曾经吃了不少中药,效果不太理想,就用原方,心悸明显改善,睡眠也好了,一天可以睡六七个小时,睡眠改善,体力就增强。之前稍稍运动就会心悸加重,吃了半个月的原方,运动不心悸了,还感觉挺舒服。为什么心悸,运动反而加重呢?这里再拓展一下,中医讲动则生阳,但动也耗阳。本来心阳虚,阳气不足,你再运动就会耗损阳气,心悸就会加重。那么动则生阳适合那类呢?适合阳气微微虚的,不能正常化浊阴的。比如临床湿气比较严重的,大都是脾阳虚,不能正常化湿气,身体比较重着的,这种情况运动后反而身体比较舒服,这个阳虚,还是一个度的问题,轻微的,运动运动就可以,严重的运动反而加重。

芍药,引阳入阴,腹部疼痛严重,腹部为至阴之地,脾为至阴。说明这腹部的疼痛,还是因为脾阳不振,治疗重点在于调脾。小建中,既然叫建中,而不叫建上,或者建下,说明这个方重点在于调中焦脾的,我们看看太阴病提纲条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腹部胀满,疼痛,属于太阴,这个太阴,不是指的手太阴肺,指的是太阴脾,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看看,这个桂枝加芍药汤,调脾的,治疗腹满而疼痛。小建中汤也是治疗腹痛的,只是小建中针对的疼痛更加严重一点,那么,芍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不少方书讲的是柔肝,为什么有的讲柔肝呢?因为芍药可以缓急治疗疼痛,而疼痛的主要因素就是筋挛,肝主筋,吃了芍药,可以缓解筋急,所以不少人认为是调肝的。而我们通过小建中和桂枝加芍药汤,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这芍药重点在于益脾。为什么益脾能够调肝呢?脾主要作用是为胃行津液的,将饮食转化为津液,转化为津液后,一输于肝,二输于肺。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里面,有一个篇章叫《经脉别论》里面有两句话: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人吃饮食要输送到肝,这里虽然没提到脾,而其涵盖了通过脾的转输才能散精于肝,散精于肝,才能够淫气于筋。所以筋的问题,还是看脾能不能够正常的给肝输送精气,脾不能给肝正常输送精气,必然筋就会缺少精气而出现筋急的现象,所以,我认为,芍药重点在于益脾,可以将浊阴,转化为正常的精气而敷步全身。引阳入阴,阳和才会化寒凝,而降浊阴转化为正常的阴精。这个大家可以看看我前面发的干姜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的原文,为什么先要用干姜甘草汤,待阳气恢复后再用芍药甘草汤。其机理不言而喻。

芍药甘草汤,重点在于益脾生精,主要治疗就是肌肉的挛缩(脾主肌肉,亦可以养筋),亦可以调腹部的腹满腹痛。说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我曾经治疗过一个舌头麻木的,三个月,吃了不少药,效果不明显,舌体,输于脾,这舌,舌尖为心,舌体属脾,舌边输于肝,舌根输于肾,这患者就是舌体的前半段感觉麻木,当时我还想到,不少中风的患者,中风之前就会出现舌麻,而一旦中风,就会出现语音蹇涩,这语音蹇涩就是舌体挛缩。我就想到这个麻木和挛缩,只是发病程度不同,其机理应该一样,我就用芍药甘草汤原方,五付,症状消失。说道这个舌麻,大家需要注意一下,平时血压高,出现舌麻的,大多是中风前兆,我遇到几个,给他们建议吃药,接受意见的,没有出现中风现象,没接受我意见的后来都出现了中风现象。这芍药甘草汤,也叫去仗汤,就是丢掉拐杖的意思。患者要用拐杖,说明什么情况呢?下肢无力,不用拐杖不行,还是由于脾虚化源不足所致,用芍药甘草汤益脾。

桂枝汤,我们先看看《伤寒论》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条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太阳就是说的表征,表征指的就是营卫问题。说的是营卫,实质就是营卫的化生问题。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表证,有发热,有汗出,微微恶风,脉缓还有发热,这个象叫中风。不少医家将这个条文理解为风性开泄,说是感受外在的风邪致病,都是同样的风,为什么有的人就感受风邪了?大部分人不得感受风邪呢?《内经》明言,邪之所奏,正气必虚。人,感受外邪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体质虚了嘛,其本还是体虚,而不是风有多大的问题。你自己体质虚了,对风感受比较敏感了,所以发病。本在于体虚,为什么叫中风呢?中风,风中,风为什么中?中虚,且风为百病之长。中虚,中焦虚了,就容易受病。中,脾胃为中。大家都知道,中医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者,中也,中焦脾胃之气也,也叫中气,中气一虚,则百病丛生。中气虚,首要的就是对百病之长的风敏感,所以张仲景首论中风。

