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和亲公主的戏剧人生

 浮生偷闲 2020-05-24




文章来自魏泓(Susan Whitfield)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为方便阅读,我们对原文涉及注释处做了调整。文章挺长,以致怀疑有多少读者朋友有兴趣读完......如果抛开“唐朝”年代背景,只是看一位女性的故事,乃至当作“文学”也无妨,不过历史现实,其戏剧性有时又超出“文学”。说回来,因为年代久远,历史资料不足,所以和亲公主的人生起伏,是断片、拼贴式的,但可以看到魏泓已尽可能去拼接。

🧩 划重点


1.离开长安之前,太和公主学习了一种新式舞蹈—胡旋舞。

2.太和公主并不是只关心宫中事务,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她打波罗球,这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球类运动,而且和很多宫廷女性一样,她是一名出色的女骑手 。

3.他们还长期采用外交和贿赂的手段来守卫边境,和亲便是其中一项策略。

4.7世纪时,一名突厥可汗要求唐朝派皇子迎娶他的女儿,惹怒了朝廷。有官员谏称 :“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之女者。”

5.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风雨飘摇,最显著的一点是,唐朝开始抵制包括胡人在内的所有域外事物。

6.原来可汗希望公主在他们的带领下经由别路进城,这样她便可以悄无声息地抵京,在成婚以前便与可汗私下会面。这项提议被唐朝官员否决了。

7.当时的宫廷仕女流行穿胡袍,类似于突厥骑兵服装那样的素色翻领长袍。

8.唐代律法规定双方可以和离,寡妇可以再嫁,回鹘女性受到的限制或许比唐朝女性更少。

9.六十五年前,第一位嫁与回鹘可汗的唐朝公主在丈夫去世后被要求殉葬,她拒绝了。作为妥协,她遵循回鹘的哀悼礼俗,以刀划面。

10.皇帝召集朝臣商议应如何安置公主,一些大臣因唐朝和回鹘是敌对关系,反对她回国,但皇帝依然为她求情。


代嫁:
出家入道,
成为唐代公主逃离和亲的一种方式

821年秋,唐皇室的太和公主,即当朝皇帝的同父妹妹,端坐在双峰驼背上的轿子中。她的侍女们骑着皇室牧场的尼西马或土库曼马,在她身旁陪侍。侍女们并未使用女子常用的横鞍,而是穿着宽松的丝绸长裤,直接跨坐在高鞍桥上。身为帝妹的太和被选为和亲公主,嫁给回鹘可汗来巩固两国邦交。作为公主的聘礼,回鹘给唐穆宗送去驼绒布、锦缎、貂皮、玉带、五十头骆驼及一千匹马。尽管太和公主来自东方,从小在唐都长安的皇宫中长大,但是她的衣饰和着装风格却来自西方,来自遥远的中亚大草原——她正经行的地方。

唐时期全图,以元和十五年(820)为准。

她头上戴着精致的白玉簪,玉石晶莹通透,采自于阗的河床;头饰上的象牙是印度的,青金石虽然在于阗采购,但实际上产自更西部的巴达赫尚省;她的金项链上饰有珍珠及各类相对廉价的宝石,象征着佛教七宝,由中亚西部的工匠倾力打造;她的佛珠是由波罗的海岸的琥珀制成。

她还带了香料,除了可以用在身体和衣物上,沐浴时也可以派上用场,有些还可能是催情药。这些香料大多原产自印度,沉香和麝香的混合香可令公主吐气如兰。离开长安之前,太和公主学习了一种新式舞蹈————胡旋舞。表演这种舞蹈的通常是粟特女子,她们身穿绯红与绿色相间的衣服,飞旋于小圆毯上。太和公主尤其喜爱龟兹音乐,将来在可汗的宫殿中她可以继续享受这个乐趣,还能弹奏镶金的筝。

西域音乐在当时的唐朝都市里非常流行,一些胡人乐队常驻皇宫,在宴会及其他场合中进行演奏,官妓们还改编了传统的中式曲词来适应这些新的曲调。市井伎伶则亲自作词,常常借此来讥讽政治丑闻及官场腐败。街童们很快便学会了这些歌曲,在大街小巷传唱,赚取几块铜板。

