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满珍 火锅、腊肉、腊鱼闻起来香喷喷的,吃起来可解馋了,美中不足是很容易上火啊。上了火感觉舌头掉了皮,讲话不听使唤,有口吃的嫌疑。受我爷爷一生不爱吃药的影响,每次我上了火,第一反应就是用水煮绿豆汤吃,将二两绿豆放置锅中,用锅盖盖住煮几分钟,水煮沸,汤成橙黄色,绿豆子还没有开花时,喝了这个汤,去火效果特别好,这个疗效我可是亲身体会的。 记得儿子上高三时,一次上了火,吃了四五十元的消炎药,还没治好。一天儿子不想吃饭,说口里疼,我还责怪他娇生惯养,无病呻吟。儿子委屈得要哭的样子,看到口腔内壁,我差点流泪了,肉都有糜烂的倾向,还充满了紫色的血,我的内心愧疚极了。我这个妈妈是怎么当的!可是,想带他去医院看病的时间都没有,每天紧张得很。我情急之下说:“儿子,妈妈煮点绿豆汤给你喝,下午再请会儿假去看医生。”儿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喝下了我煮的绿豆汤,中午回家吃饭,我再观察他口腔溃烂的地方,已经有好转倾向,紫红色的肉已经开始变成正常的淡粉色,我赶紧向儿子灌输,治疗小病小痛民间药方有时比西药还来得快。儿子下午上学前又喝了一碗绿豆汤,晚上回来特别高兴地告诉我:“妈妈,已经全好了。”为了巩固治疗效果,晚上又继续喝了一大碗,告诉他当茶饮好了。这一次经历后,儿子非常信服绿豆可以清热、去火、消毒,后来每一次感觉上了火,就叫我这位土医生给他治疗。 绿豆,很普通的豆类植物,小时候在贫穷的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田埂小道旁或荒芜的旱地里种植。它们很容易茁壮成长,将种子埋在一个个小坑里,用泥土拌点鸡鸭粪覆盖着,偶尔锄一两次草,然后吸收点雨露就自个儿长得枝繁叶茂了,渐渐结满了手指长的豆荚子,一棵小树有十多只小豆荚。如果种子播下去,不理会它们,恐怕就会出现陶渊明诗词里所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状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豆子成熟时,将它们和豆苗一起拔了,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有的自然爆裂,豆粒子自个儿跳了出来。晒不开的,用脚在上面来回踩踏,直至豆荚开裂,豆粒子被迫挤出来,然后将豆苗子放一边,留着炒菜时当柴烧,将豆粒子扫至一兜,将水清洗一下,重新放置太阳底下暴晒,晒干后收至坛子里或塑料袋里,留着日后煮稀饭吃。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幼颖慧的曹植用这首诗挽救了他的性命,考证这里的豆是指绿豆、红豆还是黄豆并不重要,关键是告诫后人要珍惜兄弟手足之情。 想起吃绿豆稀饭时有一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那时我才五六岁,我和小朋友在自家坪里踢“房子”,踢累了问母亲:“姆妈还有绿豆粥吃不?”母亲淡淡地说:“没有了。”我也没当回事,又和伙伴们开心地玩了。黄昏时分,大哥从市场赶完集回来,骑着他心爱的永久牌自行车,从河堤飞奔而下,自行车还没停稳,母亲便笑吟吟地出来了。“玉光吃粥不?”当时我很是生气,觉得她重男轻女,于是义愤填膺地说:“好啊,有粥给儿子吃,不给女儿吃,你老了到时可不要靠我啊。”事隔几十年,现在想来自己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啊,大哥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外面做苦差事,为全家人挣钱。我一个小丫头,天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喝了一次粥,玩累了还挂念再次喝,还责怪母亲的不是,现在想来当时仗着自己是满女又是唯一的女儿,是多么的蛮横不讲理。这么多年,早已把自己的气话不放心上了,母亲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兄嫂妹婿以及孙辈们的悉心照料下过得有滋有味。 绿豆还带给我们的快乐是自制冰棒雪糕吃,小时候望着城里人吃冰棒雪糕,羡慕嫉妒的馋样儿现在还记忆犹新。自从家里有了冰箱后,大家都尝试过做绿豆雪糕。每个冰箱里都有那种塑料格子,为大家自制雪糕提供方便。先把绿豆子煮个稀巴烂,加入白砂糖,让它们冷下来,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层。待稀饭凝固成块状,就可吃雪糕了。弄了一两次就没多大兴趣了,图方便直接到外面买,无论春夏秋冬,现在的商店都有你想要的冰棒雪糕吃。 如今,我只能在自家露台尝试种植想要种植的植物,去年一棵野生的绿豆苗“拔地而起”,长得很是“威猛”,可就是只开花不结果。后来请教相关农业技术人员,他们说,可能是水、肥浇多了,虚长了,只长个儿不结果。任何事情都是有学问的,不能凭自己的意愿瞎折腾呵,明年准备再种几棵绿豆苗玩玩,好好欣赏它的叶、花、果子,让我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我的快乐与宁静。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中国饮食信息与饮食文化知识等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