接下来大家在看看《伤寒论》的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前面给大家讲了,卫气和营气的化源来于中焦脾胃,而卫气和营气有一点不同,不同于什么呢?卫气由头部敷布于体表后,有一个向内行走的过程。而营气反其道,由内向外而滋养皮肤,且,卫气有固涩皮肤的作用,阳浮,卫阳不能内入,浮越于表,为什么会浮越于表呢?虚了,不能正常内入,卫气虚了,固涩就会失调,固涩失调,则营气就会外泻,营阴外泻的表现形式就是汗出。卫与营的关系,就是卫气先虚,不能固涩营阴。治疗的重点在于重点补卫气,其次补营阴。这种情况用什么方呢?就用桂枝汤,说到桂枝汤,我们还要看看其他条文,这样更能够深入的体会一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这条原文和上条类似,多了一个头痛的症状。为什么头疼呢?卫气本来就是通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不能正常向下敷布了,卫气虚了,下达的力量不够了,为什么卫气是经过头枕部向下敷布的呢?这种情况我们针刺有没有解决办法?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条说的什么意思呢?本来应该用桂枝汤的,吃了桂枝汤,反而烦。烦就会伴随一个症状哟。虽然没有明言,心烦的人,就会有我刚才说的,气逆。气逆就会头疼,或者头部胀,为什么会头部胀疼呢?这就好比河道下游堵塞了,上游水多,必然水聚,本来是一个河道,堵的地方会形成湖。这种情况,首要就是疏通拥堵的地方,卫气下行的第一道关卡是哪里呢?头枕部。这也是我曾经讲过的“头痛头晕风池上”。

接着看看下一个条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其病在表,本来用汗法,而用了泻法下之,就会出现气上冲的情况。而这里也就是给大家说了另外一个条文,不是另外的条文,就是之前的条文里面的一个症状,鼻鸣干呕者,为什么会鼻鸣?为什么会干呕?我们中焦运化精气,精气本来就该上奉于肺,而这里用下法。下法我们前面讲过,下泻阴液,胃阴被下,则会干呕。脾不能正常输精气于肺,就会输送浊阴于肺,就会出现鼻鸣。浊阴,寒气也。我们再看一个条文,就分析桂枝汤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条,大家注意第一句就行了。“桂枝本为解肌”就这一句。桂枝汤的主要作用就是解肌的,为什么解肌呢?脾胃中土,主肌肉。说的还是一个问题,桂枝汤就是一个调理脾胃的方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气血指的还是卫气营血。隐含一个意思。前面讲过的“胃气”也叫“中气”。疾病的形成首先是脾胃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冒的患者,为什么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这也是我们循筋拨点疗法的“卫气为用,中气为体,元气为根”。元气为根,这里补充一下,实际前面已经给大家讲了,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脾气要正常为胃行津液的前提是元气充沛。所以,元气为根,后面讲桂枝汤变法的一个,桂枝加附子汤,实际就是元气虚的问题。

再来看看桂枝汤的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姜,白芍,炙甘草我们之前讲过了。我们再看看桂枝和大枣。先说桂枝,桂枝在《神龙本草经》里面的主治是: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肋痛。温经通脉,止烦,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神龙本草经》的这些条文说的什么意思呢?其重点在于一句“补中益气”。中焦虚,就会全身不舒服,就会老的快嘛,用了桂枝就把中焦之气补起来了,就会增加“胃气”就会延年益寿。凡用药,必须明白其体用,我们看看桂枝的体用:桂枝色赤,调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这个色赤,有人会问,好像桂枝的颜色不红啊,桂枝不红,肉桂红不红?桂枝,桂树的枝。桂皮,桂树的干皮。枝,干之次也,不红亦含红,那么?赤属于心,纵横通脉络。所以能够利关节。而且温通经脉,这是桂枝的体。那么,桂枝的用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提到过关于中药运用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什么呢?“味厚则泻,气厚则发热”。桂枝辛而温,辛甘化阳,阳合则上通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这就是桂枝的用。而桂枝的用,其用有六:一、和营;二、通阳;三、利水;四、下气;五、行淤;六、补中。桂枝的功劳是非常大的,所以桂枝为主的桂枝汤的功效是最多的。其运用是最广的。既然讲到桂枝,我们拓展看看关于桂枝的一些方子。桂枝汤,营卫不和的主方。桂枝汤不但和营,而且通阳。而其主要原因还是补中而通阳和营。此桂枝汤含义有三:利水,桂枝加桂汤的奔豚气,奔豚气就是水气;这方子的桂,可以桂枝加倍,亦可以用肉桂。奔豚气的主要因素是命门火衰,用肉桂可以补命门之火。不用肉桂,就桂枝加倍。桂的药力,枝弱而干宏。下气,下水气也是一样的,桂枝散水气。奔豚气就是下焦元阳不足,水气上逆。当然,这个水气,还有皮肤之间的水气。水气居于皮肤腠理之间,则为痒为麻,麻黄桂枝各半汤。水气居于心下,会出现喘咳。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的咳喘。行淤,痰饮,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里面的桂枝就有行淤的作用。还有其他不少方,不一一而言了。