身为公主,太和除了驾临自己的封地外,很少离开皇宫。但她并不是只关心宫中事务,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她打波罗球,这是一种从西域传来的球类运动,而且和很多宫廷女性一样,她是一名出色的女骑手:

殿前宫女总纤腰,初学乘骑怯又娇。
上得马来才欲走,几回抛鞚抱鞍桥。

长安的皇宫内有专门的波罗球场,还有五个马厩,分别用于饲养波罗球用马、将军用马、狩猎用马和仪典用马。这些马很多都是拔汗那国和木鹿的尼西马,通过朝贡或贸易从远方的中亚诸国来到境内,与小而结实的草原矮种马杂交。普通士兵骑的就是这种矮种马。尼西马是很多神话的主角。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把它们形容为半龙的生物,生于水中,乘着它们可以飞升天界: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唐代发型及凤鸟头饰,出自长安附近唐代帝陵的石刻。(作者绘,根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08页)

唐朝的传说故事提到很多以马著称的国家,例如有一个终年积雪的极北之地被称为“驳马国”,据说那里的马通晓人语。很多国家和部族都向中原王朝进贡马匹,包括迦湿弥罗、罽宾和大食,其中在帕米尔以西,粟特和拔汗那国一带的湿润山谷,是中原王朝上等骏马的主要产地。安史之乱发生以前,唐玄宗的御苑中饲养了六匹著名的“舞马”,都来自拔汗那国。

八月初五是皇帝生辰,这些马会在这天表演舞蹈。为了纪念这些舞马,它们还被刻成了石板浮雕,但那已是过去的事。此后吐蕃人多次劫掠皇家牧场,损失的良驹无法得到补给。如今唐朝军队不得不依赖回鹘人为他们提供至关重要的战马,每匹售价高达四十甚至五十匹丝绸,唐朝如果拒付高价,则可能会遭到回鹘人的劫掠。

773年,回鹘人要求唐朝买下一万匹马,总价超过唐朝一年的赋税,唐朝皇帝试图压低回鹘人的勒索金额,下旨说“不欲重困于民”,仅买了六千匹马。但是回鹘人仍定期送来成千上万的马匹,唐朝国库逐渐被榨干。每匹马一被送到唐朝的牧场,便会烙上几个标记来标示其产地、敏捷度、耐力及职责,说明它是驿马、将领坐骑还是公差用马。

太和公主是第四位与回鹘可汗和亲的唐朝公主。第一位和亲公主是她高祖父的妹妹。回鹘人第一次援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758年宁国公主就被送去和亲。她和亲时已不年轻,曾两次守寡,嫁到回鹘一年后又成了寡妇,于是返回大唐。她陪嫁过去的妹妹则留下来嫁给了新任可汗。

790年,小宁国公主在斡耳朵八里逝世,而在两年前,太和公主的姑祖母咸安公主又被送去和亲,这是唐朝为了向回鹘借兵攻打吐蕃而仓促定下的条件。咸安公主一直待在回鹘,直至808年去世为止,期间先后嫁给三任可汗。

820年,在足足拖了七年之后,唐朝皇帝终于选择把永安公主,即太和公主的姐姐嫁给可汗。幸运的是,这位可汗在她离开长安前便已离世。不久,永安便请求皇帝下旨,允许她出家入道,借此逃过后来的和亲。

她并不是第一位采取这个办法的唐朝公主。早在8世纪初,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便开了先河,两人从年轻时候便开始漫长的修行。她们的父亲从国库中拨款,为两人各自修建了一所道观,引来官怒民怨,于是两位公主只得动用自己的私库完成道观的工程。此后,共有十五位皇室公主入道,其中包括太和公主的两个侄女。

太和公主的命运是在出发前的一个月才定下来的。一个月前,近六百名回鹘人到长安来接嫁永安公主。最初使团人数有好几千,但大多数被要求在边境待命,因为长安邸舍不够,接待不了这么多外使。此时永安公主本来要嫁的可汗已经去世,皇帝陷入两难。皇室送一位公主出嫁,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不仅要给公主配一套符合其身份的嫁妆,还要准备当时的硬通货——丝绸——去购买回鹘使节“进贡”的马匹和其他物品。尽管回鹘不再像从前那样强势,但仍然是唐朝的重要盟友,有资格要求唐朝遵守当初的协议。

