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HF)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美国和欧洲指南均建议QRS≥150ms且心电图呈LBBB的症状性心衰患者为CRT植入的I类指征。然而,LBBB患者对CRT的无反应率竟高达30-50%。 不同LBBB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可能会影响CRT反应的判断。2011年Strauss等提出新的严格的LBBB标准以改善CRT反应,包括男性QRS>140ms,女性QRS>130ms,同时V1、V2、V5、V6、I或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导联的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V1导联呈rS或QS形态。但该标准是否较其他标准更有助于预测CRT无反应仍存在争议。在临床中发现,一些在V5和V6导联中出现S波的CRTI类指征患者在植入CRT后效果不佳。目前对于V5或V6导联S波是否与CRT无反应相关尚不清楚。近日,在《Heart Rhythm》发表的一项来自我国的多中心研究,探讨了V5或V6导联S波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CRT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该研究入选CLBBB患者(符合Strauss-LBBB标准且I、V5和V6导联中无q波),根据基线心电图资料分为3组,分别为T-CLBBB组(V5或V6无S波的CLBBB)、V5S组(V5有S波CLBBB,而V6无S波的CLBBB)和V5&V6S组(V5和V6均有S波的CLBBB)。CRT反应标准为6个月随访期时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降低≥15%。事件终点包括心衰再住院或全因死亡。 研究共纳入181例心电图LBBB样改变患者,其中CLBBB112例,分为T-CLBBB组54例、V5S组32例、V5&V6S组26例。三组CRT反应率分别为85.2%、65.6%和38.5%(p<0.001)。K-M曲线显示V5&V6S组的心衰再住院率或全因死亡率高于其他两组(P<0.001)。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发现V6导联S波与CRT无反应显著相关(HR:0.33;95%CI:0.11-0.96;P=0.042)。 总 结 由此可见,普通体表心电图V6导联S波的CLBBB患者,其CRT反应低,远期预后差。 表2:112例CLBBB患者基线资料 表3:CRT反应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图1:研究流程图 图2:患者基线12导联心电图。2A:q-SLBBB患者(符合Strauss-LBBB标准但导联I、V5、V6出现q波的患者)。2B:根据V5、V6导联有无S波将CLBBB患者分为T-CLBBB组、V5S组和V5&V6S组三组。 图3:CRT反应比较。3A:左侧图显示每个CLBBB组基线(CRT前)和6个月随访(CRT后)的平均LVESV的比较,右侧图显示这三个组6个月随访时的平均ΔLVESV的比较。3B:左侧图显示每个CLBBB组在CRT前和CRT后的平均LVEF的比较,右侧图显示这三组在CRT后的平均ΔLVEF的比较。(*P<0.05;**P<0.01)。 图4:三组CRT反应率比较。三组CRT反应率分别为85.2%、65.6%和38.5%。 图5:三组终点事件K-M生存曲线。V5&V6S组心衰再住院率及全因死亡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01)。 文献来源 PMID: 31513944 审 校:杜先锋 编 译:高 昉 编 辑:方任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