下面谈谈大枣:《本经》里面记载大枣的性味和作用,味甘,性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久服轻身长年。这么多条文,归纳就是一句,补脾气。再回来看看桂枝汤的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甘草补心阳(心火),火要持续保温,必须要借助于土,桂枝助心阳下达以温脾,脾健方可为胃行津液于肺而化营卫。为什么火要保温,必须借土呢?我们以前用灶,灶是土制的,有土可以少用柴火。在早的,没灶,直接挂一个锅煮饭,熟的慢,后来古人进一步认识到土的重要性,所以用土来做灶,土不但可以保温,还可以保阴。水在土面,太阳一嗮就干了,水浸土中就不容易干了,所以有一句话,万物土中生。这也是甘味的重要性,甘配辛则化阳。甘配酸则生阴。甘草大枣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大枣,甘草补脾胃之阴。桂枝汤,用了两个辛味的药,桂枝,生姜;前面给大家讲过,桂枝和干姜,干姜偏于温中,生姜偏于散寒,桂枝甘草配大枣,补火而化卫气,生姜配甘草大枣,温中且散浊寒。浊阴(寒)上逆逼肺,肺开窍于鼻,肺寒则鼻鸣,白芍配草枣,补脾胃之阴而生营血,所以,此方的主要目的,还是和脾胃,脾胃和则营卫生化有源。这里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关于量的问题:为什么桂三两,白芍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个,其原因就是,桂枝上焦药,上焦心就是二两,三两入中焦,再加倍就走下焦。白芍三两归中焦,加量入下焦,甘草二两走中焦。生姜,三两走中焦,如果用干姜就二两,生姜的量再大,就会走全身。走全身的方子是什么呢?生姜羊肉汤,生姜用了一斤,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药物煎煮问题:少煎效雄,久煎效缓。桂枝汤中,生姜煎煮时间不长,大散中焦之寒,生姜羊肉汤,需要久炖,量大而力缓。生姜羊肉汤,温补中焦而生气血,取其缓。

桂枝汤的服药方法:桂枝汤方后注说道:“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看看这个条文,喝了,桂枝汤后,要加强桂枝汤的药力,最好喝一碗热粥,粥,热的,粥养胃阴,而热则助阳,和热粥以助营卫之化源,微汗为佳,就是这个度刚刚合适,大汗伤阳(大汗亡阳)阳随汗出而伤(亡)。本来就卫气虚而不能固涩营气,如果大汗反而加重病情,所以微汗为度。治疗风湿性疾病,也是微微汗出即可,如果汗微微出了,就营卫和谐了,营卫和谐就说明营卫之气恢复正常了,中病即止,不用再吃药了。温覆令一时许什么意思呢?温覆,就是盖一个薄点的被子,盖被子的目的是什么呢?防止卫气进一步流失,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这说明什么呢?也就是药力不够的情况,可以反复多吃,以加强药力。为什么要加强药力呢?现代医学有一个名词“血药浓度”。也就是说,药物要达到解决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浓度,要保持这个浓度一段时间。营卫气不足,就多吃一点药。浓度达到正常,疾病也就解决了。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条是服药禁忌。为什么要禁忌这些呢?生冷,中焦本来有寒,服用生冷则寒更严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粘滑、肉面容易化热而伤津,本来脾就不能正常为胃化生精气(津,亦是精),吃粘滑、肉面就会进一步耗伤精气,所以不宜。五辛、酒酪,酒亦辛,辛味亦是加大热度,臭恶,生浊阴(寒气),也是不宜。禁忌条文归纳一句,就是不能加大热度伤阴,亦不能服用促进浊阴形成,这样药力可以正常发挥功效,而病方可预期而愈。

前面给大家讲了桂枝汤,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一下桂枝汤的变法,关于桂枝汤的变法有二十多个,我们先 看看和我们筋伤疾病相关的一个变法。我们先看看条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项背疼痛僵紧的症状是我们见得最多的,这是颈椎问题;颈椎病我们现代医学虽然 分了不少证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食管型、混合型)。但我们作为中医人,不要被这些所谓的证型限制,看病要用中医思维。为什么我们要用中医思维呢?因为中医思维是宏观思维,而现代医学以微观思维为主,今天我们不去讨论宏观与微观的问题。