最终,唐朝皇室决定由太和公主代永安公主出嫁,派一名大臣向回鹘使节宣旨。一名唐朝使节将陪同公主前往斡耳朵八里,给新可汗授予印绶:唐朝总是佯称邻国为其属国。到了边境以后,有一队回鹘护卫军会加入他们,保护公主一行的安全。仅仅过了一周,护卫队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他们在公主行程路线以南不远处,击退了一伙吐蕃劫匪。几年前,吐蕃士兵曾在两天内行军至斡耳朵八里。实际上,双方都希望将来不用防卫,此时一队唐朝使节正赶往逻些签订和约,合约宣称:“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


泰班马,即欧普氏野马,鬃毛直立,但无额发。(作者绘)


出嫁:
漫长的旅程,
她几乎丧失了所有时间的观念

7月的第一天,和亲一事便被昭告天下。8月末,太和公主从长安东北门出城。这趟行程长达几千公里,要到明年才能到达目的地。骑驿马的话,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走完,但像太和一行这样的大队人马,行进速度较慢,常要沿途停歇。太和的兄长,即当朝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列队为公主送行,声势十分浩大。长安城的百姓也纷纷出门来观看盛事。回鹘骑兵、公主及其随从、唐朝官员,还有那些载着送给可汗的赠礼骆驼,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全部通过城门,启程北行。

太和公主即将入住的回鹘宫殿堂皇富丽,足以媲美唐朝皇宫,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即将前往一个蛮荒之地。他们一行人首先要穿过唐朝领土,直达黄河流域的最北端。黄河的源头远在长安西南方的青藏高原,河水流经河西走廊,又折向北面,流经很长一段路程后再转向东边,然后向南拐,在长安附近继续向东流。被黄河三面围住的这一弓形地带,就是所谓的鄂尔多斯地区,这一带遍布沙漠与泥滩。鄂尔多斯以北和以西为戈壁沙漠,东北方的大草原则是契丹和党项等民族的故乡。

唐朝试图掌控鄂尔多斯一带,在黄河对岸设立军镇,还在回鹘的唆使下开设了贸易点,但在这一带,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自763年因安史之乱撤回西域驻军后,唐朝的西翼几乎没有设防。吐蕃人屡次跨过河西走廊进犯回鹘,还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西缘进行劫掠。党项族和契丹族则从东北方对这一带构成威胁,并在几个世纪后建立了强盛的王朝。鄂尔多斯南缘有一段侵蚀受损的夯土长城,将整个河曲地带一分为二,它是早期中国政权边界的标志,体现了汉人政权与其北邻势力在该地区的长期拉锯。

唐朝军队配备了强劲的弩机、精良的甲胄、钢铁打造的剑,还有火药与投石机。士兵也像草原民族那样学习骑射,而且很多本来就属于游牧民族。尽管如此,当与侵犯边境的各个民族势力对峙时,他们却从未占过上风。因此,除了动用军事力量,他们还长期采用外交和贿赂的手段来守卫边境,和亲便是其中一项策略。早在几百年前,各王朝就开始选派公主和亲,以巩固盟友关系,单在唐朝就有二十余名公主被送去和亲。

7世纪时,一名突厥可汗要求唐朝派皇子迎娶他的女儿,惹怒了朝廷。有官员谏称:“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之女者。”结果持异议的官员遭到了流放,武则天女皇选了一名侄孙前去草原和亲。不过此前被派去异国和亲的都是帝王的远亲或者低级嫔妃的女儿,直到与回鹘联姻时,唐朝才开始派公主去和亲。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风雨飘摇,最显著的一点是,唐朝开始抵制包括胡人在内的所有域外事物。和今天一样,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唐朝统治者李氏宣称自己为道家始祖李耳的后裔,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祖先正是来自如今被他们贬低为“蛮夷”的中亚。在唐初备受推崇的外来文化如今已深深融入中华文明,哪些是传统的、哪些是外来的已难以分清。但在明显受外来影响的领域,如佛教,仇外情绪日益高涨。

佛教最晚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618年唐朝建立时,佛教已经完全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到了唐朝末年,佛教在一些官员口中却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替罪羊。819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兼文坛领袖向皇帝呈送了一份反佛谏表。虽然谏表被驳回,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政府习惯性地将重税与通货膨胀归罪于胡人或夷教,如回鹘高利贷、粟特摩尼僧和免纳税的佛教徒。

