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候选人L这几天非常不开心,她告诉我她无意中发现她下属的一个团队成员M把她朋友圈设了“不让对方看我的朋友圈”。她说对M一直很好,M也对她很亲热,团队一共才五个人,大家有个群,经常也会在群里讨论一些事情,表面关系也很好。她也丝毫没有怀疑过,发现M把她设限了,留意了一下,原来她的五个下属另有一个群,只是没有她,只不过除了M其它人也并没有对她设限。她说,我把她们当朋友,原来人家并不把我当朋友。她说发现M对她设限已经很让她震惊了,再发现其它人排斥她,整个人都不好了,心里难过得简直怀疑人生了。 我的朋友Zara曾经在原公司的上司,和她关系非常好,简直算蓝颜知己,又是男性,Zara一直觉得心胸广阔,思路敏捷,我也经常笑他们要传出绯闻的,那位上司步步高升,Zara一直是他的干将。今年初,Zara因为自己的发展换工作,成了他的竞争对手。Zara说当时也和他打过招呼,当时他苦劝不果。很快,两人几乎没私人联系了,而且Zara也发现,被他朋友圈分了组。 在职场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职场上的友谊从来都很微妙,只是有了朋友圈,很多时候心照不宣的关系被显性化了。说不介意的大部分都是假的,没有谁不希望自己人见人爱。大家都希望在对方心里,自己更重要一些罢了。 人本能希望得到认可。无论是父母、朋友、上下级,我们很多时候都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如果喜欢更好,哪怕不喜欢,也真正承认我们很强,很厉害,不得不服我们。否则似乎我们的成功就没了意义。 职场上共进退,共同战斗,有时候能有深厚的情谊,让我们感觉良好,不仅是有友谊,有时会亲如家人,我有个朋友就说,他每天和同事交流的时间要远长过和家人有效相处的时间。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高估了我们的影响力和对别人的重要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总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成为知心朋友。大脑习惯选择节能模式,不会浪费能量去讨厌/烦恼一个自己够不着的关系。 因为职场是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组建起来的,每个人加入组织的目的就不和家庭学校一样。 家庭组建是为感情,是为责任,学校里是为了学习成长,基本没有利益冲突。而职场上,组织要生存就一定有利益,要有价值,同样,每个成员也都要贡献价值,都要得到利益。无论组织还是个人资源却总是有限的,只要存在利益,就一定会有资源的分配,组织中的各种关系自然会和资源分配相关。 1,注意力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如果没有丝毫利益,别人不把注意力分配给你了自也不奇怪。 我有个朋友原先是在家500强大公司的HRD, 能力是业内公认。后来找死要创业,亏了几年只有再回去做职业经理人。他经常对我说,他原先准备创业时,身边很多朋友都表示支持,觉得以他的人脉肯定没问题,后来看看形势不好,他焦头烂额的时候,身边朋友越来越少,原先的几个下属哭天喊地跟着他创业的全部走光了,而且还把他的客户带走,成了竞争对手。让他心寒不已,他后来回到职场,又有很多人当没事人一样转在他身边,夸奖他能力多强,他开始很难受,后来渐渐理解,说深刻领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其实并不是那么冷漠,没有了任何利益,甚至对别人只有妨碍,资源分配发生变化也是人之常情,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2,很多时候,我们依赖外在的肯定,主要是内在系统不够强大。 我们往往从别人的反应中得到自己的价值。但这种评价往往是片面的。要有综合,更大范围的评价。我们无法不提供别人认可的价值,但这种认可在职场上往往不是个别的,而是综合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价。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不同角色,在职场上也许有一个显性的角色,比如职务,专业,工作,但也有多重的隐性角色,在不同的舞台上我们的角色都不一样,在别人为主角的舞台上有Ta另外的标准,但不代表在我为唯一主角的舞台上也要以别人为标准。尊重别人舞台上安排我们的角色不代表我们就不重要。我们每个人的角色都有不同的定位,自己不要被主角光茫迷惑了,每个人的角色是多样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有强大稳定的内在系统,就知道外界的肯定并不能影响内在角色的表现。 每个人对工作生活的界限不同,有些人朋友圈分享的是私人生活,而上司这个角色,在很多人心里是自动分级为工作级的,但反之则不然。 3,有不同意见正说明我们的影响范围扩大了。 一个人的影响圈是以自己为同中心的一个圆,当你的影响力扩大时,圆周也在扩大,周围的人也在变多,有不同意见自然也就多了。 “不招人嫉是庸才”,有时候有不喜欢你的人往往代表你有了和对方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行为,不代表你任何一方是错的,但往往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遇到不同的意见,因为我们接触的环境和人群越多样,就越有可能遇到完全不一样的想法的人。 一方面,别人的“不喜欢”能伤害到你,往往是因为你走得还不够高,不够远,还在Ta的“射程范围内”,另一方面,“没有人会踢一条死狗”,有人不喜欢,正是说明你有价值。 这两天乌镇的互联网大会在召开,国内大佬齐集,晚上两场夜宴,我们吃瓜群众提供了诸多话题。无论是丁磊著名的一年一度“英雄大宴”,还是刘强东、王兴的“东兴宴”,都没请马云,据好事者一一细数,丁磊每年的大宴已经请遍天下英雄,唯独从不请马云,标准Diss....那被如此庞大包围网下的马云寂寞如风清扬,那又如何...... 4,人需要一点“钝感力”。 我们对自己付出总希望有回报,注意力\感情也是一样。我们总希望得到别人对等的对待,如果更多就更好,实际上,每个人都对对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给予的不一定是Ta需要的。但这并不代表你的付出就没有价值。你要想想你的初心,你是为了Ta的感激而付出的吗?还是为了自己的目的。 我们公司有位经理因为掏心掏肺对待的下属离职,甚至在下属业绩不好时承担了很大压力,后来下属自己提出离职,她很有背叛感,很长时间都不愿意再带人了。 这样就是用无法改变的事情和别人的行为惩罚自己,如果不正确面对,太过玻璃心,是很难从中得到成长。 5,每个人的份额有限,要珍惜自己的份额,也要尊重别人的边界。 根据“邓巴定律”,我们再怎么努力,我们每个人能稳定的维持交往的人,很难超过150个。每个人,不仅是你,包括Ta。 职场上确实会有不同程度的友谊,但无论如何都有边界,既然大家份额都有限,我们不仅要仔细维护自己的份额,也能理解别人的份额划定,毕竟在职场上,先是团队间的显性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实现共同的目标才是第一位的,能进入朋友圈,甚至进入核心朋友圈,是需要双方的份额共享,你可以问问自己,又愿意让渡多少隐私给到对方呢,难道世界上所有把你当第一位的朋友你都能把Ta们当第一位朋友吗? 并非核心朋友才能给我们帮助。很多时候,弱联系也能成为我们有价值的人脉。 一个人总不能左右他人,只能控制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多给予,少索取,让自己成为对别人更有用的人,包容的对待不同观点,理性期待回报。 现在朋友圈承载了太多东西了,每个人对朋友圈的用法和看法其实很不一样。其实不看朋友圏,对我们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五年前没有朋友圈时,我们照样活得很好),让朋友圈控制我们的生活才是。 “朋友圈”里的生活多半是高于现实生活的,网上有太多“朋友圈心理分析”,过于纠结于此只会浪费自己的注意力,最好的方法是做好自己的事,你的工作和生活不会因为朋友圈多一两个关注就会不同,你真正应该做的是更专注于你真实的工作,因为让朋友圈不同的永远是你的成绩,而不是别人的关注。 朋友圈被屏蔽了,少些干扰,更聚焦在你自身的发展上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