我们看这个条文,里面提到项背强几几,这项背强几几,就是颈部僵硬疼痛,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呢?反汗出恶风者;汗出,恶风;前面我们说过这汗出恶风,是营卫不和的表现。是卫阳虚,不能固涩阴液,阴液流失的一种表现。而阴液流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阴液流失,我们的肌肉筋膜就会失去濡养,就会出现挛缩,挛缩就会出现局部僵紧不舒服的表现。这个阳气虚,卫阳虚,首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卫阳,是从头部向下敷布的,出现问题首先表现就是头项部,卫气虚,首先的表现就是头疼,项僵。卫气虚,不能固涩津液,首先的表现是全身有自汗的现象。进一步加重,就是头颈不舒服,再进一步就是胸腰疼痛,这是层次问题。我们看问题,一个病机,虽然有不少症状,而这些症状就归于一个病因。我们抓住这个因,这个病机就可以了,只是他的病情程度不同而已。不要局限于不同症状,度的问题。就比如水,我们假定能够流动的水是常态。那么?我们的热度高于水的常态的时候,水就会变成气,这个气我们看不见,但存在。低于水的温度,就会变成霜,变成冰,水,霜,冰-----主要成分都是H.O。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只是看引起不同变化的因。水,霜,雪,冰,就是阳气逐渐下降的一个表现而已,我们抓住这个阳不足就可以了,其他的就是度的问题。回到前面的话题:我们营卫不和,一样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卫气虚不能固涩津液。而我们营卫不和的根是什么呢?我们前面也说过,营卫不和是标,它的本,它的根是脾胃不和,脾不能正常为胃行津液上奉。一部伤寒论,看透了,就是一个脾胃问题。我们常常讲扶阳,实际这个阳指的也就是我们中焦的阳,胃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阳的标在卫,本在胃,根在肾(肾为胃关)。今天不讲太多,后面会逐渐给大家普及这些知识。大家应该都清楚,感冒是我们疾病中最轻微的,而人一旦感冒,虽然有发烧、咳嗽、喷嚏等等表现,而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表现,饮食不佳。没有那个感冒了,还特别能吃的吧?你们有那个感冒了还胃口更好的?有没有?没吧,反正我没看见过。所以我们生病啊,就是胃的问题。首先是胃气不和(微微有点功能障碍了)。卫气不和,卫阳的生成就会不足,卫阳不足,卫外就乏力,津液就会流失,津液流失,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肌肉筋膜的挛缩,这种情况我们就用桂枝汤加葛根就可以了。

葛根,教材讲的是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我现在很少用教材的理路,喜欢看出处。我们来看看《本经》关于葛根的描述:葛根,味甘,性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这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大家记住这个作用,其他的都好办了。哪一个作用呢?起阴气--我们人体,阴精要上奉,要上行,要走表。阴精不能正常上奉,就会口干想喝水(消渴);在表之阴精不足,就会出现高热;这呕吐,主要表现是津液不足的干呕,诸痹;痹,不通之意。津液不足,则气血循行障碍,动力不足,而为痹。葛根的主要作用就是起阴气。这里的阴气,就是正常的精气,大家不要理解为浊阴,浊阴不是正常的阴气(精气)。而精气要上行,必须要靠阳气的升腾,所以教材里面叫升举阳气。至于教材里面提到过一个作用,止泻,为什么葛根有止泻的作用呢?我们的津液不能正常上行,就会下走,下走的津液不是正常的精气,叫浊阴。浊阴下走肠间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的情况。我们经方有一个方子,葛根芩连汤就是治疗下利腹泻的方子,其中葛根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浊阴转化为正常的阴精上奉,来解决腹泻的问题。而归于根本,就是一句“起阴气”。

葛根为什么可以透疹呢?这个疹?大家可以看看周围的人,不论是湿疹还是麻疹,或者荨麻疹,皮肤出现疹的,大都是红红的,这个疹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疹大多归于湿。湿,水显为湿。也就是津液集聚,这里的津液不是正常的津液,正常津液是会流动的,现在这个津液聚集于皮肤与肌肉之间,而为湿。这个湿是浊阴。而皮肤为什么会红呢?就是有郁热,湿郁化热,热再蒸湿,湿动就会外出而为疹,其主要原因就是浊阴。我们用葛根,就是化浊阴为正常的阴气(阴精)。自然就可以解决这个疹的问题。解诸毒:这个我们要活看。这个毒,首先伤的就是我们的胃气,葛根可以扶助胃气,胃气强自然可以将毒物自然排除体外。这个和我们的甘草类似,甘草可以解毒,其主要原因也是调胃气。

