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建华:经方治疗复发性口疮

 学中医书馆 2020-05-24
                 复发性口疮是指在口腔唇舌部位反复发生溃疡的一种病证。表现为发病部位出现谷粒样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区,短期内溃疡面积增大,边界清晰,中心微凹陷,表面覆盖一层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黏膜充血,其底扪之不硬;溃疡数目为1至数个不等;溃疡形成后有较剧烈的烧灼样疼痛感。口疮经7天左右溃疡可逐渐消失,但经过长短不一的缓解期后又可复发。中医学称之为“口疮”。《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本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和发挥,认为导致口疮的病因固然离不开“火”,但有虚火和实火之别。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中阳不足也会引发口疮,对临证很有指导意义。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详述了口疮的证治。他说“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故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反而治之,方可全愈。此寒热之当辨也。”当今社会上,在一些患者或医者当中早已形成了喜寒凉恶温热的风气,每遇病患不问青红皂白,不行辨证,一律认为是火热所致,因此或服用寒凉败阳之药,或喝败火之饮品;再者一些人长期熬夜,平素缺少体育运动,致使真阳损伤过半,因而真正是实火的患者已经比较少见了。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阳气不足有关。这也是扶阳学派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临床观察,由阳气不足所导致的复发性口疮并不少见。现举1例以资说明。

陈某,女,37岁,2003年4月9日诊。患复发性口腔溃疡10余年。口疮发作后不易收口,严重时可溃烂1个多月;收口后10天至半个月又再次发作。经常服用清热泻火和抗生素等中西药物,始终未见寸点疗效。此次溃疡发作已3天。临证表现:口腔内侧及舌体有大小不等的溃疡数个,色泽淡红,疼痛难忍,妨碍饮食;面色晄白,神疲气短,四肢逆冷,大便溏薄,口臭口干,舌淡嫩苔白,脉沉迟少力。辨证:口疮(脾胃虚寒,阴火上逆);治法:温补中阳,敛疮生肌;方拟: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黄芪15g、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20g、饴糖30g(烊化)、生姜15g、大枣15g、枳实15g、升麻6g,水煎服;嘱其在病变部位点敷冰硼散。用药7剂后,口疮渐收,疼痛渐消,饮食恢复正常,全身伴随症状显著改善;基本守原方再进14剂,诸症消除。后嘱患者服附子理中汤和葡萄糖酸锌,又调治月余,口疮自此未再复发。10年来多次遇到该患者都问及口疮一事,都答一直未再发作。

按语:该患者开始可能有些实火方面的原因,但是因口疮反复发作而反复应用清热泻火和抗生素等药物,导致中阳大伤,太阴脾胃虚寒,中土失敛,阴火上逆,致使口腔溃疡经久不能痊愈。取仲景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敛伏阴火。方中重用炙甘草补土伏火;加用升麻升举清阳、透热解毒,再加枳实调畅中焦气机、降下中焦浊邪,为黄芪建中汤发挥作用廓清道路,从而达到治愈口疮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