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前后赤壁赋》,看诗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

 潜岳修省 2020-05-24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性豁达且为人率真,好美食的他交友甚广,他曾经如是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诗文革新,当即被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所震撼,苏轼深受欧阳修的赏识和喜爱,欧阳修曾断言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少年得志,故前期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那时的他崇尚儒学,渴望一展平生之抱负,能够有所作为。

中年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穿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之后变得更加通透和豁达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他的作品逐渐变得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白梨花般香远益清。

在苏轼的一生当中,乌台诗案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轼的人生因此陡然而下,因此而遭贬,心情苦闷的他两度游览黄州(现在湖北黄冈)赤壁时所作。《前后赤壁赋》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总称。

我们来尝试体验一下当初苏轼游览赤壁时的心路历程,同时感受一下诗中的意境和韵味,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苏轼的志存高远,以及他潇洒超脱的情怀。

读《前后赤壁赋》,看诗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

01、暴风雨后的沉思,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

苏轼的《前赤壁赋》用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用主客之间的对话,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到苏轼在经历了一场朝堂上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受到牵连差点被同僚置于死地,这一系列的变故引起的感慨,同时心态发生转变的一个过程。

  • 初入官场,雄心勃勃,以兼济天下为己愿

前《赤壁赋》第一段描写了夜色下的美丽湖景,娓娓读来,感觉好不畅快淋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有点类似于苏轼初入仕途时的情形,22岁的他在科考中出类拔萃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很快就在在京城任职,一帆风顺,轻裘跃马人生好不快意。

苏轼此时正是年少意气风发,且又有着抱负和理想,满腔热血,准备做出一番成就,兼济天下,一展平生之抱负。

读《前后赤壁赋》,看诗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

  • 壮志受挫,不禁怆然泪下

诗的第二段和第三段诗词语境和意境突然发生了转折,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此时的苏轼画风一转,文中的”美人“暗喻曾经的凌云壮志,苏轼借此感慨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没有得到实现就遭贬,心中的失落和苦闷。

用“美人”来暗喻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无独有偶,屈原在失意之时也同样发出沉痛的叹息: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此外,苏轼借用曹公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心中绵绵不断的忧思,此时的他“心存魏阙”,虽然对于当时的朝廷有所怨言,但还是希望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 逝者如斯,不如遗世独立,独善其身

苏轼经过一段困惑、纠结和挣扎,他伴如泣如诉之笛声,且袅袅之声不绝于耳。让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秋夜中苏子的孤独之情,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感,不由让人生出“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之悲壮苍凉的心态。

后两段苏轼利用主人和客人的对话方式写出了自己心境的变化,想起了当年叱诧风云人物曹操亦成为了滚滚红尘中的往事,他感慨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由此发出了感慨: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此时他心之所见,即口中所言,此时的苏轼心中有了“遗世独立”、“独善其身”的念头。

读《前后赤壁赋》,看诗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

02、内心痛苦挣扎之后顿悟了,逐寄情于山水

  • 理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了重创,内心的挣扎

短短几个月之后,苏轼再次夜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携酒和煮鱼好不快意人生。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后赤壁赋》

夜色中赤壁奇异惊险的景物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不禁令人浮想翩翩。

苏子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由一时兴起,丢下客人独自登赤壁,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写出了高处不胜寒的意境和心境,人在朝堂上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夜晚中感受到秋之肃杀,不由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后赤壁赋》

此时的场景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宋朝的皇帝比较重用文人,而苏轼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本来他的仕途一马平川,可是因为意想不到的事件,令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甚至差一点壮志未酬身先死。正可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此处的场景和意境无不在映射苏轼在官场中遇到的一系列变故,“乌台诗案”对他的沉重打击,令他心生恐惧,同时又悲从心来,为国为民忠直进谏,最后却成为同僚倾轧的证据。所以他“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心中有了退出这些纷纷扰扰的朝堂之意,准备寄情于山水之间。

读《前后赤壁赋》,看诗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

  • 顿悟之后的解脱,寄情于山水之间

《后赤壁赋》的最后一段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文章的结尾,酣睡中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心中的挣扎,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

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情怀,一种置身物外的人生哲理。孤鹤

有着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特性,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更是表现出他内心的高贵幽雅、超凡脱俗。

陶渊明曾经在失意之时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产生了一种寻求世外桃源的避世情绪。屈原在报国无门之际写下了著名的《离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表达了他忧郁愤懑之情,相比之下,苏轼显得更加洒脱和超脱。

读《前后赤壁赋》,看诗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

03、看似“出世”,实则“入世”

有人说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表明了他内心“出世”和“入世”的一种困惑和挣扎,也有人说诗中表现出苏轼由“入世”转向“出世”的心境。我觉得以苏轼豪迈洒脱的性格,是不会由此产生避世的心境,只是暂时寄情于山水,这只是为了暂避锋芒不得已而为之。

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到杭州任通判一职。 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故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断章取义,他们从中以及其他苏轼的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此时早已退休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由此入狱一百零三天的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 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得以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由此得以东山再起,很快升为知礼部贡举,当苏轼依然没有改变心中的信仰和理想,为国为民直言进谏,他再次向朝廷进谏议对旧党执政中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执政,新党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因此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再次复任朝奉郎,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北归途中即常州逝世。

从苏轼的这些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从来都是为国为民请愿,不会因为名利而投入任何一个政党的怀抱,他善于忠言进谏,被朝廷上的同僚排斥,但是他始终没有退却过,故屡屡遭贬终不悔,他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志向。

其实这个我们从他的《前后赤壁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虽然当时的苏轼心情非常苦闷,可是他依然能够写出如此清新脱俗的文字,文字背后的大气磅礴扑面而来,读来不由觉得神清气爽,虽然中间偶有一些惆怅之意,但是通篇读来依然是气势恢弘,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格调。

读《前后赤壁赋》,看诗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情怀

《前赤壁赋》中提到了: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在我看来,这是他对于当时受到不公平遭遇的一种释怀,觉得只要自己无愧于天地就好,同时还是希望能够希望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此外,苏轼在诗中提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表面上似乎是庄子的《齐物论》和佛家的《楞伽经》正好相吻合,《齐物论》中说万物都是一样的,《楞伽经》中说“生灭都是一样的”。

而苏轼的观点则是'物和我皆无尽“,这里隐含着苏轼的超脱和超然的情怀,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这恰恰反应了苏轼“入世”情怀。

从表面上看苏轼两次夜游赤壁,似乎是寄情于山水,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其实这与道家提倡的”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不谋而合,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是小隐,真正的大隐是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在滚滚红尘中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犹如苏轼虽然身处险境,依然能够欣赏美景,游湖饮酒,笑看风云,他对于人生的起起伏伏泰然处之,这才是胸有沟壑的最佳境界,再次证明了苏轼看似”出世“,实则”入世“的情怀。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境界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态度都如出一辙,在朝堂之上敢于直谏,被贬后也能安于现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脱俗的浪漫情怀。

结语:

苏轼一生之中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他的人生中逆境多于顺境,苦难多余安逸,但是每次他都笑看风云,扭转乾坤,也许就是生活给予他的一次次磨难,练就了这么一个至死不渝的乐天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