821年秋,太和正在奔赴的目的地位于长安的西北方向,但队伍先向东北走,到达位于黄河河谷的河中府。黄河流域及其周边肥沃的平原是中国的心腹之地,夹杂大量黄土的河水为平原带来了养分。接着,队伍向北途经河东道前往太原,太原意为“极大的原野”。

807年,应回鹘人的要求,太原修建了一座摩尼寺,供当地数量庞大的回鹘人礼拜。近来,太原成了一种高档葡萄酒的主要产地,这种葡萄酒以高昌的马奶葡萄酿成,附近的黄土坡上到处都是葡萄园。大部分葡萄酒送往长安,太和的兄长,即当今皇帝第一次品尝这种酒时赞叹道:“饮此顿觉四体融合,真‘太平君子’也。”当时一位唐朝文人还作诗吟咏太原的葡萄园与葡萄是多么诱人: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
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
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和亲队伍在河中府停留数日,一边休整,一边补充物资,包括备好葡萄与葡萄酒以便公主在途中享用,并为下一段行程做好准备。他们继续沿黄河东岸北行,前往一个军镇,避开危险莫测的鄂尔多斯地区——半世纪前那里发生了针对粟特与回鹘商人的大屠杀。接下来,他们沿黄河北岸西行,北方的地平线上尽是高耸的山峰。队伍穿过这一带后,在黄河由北折向东的拐弯处,转向北面行至䴙鹈泉。这是唐朝的北方边界,在这之后,公主一行得花好几个月跨过戈壁沙漠才能看到多一点的水,更别说河流了。

短暂的夏季已近尾声,地面因霜冻而变得越来越硬,好在天气仍晴朗干爽。队伍每天行进的路程十分有限,很早就停下来扎营,让牲口吃草。之后的路途中,骆驼只能吃草料,因为它们掌上的肉垫很柔软,不能像马那样刨去牧草上的冰和雪。除了牛羊肉以外,回鹘人还会捕食羚羊。第二位可汗立摩尼教为国教时,除了下诏“应有刻画魔形,悉令焚爇”,还提议臣民应“化为蔬饭之乡”。

摩尼僧均食素,俗世信徒虽然未受到严格限制,但也应该对肉食有所节制。然而,不管是在路上还是今后的生活中,太和都未没发现这项诏令有丝毫实行的痕迹。大家仍大食肉脍,牛、羊、牦牛、骆驼、马、羚羊、狐狸、野兔,所有饲养的、猎获的动物,无不在他们大快朵颐的行列。在喝酒方面,他们也没有受限制,公主的队伍中便携有大量马奶酒。

随着一步步深入回鹘的疆土,太和眼前几乎没有什么熟悉的事物可以勾起对故土的回忆。虽然她涉足过的祖国山河并不多,但从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她对自己的故乡是了解的。在她眼中,故乡有翠绿的河谷,有葱郁壮美的山峰,雨水在芭蕉叶上滑落,秋天片片红叶中夹杂着一朵两朵菊花,竹子林布满山坡,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花鸟鱼虫。可如今,每当她早上醒来,眼前只有雪和荒芜,周遭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如此鲜明的对比令她触目惊心。她不禁想起八百年前一位和亲公主的诗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每天都是漫长的旅途,队伍在了无新意的景观中前行,日复一日。公主整日无所事事。早上,侍女为她更衣备饭,她的骆驼已经备好。最初的几个月里,天气温和,景色还比较多样,路上的时间过得很快。她到达营帐时,帐篷已经搭好,摆上垫毯、桌几和小交椅。侍从送来梳洗用的清水,还带了热茶及各式精致点心。许多夜晚,她或是弹筝奏曲,或是作诗咏景,抒发思乡之情,这两样都是中国诗歌的常见题材。


然而几个月后,空气干燥,寒风凛冽,她不得不挡着脸,再说沿途也没有什么好看的景色。她开始厌倦这场没有尽头的旅程,今天完了到明天,这个月结束了下一个月开始,她几乎丧失了所有时间的观念。


婚礼:
她不仅是回鹘与唐朝结盟的象征,
在宫廷中也握有一定的权力

农历新年即将来临,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她想到了自己将要错过的那些庆典。队伍中日渐欢腾的气氛让她意识到他们快要到回鹘都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映入眼帘,很快便拓宽为一条人来人往的大路。路旁的原野上散布着田地和小村庄。人们夹道观看行进中的队伍。骑兵先行进城,将他们即将抵达的消息通报可汗。

