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条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重要论据,是今人批判传统社会男尊女卑主要根据,因为它证明了男人的奴隶主地位,女人的奴婢地位,女人从幼到老都要顺服于男人。 其实这三条只是女子礼仪的规范,如果不是有人故意隐瞒和欺骗,断章取义,就是对它最大的误解。这话源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是“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其中的“夫死从子”,当今的很多学者都感到“令人费解”,因为查遍史书,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亲的服从儿子的例子,反倒是历朝历代都在记述着儿子如何孝敬寡母,即使身为皇帝,每日也要向太后请安。问题关键在于没有领会妇人“无专用之道”这句,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表述的是“丧服”的规矩。 大家都知道传统家族中有“五服”的说法,说“我们哥俩没出五服”,是指两人同一位高祖。五服的本意是指服丧时穿戴“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不同等次的丧服,也由此对应由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本人这五种的辈份,或者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五辈,斩衰服最重,缌麻服最轻,出了这五辈,就不用穿丧服了。后来人们借助五服这种规矩,引申为表述同一家族中五辈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了。 “未嫁从父”是女子出嫁前从父亲那儿排辈,“即嫁从夫”是出嫁后从丈夫那儿排辈,“夫死从子”指丈夫死后从儿子那儿排辈,这就是妇人“无专用之道”,相对男人来说,辈份则是终生不会变的,是“有专用之道”的。 农村中常有这种现象:比如女子出嫁前称某位同宗不同族的人为三哥,这是“未嫁从父”,婚后丈夫称其三叔,也要随丈夫改称其为三叔,这就是“即嫁从夫”。 再如,祖父去世,丈夫应服齐衰丧,妻子也服齐衰丧,如果丈夫已死,从儿子那儿排辈应服大功丧,做母亲的也服大功丧,但如果儿子是“承重孙”(即嫡长子的嫡长孙),母子二人都要披服斩衰丧了。 再举例,某位长辈去世,夫妻应服缌麻丧,如果丈夫已死,儿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顺从儿子辈,不用服丧了,因为没有母亲服丧儿子不服丧的道理。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斩衰服,其它丧服都不能重过儿子,这就是“夫死从子”。 “服从”一词的的原始本意是,“服”是指穿丧服,“从”是随着、顺着辈份,在这里是动宾词组。随着语言的发展,由此引申出“做出遵照、听从他人而不是自己本意的意愿”,在现代汉语中就成了补充词组了。所以三从不是宣传的“遵照、听从”的意思,也根本没有男尊女卑、男人管女人的含义。 四德是女子行为的规范,出自《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是指能正身立本;妇言是指语言得体,言辞恰当,有修养;妇容是指端庄稳重持礼,忌轻浮随便;妇功是指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汉代班昭的《女戒》中解释四德:“德不必才明绝异,言不必辩口利辞,容不必颜色美丽,功不必工巧过人”。 中国的传统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男女有不同的要求,男人讲仁义礼智信,要遵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 由此看出,三从四德并不是什么压迫、禁锢妇女的枷锁,也没有歧视妇女的内容,而是妇女的礼仪规范和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的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不能把它说成是教条、压迫和禁锢。人必须有行为规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规范说成是禁锢、歧视、压迫,这是把正的说成邪的,好的说成坏的,宣传斗争哲学,挑动人心向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