桂枝加葛根汤组方: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 白芍二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12枚 生姜三两。这里桂枝和芍药的量,比桂枝汤里面要少一点,为什么这两味药要少一点呢?因为这桂枝加葛根汤的表现比桂枝汤证的津液丢失要严重一点,加了葛根,减桂枝芍药的量,经方一两,大概15g多一点点,我临床折中取一两对应10g。

举一个案例吧:记得有一个患者,颈部不适有两年了,背部沉重而冷,双肩也感觉沉重,由于感冒导致病情加重,在床上翻身都感觉困难,来找我看病的时候,除了这些症状以外,伴随有前额头痛,打喷嚏,流清涕,微微恶寒,无汗,脉有点沉,苔白。颈部不适两年,病情时间比较久,属于津液丢失不能濡养经筋的表现。颈肩沉重而冷,冷--卫阳虚不能温煦的表现。前额--阳明所属(葛根是阳明药,阳明胃,前额头痛用葛根)。这个头痛,中医按部位有一定的划分:头枕头痛为太阳;前额头痛为阳明;两侧头痛为少阳;巅顶头痛为厥阴;头部空痛为少阴;整个头部闷痛(昏而沉重的感觉)为太阴。虽然这个患者没汗,但他有打喷嚏,流鼻涕的表现,还是一个营卫不和的表现。脉有沉象--津液不足的表现。

我就用了桂枝加葛根汤原方。葛根40g、桂枝20g、白芍20g、大枣12枚、炙甘草20g、生姜30g,先吃了两付;两付后不打喷嚏,不流清鼻子了,头也不痛了,身上颈肩沉重的感觉减半;这个时候患者又给我说了一个表现;他说最近一年偶尔会有一个干呕的表现,我又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了法半夏30g,三副。三副后症状进一步改善,颈肩沉重减轻大半。后原方继续巩固了5付,痊愈。

桂枝加葛根汤,在《金匮要略》里面可以治疗柔痉。这痉,就是肌肉筋膜痉挛的一种表现,分刚痉和柔痉,柔痉就是津液丢失,不能正常濡养肌肉筋膜的表现。今天不拓展去讲,今后会讲,大家知道津液丢失而导致身体不适,用桂枝加葛根汤就可以。当然,这津液丢失,也有度的问题,栝楼桂枝汤也是治疗这津液丢失而导致的柔痉的,栝楼桂枝汤就是桂枝汤加瓜蒌,这个方子治疗的津液丢失比桂枝加葛根汤要轻微一点。而治疗痉的,刚痉的一个方子,葛根汤。这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只有一味药的差别,桂枝加葛根汤加一味药,麻黄,就是葛根汤。葛根汤治疗的主要表现,也是颈部僵硬疼痛,不同的症状就是无汗。这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虽然一味药的区别,但针对的情况不同,哪里不同呢?葛根汤针对的情况无汗,无汗而颈部僵硬,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卫气强,闭塞汗孔,津液不能正常向外排泄,津液聚集于皮肤与肌肉之间,导致局部张力过大。

同样是颈部疼痛,这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的适应证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的主要表现差异在哪里?

其一、葛根汤适应证病情时间短,发病急。桂枝加葛根汤适应证病情时间长,发病缓。

其二、葛根汤适应疼痛剧烈的,颈部活动严重受限的。桂枝加葛根汤适合于颈部患者自觉不舒服的表现,主要以颈部酸沉为主。

其三,葛根汤适合于颈部轻轻一揉,局部皮肤就红红的情况。而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的患者自觉颈部越揉越舒服,揉很长时间皮肤也没红的这种情况。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麻黄三两就是葛根汤;对于麻黄,我临床除了高热(风寒导致的)用过30g,平时也没用这么大的量,这葛根汤,除了治疗颈部疼痛以外,还可以治疗外感高热。感受寒邪引起的高热。我以前用过原方治疗高烧40°的。这冬季的感冒,常常有一种表现,眼睛红红的,眼皮泡泡的,全身酸痛感觉绳子把身体捆绑着一样,喷嚏声音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卫气太强,津液不能正常外排,冲刺于皮肤与肌肉之间,所以会看见面部浮肿,眼皮最明显。这眼皮,我们也叫眼袋,眼袋在中医五轮学说中归于脾,五轮学说就是眼部的一个全息。眼袋为脾,眼白为肺,眼角为心,黒珠为肝,瞳仁为肾。既然叫五轮,每一个都对应一个轮。“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这五轮学说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有助于你们临床诊断。眼袋肿,属于脾,说明脾不能正常运行津液,津液集聚的表现,多表现为湿。如果眼袋肿而黒,特别是女性,眼袋微微肿而色黒,这黒在中医中代表水湿,女生眼袋黒,绝对白带异常。眼白为肺,眼白红,肺热无疑。眼角为心,眼角红心火重。其他的大家可以类推,不一一去讲。

