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战争从来都是代表着暴力、伤亡和毁灭,从人类战争史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战争中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一直是人类社会数千年来不得不吞下的苦果。但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军事信息化革命的深入推进,这一局面将有可能出现转机。 ![]() 作为冷战之后这个星球上战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更新自己的机械化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化装备,更多的强调采用“非接触”式交战等作战方式。在此后的历次战争中实现了超乎想象的低伤亡率甚至“零伤亡”,当年有50多万人参战的海湾战争中仅阵亡148人,历时78天的科索沃战争中无一人死亡。据此,美军提出“零伤亡”理论。不过,在20世纪末期敢于提出并且能够实现“零伤亡”理念的估计也只有美军了。对于其他多数国家军队而言,“零伤亡”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而已。 ![]() 事实上,战争“零伤亡”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激烈接触式战斗里想要没有伤亡可谓难于登天。“零伤亡”因此成了一个人们不敢想、也不会去想的奢望。战争伤亡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传统战争的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之下,发展更具杀伤、破坏力的武器,最大程度地削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确保战争胜利和减少已方人员伤亡,一直是战争最基本的诉求。 ![]() 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战争烈度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造成的人员伤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一逻辑支配下,核武器被造了出来。20世纪70年代,美、苏手中掌握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十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不得不反思并开始调整军事以及战争的发展方向。 到了21世纪随着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武器装备研发也从以往的强调杀伤范围和破坏力转变为现在的精准击杀、远程介入。作为军事信息化革命的领导者,美军在信息化进程中发展最为迅猛,受益也最大。通过运用数字化的战场传感器、预警机、全球定位系统(GPS)、精确制导弹药以及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CISR)等先进武器装备,实现了在对方防区外精确火力打击的作战方式。这一以“非接触”交战方式取得决定性战果的作战方法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 在此前,虽然军队也曾使用过“非接触”式战斗,诸如使用远程投射式武器、弓箭、火炮或导弹等武器,但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从未真正的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主角。面对面、视距内的搏杀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作战方式,而“非接触”作战彻底颠覆了这一理念,美军由此拥有了前所来有的战场优势,并且在故争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零伤亡”。 ![]() 今天随着军事智能化革命的加速推进,战争的技术再次面临重大改变。“零伤亡”的战争将不再是美国独有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因为智能化无人系统正在逐渐成为作战主体,战场上的主要损失将从人员伤亡转移至机器损毁上。在未来智能化战场,无人机、地面机器人、水面水下舰艇、空间飞行器等各类智能无人平台的大量使用,不但会使战场有人驾驶系统大量减少,而且将使人员面临的直接威胁大幅降低,这将从根本上避免人员伤亡。凡以智能化无人系统为主战力量的军队,均可在最大程度避免人员伤亡,甚至实现零战斗死亡。在交战双方都使用智能化无人系统情况下,最终将实现战场“零伤亡”。 ![]() 总之,智能化武器装备的运用虽然不会改变战争的暴力属性,但它却为避免作战人员伤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可能。在智能时代人类战斗员数量的不断减少,及对其运用的日益审慎,正推动人类战争步入“零伤亡”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