在距国都仅有两个驿站的距离时,一名从都城来的使节来到队伍中。使节与队伍中的回鹘人商议过后,一起去找唐朝官员。原来可汗希望公主在他们的带领下经由别路进城,这样她便可以悄无声息地抵京,在成婚以前便与可汗私下会面。这项提议被唐朝官员否决了,回鹘侍臣却坚持说之前一位唐朝公主同意这种做法。陪同太和公主和亲的大臣明确答复回鹘使者,无论之前的公主决定如何,这项提议都有违外交礼节。

翌日,在鄂尔浑河的左岸,斡耳朵八里的城墙已遥遥可见,鄂尔浑河及其宽浅的支流淌过平坦的原野。当时已是822年2月,时值深冬,河水结冰过河比较方便。树木与其他景物一样,都是灰白色的,覆盖着冰霜。这座城市为城墙所围绕,呈长方形,南北长约八公里,东西宽两公里多。皇宫也设有围墙,位于城内东北角。经由九道大铁门可以进入城内。公主清晰地看到了著名的可汗金帐,立在宫殿的平顶之上,帐篷外表金灿灿的。她听说过吐蕃赞普也有这样一座帐篷,彰示了其游牧民族的血统。可汗会在金帐中听政,帐篷内可同时容纳百人。城墙内外的帐篷多如星罗棋布,大部分用作回鹘军队的营帐。

太和一进城便被请入一座大帐,帐内四壁与地面都铺有厚厚的羊毛毯,最外面再覆盖一层精致的丝毯。沿帐壁摆放的大坐垫都包有最上等的唐朝丝绸与粟特丝绸,绣以红、绿、蓝、金各色纹饰。扶手则由檀木制成,饰有金子、樟木和染色象牙。四周堆着各式皮草,包括貂皮、白鼬皮、花兔皮与染成紫色的鹿皮。给公主送上的美酒盛在透明的紫色水晶杯中,杯身雕有精美的葡萄与藤蔓装饰,这样的酒杯在唐朝宫廷也属稀有。她身前的矮几上摆满了水果与坚果,有杏、葡萄、蜜瓜、苹果、核桃与杏仁。接着,有人给她送上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瓷杯质量上乘,制作精巧,杯身模仿波斯银器塑成瓣状。

回鹘人在与唐朝的马匹贸易中获取了大量丝绸,如今没有什么奢侈品是他们付不起的。公主的译者告诉她,可汗希望太和穿上回鹘的服装,他会派回鹘公主来教太和学习他们国家的风俗习惯。一位年长的侍女会服侍公主穿衣梳发。同时,由唐朝的大臣为大婚庆典挑选一个良辰吉日。

太和的服装有长衬袍与袋状裤子,质料是薄丝绸,裤子还用绳带勒紧。然后在衬袍外面套一件织纹华丽的长袍,像日本和服一样,在胸部下方宽松地束一下,并加以剪裁,形成交领。穿在最外面的是一件类似于围裙的衣物,撞色,在胸部一带束紧(如传统韩服),垂至地面。最后,再披上一条细长的丝绸披帛,绕过肩部,搭于臂上。她的头发梳成一个精巧的高髻,红绣鞋的足尖部位向上翘起,在裙下若隐若现(缠足风俗是后来才出现的)。

这些丝绸都产自皇室作坊。在玄宗统治的全盛期,他曾遣百名皇室工匠专门为其宠妃杨贵妃制订衣饰。当时的宫廷仕女流行穿胡袍,类似于突厥骑兵服装那样的素色翻领长袍。现在最新的潮流是把袖子做得极为宽大,单是用在袖子上的丝绸就抵得上衣服一半的量。

穿胡服的唐朝少女。(出自长安附近唐代皇陵的壁画。作者绘)