那么这高热,身如绳困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葛根汤原方去治疗,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关于麻黄汤,今后讲麻黄汤的时候再细讲,因为麻黄可以发汗,可以外排津液,这里外排的是聚集于皮下的浊阴,浊阴排泄以后,全身的症状自然会立即改善,常常高热身体沉重的一剂而解,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大家多复习几遍。

今天我们接着讲桂枝汤变法,我们还是先看看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这是三个条文,我们分两个条文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汗法和下法太过导致的症状,汗法,我们前面讲葛根汤的时候提到,汗法有泻浊阴的作用,因为有麻黄。而桂枝汤本身也是汗法,桂枝汤微微发汗,目的是合阴阳。泻法,主要目的是泻热,而泻法也分几种,泻法(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等。今天我们不讲太多的汗法和下法,主要是让大家明白汗下太过,阳会随着阴液的丢失而丢失,也就是汗下太过会伤阳气。你们知道这几个条文说的就是阳气受损就行了。--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里提到的太阳病,省略了中风二字,全名应该是太阳中风的情况,这个情况我们本来应该用桂枝汤微微发汗以调和营卫,结果误治用了下法,伤了心阳。心阳不足,则会出现胸部满闷的情况,胸满,胸部阳气不足,心阳无以正常化阴气(浊阴之气)而出现胸部满闷的情况,也就是感觉心前区憋闷,这胸部症状,轻微的就是胸部憋闷,严重点就是心悸(心中悸动,现代医学可以理解为房颤,也可以理解为心动过速),我们心脏的跳动,从某种意义来讲,心动过缓比心动过速好,心动过缓的人,大部分是正常人,而且身体健康。我这里说的心动过缓是指的我们平时做体检而言,这里大家要明白。我们的运动员,还有我们平时喜欢运动的人做检查,大都会心动过缓,这是正常现象。而异常的心动过缓,指的是什么呢?是心力衰竭、休克、昏厥的这些情况,这个时候的心动过缓是一个危险的情况,表示我们心脏的动力不足了,这个大家要和我们常态的心动过缓区分开来,而心动过速绝对心脏是有问题的。

回到前面话题:我们胸部满闷,这是心阳不足,胸部浊阴比较多的情况,而这个时候脉象是什么表现呢?脉促,这个脉促,我个人理解不是我们说的促脉,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促脉是摸着脉比较数,间断性的有一个突然的停顿,这个情况中医认为是于阳热亢盛的一种表现,如果阳热亢盛,那就是阳气比较旺,这个情况和我们的胸满症状是不对应的,那这个脉促是指的什么呢?我们回顾一下桂枝汤的主治条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这一条,说的也是下后气上冲的表现,这个下,下的不厉害,也就是说我们卫气本来偏虚,用了下法就更虚一点,患者的主要感觉是有气从胃皖上冲,而并没有胸满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而一旦胸满,就不能用桂枝汤了,要原方去芍药,我们这个气上冲,如果再严重点,就是感觉小肚子有气上冲咽喉了,这个叫奔豚气,是下焦的阳也伤了,这个情况我们用桂枝加桂汤治疗,那么我们这上冲的气是什么呢?是浊阴之气,浊阴之气上冲,心阳不能正常化浊阴,就会胸满。

而脉,我们寸关尺来讲,左寸为心,而这个上冲之气,上冲胸部,胸部,不但有心,还有肺,肺脉,右寸所主,我们这个脉,内经名言“上竞上,中竞中,下竞下”,寸为上,关为中,尺为下,寸对应上,中对应中,下对应下。这种对应情况,我们浊阴上冲胸中,那么对应于脉,就是寸脉异常,而浊阴为寒,寒主收引。我们浊阴上范,寸脉就会表现为紧象。而关脉和尺脉没太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的寸脉紧,就好像脉有促象一样。当然,这个脉促只是我个人理解。只代表本人,不能代表其他医家。那么,这脉促胸满,本来应该用桂枝汤原方的,我们就要去芍药。我有几个患者,就是桂枝汤证的表现,用桂枝汤原方,结果患者感觉胸闷,去掉白芍,再吃就对了,韩泓的妈妈,我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后,变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结果感觉心窝下有一根筋牵扯的感觉,去芍药,再服,这牵扯感就逐渐消失了。她的胡言乱语情况也慢慢好了。这都是由于心阳不足的情况,那么,这胸满再严重点是什么情况呢?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患者除了胸满,还微微恶寒的表现。

