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年味”在海外

 Joyce景红 2020-05-24

上图: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免税店,华人喜爱购物,所以机场商家对华人很友好。温哥华机场更是和香港、新加坡机场无二了。

在很多国家中文是分Manderin和Cantonese以及Chinese的。小朋友报名上中文课时,也要分清这个“中文”是学 Mandarin还是Chinese, 还是Cantonese,广东话就不要说了,大家都懂。很多地方Chinese是指繁体中文,更多代表台湾.......十多年前,大陆移民少,Manderin不要说在西人社会,即使是在海外华人圈里地位都不高,到又小又破的港台人开的华人店里说普通话都可能受气,当年老华侨挨过的苦更难以细数。

这些年祖国日益强大,我们这些说Manderin的其实是相当得益的,到了海外,很多人说那句“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多是发自内心的。


上图:现在的华人超市,真有华人的特色了

很多时候,觉得反而在国外会更有年味道,虽然这个年味主要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

写春联、发红包、挂春联、挂灯笼、到庙里敲钟、有人扮福禄寿喜财(虽然时有西方的洋面孔扮的很有喜感)、更有财神拿着金元宝、发糖(糖就叫利是糖)、年货大街……还有现在中国节日社会也鼓励穿中国服饰,小朋友学校里也鼓励大年初一中国小孩穿传统民族服饰。我们一家的旗袍等衣服只有在海外有机会日常穿…....一些典型的中国元素顽强的历经艰难,生存保留了下来,现在终于有些能走出唐人街了。

我的侄女在新加坡春节表演古筝


多伦多中国社团的舞龙表演

在中国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舞龙表演了,而在海外,舞龙舞狮是年节必备。

在中国的大城市除了些商场有节庆商业布置,其他的年味已经很淡了,如果不是春节回家乡团圆就更和一个长假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即使是“春晚”越来越多的人说是鸡肋,但如果没了春晚更没有什么仪式感了。可能由于这三十年独生子女政策后,大家庭越来越少,小家庭长大的孩子界限感更强,对大家庭的无边界难以接受,对春节的很多习俗已经无感了。

节日期间即使是想去景点,大多非常商业化,而且通病是人太多太多了,在哪里都觉得不得安宁。

去年我在老家扬州,同学拉我去著名老街东关街去怀下旧,人挤都挤不动,谈心全部用吼,半天下来嗓子哑了,头也是疼的,好容易同学抢到位置吃了一碗不知所谓的小吃,旁边站着一排等位的人眼巴巴看着你吃,让你如坐针毡,食不知味。更别说寒山寺等著名钟声的均已经标出天价.......其实真是人多的原因吗,看看日本的人口密度就知道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实如果景点管理动点脑筋,完全可以更井井有条一点的。

也难怪很多人春节无处可去了。有人甚至宁愿出国游玩,要知道很多真正在海外生活的人很想回国过年啊......

还有红包,去年我一位单身的同事和我说他春节期间纸包包出去2万多元, 他是属于工作了没结婚,现在小孩的纸包1000起,婚礼生日2000起.......在海外很多地方,延续了广东人的作风,加上亲友也少,红包大多保留了彩头利是的作风。

多伦多的佛光寺里的钟,无论是谁到时间就可以排队敲

我有位关系很好的韩国partner, 典型的韩国思维,即是常说这个是韩国人发明的,那是是我们韩国的......很有民族自豪感的样子。春节都要和我争韩国人如何发明的这个那个,甚至中餐、红包都要评点一通和韩国的渊源,经常让我很无语(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为了人类和平,这种事交恶实在不值得,所以一般我只能笑而不语)。估计只有“春晚”是毫无争议的中国“发明”了。但是中国确实对传统不太当回事,或许是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或许现代中国更追求“创新”吧。

其实华人世代相传的一些传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特征,作为华人之根,国内如果能更好的挖掘保留,无疑让民族更有凝聚力。也更让海外华人心有所属,不得不说,现在国内的春节的形式还是让人略有遗憾的。

你感受到最强烈的春节年味是什么?

感谢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景红,专栏作家,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 Linkedin领英2017最强档案奖得主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