婚礼当天,太和先身穿回鹘常服走出帐外,向坐在皇宫高塔上的可汗行礼,然后回到帐中由回鹘侍女伺候更衣。她先穿上一件素色圆领的红绸衬袍,与唐朝宫廷流行的露肩设计大相径庭。之后再套上一件深红色的长袍,有宽大的绣花翻领,在对襟处、袖子和裙上饰有红白镶边。长袍的袖子是窄袖,与中土的普遍做法截然相反。接着,她的头发被梳成两个大环,分别安在头的两侧,插上金簪、青金石簪及动物形状的发饰。然后,一条宽大的红丝帛在她头部绕了一下,从背部垂下,在臀部系成繁复的结。最后,她佩上长长的金耳环,戴上两端高翘的船形金冠。

太和换好宫装后,再次出帐行礼。她在别人搀扶下坐进轿内,由九位大臣带领,绕着宫殿走了九周。然后她登上塔,在可汗身旁坐下来,面向东方。可汗也身穿丝绸长袍,但领子很高,饰有团纹。除了络腮胡子,他嘴唇上方还蓄有小胡子,头上戴着尖顶高冠,皇冠的红色丝带系于下颔。可汗的发间也缠有垂至背部的宽丝带,长袍两侧开衩,露出长皮靴。

持莲苞的回鹘公主,出自高昌附近9世纪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图像。(柏孜克里克9号窟,现存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编号III6876b。作者绘)

可汗还系有一条镶金饰玉的精美腰带,腰带上悬挂着镶嵌了珠宝的匕首。大臣的服装与可汗相似,但精美程度不及后者。他们轮流拜谒可汗,并将其赞为“日月之神”,然后向太和致敬,尊称她为新任可敦——他们的皇后。太和还注意到有摩尼僧侣在场,他们身穿独特的白色长袍,戴白色高帽。与佛教徒不同的是,他们无须剃发,许多人都留有长胡须。

太和不仅是回鹘与唐朝结盟的象征,作为可敦,她在回鹘宫廷中也握有一定的权力。她可以建立自己的势力,而且有长达一年的时间,唐朝使臣都陪伴在她身边。822年晚秋,这些大臣不得不返回唐朝,她忧心如焚。太和为他们安排了一场送别盛宴,托他们将大量丝绸和各种饰品带回给她的姐妹,包括一件鹿形的锤金发饰。

那年夏天,可汗接待了一位名为塔米姆·伊本·巴赫尔的使臣,是河中地区阿拉伯势力的领袖派来的。因为长安曾接待过阿拉伯使者,太和公主对阿拉伯人略有了解。她的丈夫派出多匹驿马,将这名使臣从回鹘西南边境的伊塞克湖地区接至都城。塔米姆·伊本·巴赫尔花了二十天穿越草原,根据他的记录,那里水草丰沛,但杳无人烟,因此没能找到食物。每到一个驿站,管理马匹的人都住在帐篷中,没有多余的供给。之后,路上才开始出现一些耕地,他又花了二十天穿过乡野来到斡耳朵八里。他还写到,可汗的金帐远远可观,但他的记录中并未提到可敦。

我们对太和与新婚丈夫的私生活一无所知。唐朝并非谈性色变,晚期中华帝国社会的各项限制尚未成形,裹脚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唐代律法规定双方可以和离,寡妇可以再嫁,回鹘女性受到的限制或许比唐朝女性更少。回鹘公主曾随数名使臣前往唐朝,其中一名还是派去迎娶太和的回鹘使者。中国文人曾创作出非常露骨的房事秘笈,而“房中术”也被视为医学的一个分支,许多大夫都认为缺乏房事会有损健康。不过道士也常叮嘱他们的男患者勿泄元阳,因为他们认为男精中含有至关重要的能量——气,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例如,一位7世纪的道教医师在著作中提到:

人生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即至,众病峰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疗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须识房中之术。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夕御十人,闭固为谨,此房中之术毕也。

文人写的淫诗艳作也在坊间流传,皇后宫妃的癸水日期、每位皇帝成功施泄的时辰与日子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我们不知道太和公主在回鹘宫廷中是否有相似的经历,也不知道她有没有怀上可汗的子嗣。


迎回:
她由东北城门外的章敬寺回宫,
二十年前她就是从这里启程和亲

公主的丈夫在她出嫁后两年便溘然长辞,新可汗随即登基。六十五年前,第一位嫁与回鹘可汗的唐朝公主在丈夫去世后被要求殉葬,她拒绝了。作为妥协,她遵循回鹘的哀悼礼俗,以刀划面。太和没有殉葬,但也没有离开回鹘。尽管她可以跟随向唐朝朝廷传递可汗讣告的回鹘使臣回去,或在825年春,随来朝贺新可汗登基的唐朝使者一起返回中国。这位唐朝使者还带了足足五十万匹丝绸,作为马匹贸易的报酬。