我们再结合另外一个条文看看,这恶寒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病,表会有热像,而患者有怕冷的情况,主要是寒在骨髓,这寒在骨髓我们要拓展去看,肾主骨生随,骨髓有寒,实际就是我们的肾阳虚,患者怕冷,就是我们的肾阳(元阳)不足的原因,温肾阳,补元阳的主要药物是附子。这个附子,拓展一下,分三种:附子、乌头、天雄。我们这附子,和土豆一样,都是当年种的,当年种的附子旁边长的为附子,这个母附子叫乌头。如果当年种的附子没有旁生,而这个母体单独长大的,叫天雄。乌头温阳的作用不如附子,而乌头散寒的作用比附子要强,比如我们治疗风湿类疾病的乌头汤,就是取乌头的散寒作用。天雄,因为独长,他的力量不会旁溢,天雄的温补力更大,而独能称雄。天雄善补命门之火,补力比附子更强。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附子和干姜都温阳,干姜偏于守,附子偏于走,附子全身无处不到。我们胸满而有恶寒的情况,说明我们不但心阳不足,而且肾阳(元阳)也有虚象,这种情况我们就在桂枝汤去芍药的情况下,再加一味附子。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遂漏不止,这里指的是漏汗,虽然这条说的是桂枝汤发汗太过,而其说的意思就是我们下焦元阳也虚的情况,患者表现为漏汗,一天衣服打湿几身。恶风,前面我讲过是卫气虚的表现,患者因为漏汗,小便就会少,我们的津液排泄,主要表现是汗和小便。小便多的大多无汗或者汗少,汗多的小便就偏少,这是普遍规律。因为漏汗,我们的津液丢失,我们肢体组织就会缺乏津液的濡养,就会表现为肢体微微挛缩,或者屈伸不利的情况,这情况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表里两虚。这种情况我们不但要固表,还要温里,固表用桂枝汤,温里用附子。就桂枝汤加附子。

发一个以前的医案:熊某,女,72岁。畏寒自汗,恶风易感,身困嗜睡三年,多处医治无果,病情日益加重。2014年8月26日来诊。刻诊时头戴线帽,身穿三件厚衣。述每日内衣全湿多次,至少换三次内衣。舌淡苔白,脉沉而弱。经曰:阴阳之要,阳秘乃固。此阳虚漏汗之证,法当扶阳固阴。

处方:附片60g(先煎两小时)、桂枝30g、白芍30g、炙甘草20g、干姜20g、山萸肉30g、大枣12枚,加生姜30g 三剂。一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2014年9月1日。患者已无寒冷感,还有轻微自汗,已不湿衣。又按原方抓了三剂。

2014年9月4日,诉近两日基本没有出汗了,畏寒感觉十去七八,头部微晕。饮食睡眠可。此表阳已固而里阳未复,浊阴之气上扰清阳而头晕,治疗当继续温阳化阴为主。处方:附片60g(先煎两小时)、龟板20g(先煎)、砂仁15g、白术30g、炙甘草20g、茯苓30g、白芍30g、干姜10g、大枣12枚,五剂。这五剂后痊愈。

我初诊用的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加了干姜和山茱萸,加强温阳固表的作用。而这患者,在当地也曾经用过桂枝加附子汤,而效果不好,原因在于附片的用量不够。患者因为好了,她曾经看过的医生把我的方子要过去看过,患者家属给我反馈的信息。之前给她看过病的医生还把我的方子拿去收藏了起来。

关于附子的量的问题,有不少人,吃了附子,结果反而有上火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附子,下焦药,下焦药就要下焦的量,我常常用60g作为下焦的量.。如果量不足,药性就到达不了下焦,就会浮越于上,就会表现为上火的情况。而用附子(附片)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要会用土药(炙甘草),这个用土的,以前我讲过,因为有新来的,这里复讲一下;我们人类刚刚发明火的时候,食物就是直接火上烤,后来有陶罐了,就把陶罐挂在火上煮(炖),后面古人就发现,用灶更能够保持热力,灶可以保存火的力度,而灶就是土做的。这就是最原始的用土保存热力,对应我们中医;附子补火,要保持火的力度,就要用炙甘草,这就是补火要善于用土药的含义。今天的课就讲这么多,大家慢慢理解,希望进一步明白理路,我们循筋拨点疗法的关元,理路就是附子的启发。中脘理路来源于桂枝汤,我讲桂枝汤,理路实际和我们循筋拨点一样的,所以希望大家把理路搞清楚。

