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71年—1294年),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元朝)政治家、军事家,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一生南北征战,先后灭大理、南宋,于1279年完成统一。在位期间元朝影响力享誉欧亚,著名的马可波罗之行就出自忽必烈时期。曾两路远征日本,均因气候原因失败。1294年逝世。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95年—1307年在位),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在名义上使四大汗国称臣。晚年患病,朝政开始败坏,1307年逝世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四年,期间元朝内部的矛盾得到舒缓,设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下令印制至大银钞,然而反而使银钞严重贬值,导致财政危机加剧。在他即位期间,元朝疆域达到巅峰,为1372万平方公里。公元1311年,武宗因病去世。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311年—1320年),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复兴元朝。在位九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为元朝内乱埋下伏笔。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20—1323),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励精图治,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1323年在旧贵族策划的“南坡之变”中被杀。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323—1328),他在位时政治上未有太大变动,国家大体稳定,但元朝已进入多事之秋。1328年,也孙铁木儿去世,死后发生皇位之争,元朝内部再次动乱。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8.9—1328.10),1328年九月在上都被权臣倒剌沙拥立为帝,与大都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对抗,展开两都之战。一个月后上都一方战败,阿速吉八被杀。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28年—1329年,1329年—1332年),在位期间文化事业鼎盛,编撰了《经世大典》,但由于其过度信奉佛教,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起义重重,元朝贵族的内部矛盾也不断激化。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㻋(1329.1—1329.8)1328年被其弟文宗图帖睦尔迎回元朝。1329年继位于漠北草原。同年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在位仅半年。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32.10—1332.12),在位期间卜答失里太后临朝称制。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在大都病逝,年仅7岁,在位仅53天。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33—1368),亲政初期,他勤于政事,任用脱脱等人,颁行法典《至正条格》、颁布举荐守令法,下令举荐逸隐之士。后期他逐渐怠政,沉湎享乐,致使内忧外患,政局不稳。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妥懽帖睦尔出逃,元朝覆灭。两年后,惠宗病逝于应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