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的一首肉麻情诗,被“精神病”诗人译成英语,入选了美国教材

 psy4563 2020-05-24

诗仙李白,虽不是王侯将相,却凭借一首首精彩的诗歌垂名千古,让后世顶礼膜拜。凡是读书人,大多是背着他的诗歌长大的。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们才越来越懂李白。后世给他贴的标签太多了:浪漫、狂傲、洒脱、飘逸、调皮等等。但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喜酒好色的唐朝诗人,过于豪放不羁似乎很少能跟'肉麻'二字联系到一起。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庞德翻译《长干行》

埃兹拉·庞德是出生于1885年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对古典文学和语言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性格焦躁而冲动的庞德被认定为是个神经病,并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我们都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殊不知有的人,可能就是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

庞德进了精神病院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安静的房间,便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他整日打字,产量惊人,写了25部长诗,翻译了《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中国古文,为后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看得出来,埃兹拉·庞德真的很喜欢文学和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毕竟中国古代的诗歌,是有着让无数人为之折腰的魅力的。在他翻译和创作中,发现了一首很经典很让他喜欢的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优美的意境深深的吸引了他。这就是他翻译并在美国广为流传的《长干行》。

但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很多时候的翻译和改编,都会让诗句失去它原本的韵味。对于《长干行》也是如此,说是翻译,也不过是对内容苍白的叙述。不仅没有了格律之美,还失去了它原本拥有的古典的韵味。但当他翻译改写完后,这首《长干行》却被美国人喜欢并且广为流传,甚至进入了美国学校的教材里,爆火几十年,可见这首诗在美国文化界的分量。

震惊留学生的原文

尽管有很多美国人甚至认为这首诗是庞德的原作,在美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妆淡抹的一笔,但是当有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到李白的诗作后,才真正的对这首诗表达了崇敬之意。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来看一看这首震惊了留学生的《长干行》原文。

李白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叙事诗,用一位女子的口吻写出了她与丈夫的感情经历。在前6句中,就诞生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成为了国人心中最美的爱情之一。

后几句,从14岁写到16岁,从过去写到当下,夫妻俩从你侬我侬到不得不分离,娓娓道来,令人感同身受。最后10句,是诉说自己的相思之苦。

春去秋来,女子等着盼着,青春渐逝,容颜不再,唯有心中痴情不变。“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最的两句,直抒胸臆:“你回来时,不管多远我都会迎着风沙去接你!”

像这样的千古绝唱,我们怎么不读?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

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培根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著名学者叶嘉莹也说:诗的最大作用是让人心不死。

所以在闲暇时刻,我们不妨多读读诗词,品一品七言律诗,品一品唐诗宋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