今天讲一个方子,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先看看条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里提到“喘家”,《伤寒论》阳明篇也讲到“家”,阳明病是“胃家实”,家,何为家?房子是家吗?不是,中国有一个词语,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家室,经常会有人对刚刚结婚,做事情还比较冲动的人讲一句话。你是有家室的人了,做事不要那么冲动,一个人不能为家,即使他有房子住,也不能叫家,家,有男人和他的女人才叫家,有女人有孩子,这才是家,所以中国常常问年轻人“你成家了没有?”就是有没有另外的一半,有了就是有家,就是成家了,而家,就会有共性,中国常常说的“夫妻相”“性格跟他老子一样”等等类似的话,说的都是什么呢?都是共性。这共性在中医,中也叫类比,取类比象。有共性的就是同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道理一样。

中医的五行,就是归类法,把有共性的分为一类,万事万物大体归纳为五类,这就是五个大的家族(金木水火土),喘家,指的是那些呢?哮喘,咳嗽,它们有什么共性呢?肺气上逆,肺气以下行为顺,肺气不能下行,反逆而上,就会出现哮喘、咳嗽,这种情况也叫“喘逆”,就是肺气不能下行而逆于上,出现呼吸困难,而咳嗽,哮喘的情况,虽然这咳嗽、哮喘中医分为几个类型,但我们今天不去讨论它,我们就看看这“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条文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涵盖的东西还是很有意义的。《伤寒论》属于经典,经典大都是言简意赅的,但看这一条,可能比较抽象,而我们结合后面一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大家应该就不难理解了、前面我们讲桂枝去芍药汤的时候,讲过下法。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大家回顾一下就知道了。下后,浊阴上逆胸中就会胸部满闷。浊阴逆心就会心悸。浊阴逆肺呢?就会出现喘咳、前面桂枝去芍药汤,还只是一个胸部满闷,这种情况,我们桂枝汤去掉芍药就可以了,目的是防止胸阳的进一步丢失衰减。

我们把“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句再加一个标点符号,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大下之后,胸中浊阴之气较多,且心阳(胸阳必定受损),这个情况就不能用白芍,因为芍药有引阳入阴的作用,用之会加重胸中阳气的不足。下之微,本太阳桂枝证,不能用下法,而微下,就会导致胸中有浊阴的情况,肺为娇脏,浊阴首犯于肺。再犯于心,这个我们结合现在的一些常见情况不难理解。肺心病,也叫肺源性心脏病,其起源在肺,而发展到心,进而导致心肺同病。胸中浊阴不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而这浊阴之气首先出现在哪里呢?下法,在《伤寒论》当中主要用于阳明病的“胃家实”,目的是泻胃火。而脾为胃行津液,脾胃相连,泻法,首先伤的就是脾阳。脾阳伤则不能正常化生精气,就会形成浊阴。脾阳伤的不轻,浊阴还不多,但浊阴之气也会上逆,这时我们就要用温性的药物来散中焦的水气。首先就是厚朴。

《本经》里面,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味苦而性温,味苦可以引阳下达,性温可散寒气,厚朴的主要作用在于温脾,脾温则浊阴自出。且《本经》里面厚朴还可以治疗气血痹,死肌。气血不能正常化生,就会出现痹症,而脾也主肌肉。腹部胀满也是脾虚的表现,这个在《伤寒论》太阴篇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说的就是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腹部胀满。厚朴可以去腹胀满,所以我认为厚朴就是温脾的。消痰下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饮上逆范肺就会咳嗽,喘。下气,下的也是浊阴之气。我们用厚朴,常常和枳实搭配运用,厚朴偏于下无形之气,枳实偏于有形之实。这个今天我们就不拓展去讲了,大家知道这句就行了。而厚朴和枳实(枳壳)还有一个区别,厚朴偏于横散,枳实(枳壳)偏于下行。

我们在看看杏仁(杏子),杏仁,味甘、苦,性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其主治于厚朴类似。寒心,心寒,心阳不足的意思。奔豚也是浊阴上冲。机理都类似,这里不过多的讲,为什么用了厚朴,还要用杏仁呢?喘家,经常有哮喘现象的人,而久病必入络,大家看电视,都应该知道,一个久咳病人,经常咳嗽。一天突然发现,咳嗽着,突然用手帕(这电视剧中都要多这手帕一个道具)一扪口,悄悄(细节都是悄悄的)打开手帕。。。。。血,手帕上有血,这手帕有血,都表示这个角色命不长亦。这就是久病入络,咳血就是肺络破裂的表现。而杏仁,这杏仁的表面是有脉络的,味苦入心,而皮有络,说明杏仁可以通血络,产乳,杏仁可以产乳,这个乳,对于女士而言,乳为精血所化生,杏仁可以助精血化生,故而可以产乳。这里就不拓展讲太多了。归纳就是一句话“久患咳喘的人,必然血络受堵,而这个时候如果脾阳不振而出现浊阴犯肺的情况(太阳中风),我们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来治疗就可以了”。【原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这个炙在甘草前面,炙甘草,生姜。也就是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仁。今天就讲这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