太和留在了斡耳朵八里,也许是被她的汉人谋士说服,或者是为了避免送一名新公主产生的巨大花销,又或者是因为她已改嫁新可汗。唐朝每隔几年便会遣使回鹘,因此回鹘都城居住有大量的汉人。使臣常给她带信件、消息与礼物,向她献殷勤。作为回报,公主也会回送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包括七名骑术高超的女射手,以及两名来自回鹘汗国南境沙陀突厥部落的男孩。

832年,回鹘可汗被多名臣子联合暗杀,另一位可汗即位。太和仍留在回鹘。是时,回鹘已势力大衰,朝中分歧不断,还有黠戛斯军队在西北部频繁袭扰。

黠戛斯人生活在回鹘汗国西北的森林中,距离回鹘都城有四十天的路程,此地“松高者仰射不能及颠(巅)”。过去二十年里,他们与回鹘人摩擦不断,其语言也属突厥语族。据唐朝与波斯的记载,黠戛斯人身材高大,发色浅,眼瞳是蓝色或绿色,认为深发黑瞳为不详的征兆。他们认为,深发黑瞳者是公元前1世纪一位叛逃到游牧民族的汉将的后裔。他们的很多风俗也与其他突厥部落不同:他们不划面致哀,称呼自己的首领为“阿热”,而非可汗。

839年,可汗以叛国罪为名,处死两名大臣,两人的幕僚为了报复暗杀了可汗,自此斡耳朵八里陷入危机之中。当年冬天天气极其恶劣,土地霜冻得很早,大雪肆虐,到了年底粮草已经耗尽,导致成千上万的牲畜死亡。都城军防已无力抵抗黠戛斯人持续的进犯。840年,黠戛斯人攻陷回鹘国都,杀害了回鹘新可汗,纵火烧城。城中居民与周围农户纷纷南逃,太和公主被俘。

黠戛斯人很快便退回到位于森林地带的老巢,但因为回鹘没有作出有力的抵抗,他们仍然控制着回鹘的故土,直至824年来自唐朝东北边境的契丹人进入这一带。

黠戛斯人派遣卫队护送公主回乡,但他们遭到回鹘军残部的袭击,公主被截至回鹘新可汗的营帐。(直到842年,唐朝朝廷才获悉太和公主的下落。)840年秋,数以万计的回鹘难民在另一位领袖的带领下,来到唐朝北境的黄河拐弯处。841年初冬,唐廷为不断生事的回鹘人送去衣物和粮食,但不清楚这批物资最终是到达边境难民的手中,还是去了新可汗的营帐里。中方开始与边境难民谈判,最后首领同意留在唐朝境内,但由于他与唐廷作对,被唐廷出兵攻打,很快就退回到边境一带。

842年是纷争不断的一年。那时唐朝尚不知吐蕃赞普过世的消息,因此担心回鹘会趁着黄河冰冻期过河,投靠吐蕃。太和仍然被回鹘人挟持着,唐廷希望能确保她的安全。843年春,一支唐朝远征军偷袭了回鹘营地,唐朝的探子提醒公主要保持警惕,让她藏在自己的车驾中。

回鹘被迫撤退,上千名回鹘人在名为“杀胡山”的地方遭杀害,但更多的回鹘人选择投降唐朝。还有一些南逃至丝路沿线,其中一支定居在河西走廊的甘州,另一支定居于塔里木附近的高昌。可汗在战败后逃窜,几年后在戈壁沙漠一带被俘获并斩首。几代之后,原来留在唐朝北方的回鹘人均被归化。与此同时,公主在护送下往南走,于843年暮春到达都城长安,

她的回鹘护卫队在城门处被遣返。有传闻说公主谋杀了随行的回鹘王子,但无从得证。皇帝召集朝臣商议应如何安置公主,一些大臣因唐朝和回鹘是敌对关系,反对她回国,但皇帝依然为她求情。最终,朝廷决定迎回公主,派禁军护送她由东北城门外的章敬寺回宫,二十年前她就是从这里启程和亲。至此,她的中亚生涯终于落下了帷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