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

 灯下悦读 2020-05-24
       说起龙泉,人们常会想到两样东西,一个是龙泉宝剑,另一个就是龙泉窑青瓷,这两样东西都闻名天下,均经过了烈火的炼造而成;宝剑至刚,而青瓷至柔,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成为了龙泉的标志,青瓷的柔美与清雅更得世人的青睐,或登堂,或入室,成一时之风尚,时至今日,龙泉青瓷无论盘、碟、壶、碗,还是瓶、罐、炉、尊,或得人欣赏把玩,或品茗论道,亦为一时之盛。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

  近年,随着对于龙泉窑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关于龙泉窑瓷器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和加深,关于龙泉窑的展览也不断举办,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琢瓷作鼎碧于水——龙泉窑瓷器》、浙江省博物馆《刮目相看龙泉窑——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展》、首都博物馆《温温玉色照瓷瓯——龙泉窑青瓷艺术展》都先后举办,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龙泉窑的面貌。
 
  龙泉窑青瓷的烧造成功并名扬天下,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龙泉窑即是指龙泉地区烧造瓷器的窑口,但不是说龙泉窑就是一座窑,而是对龙泉地区烧造瓷器的所有窑炉的统称,龙泉窑的窑址目前发现的主要有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松溪、笔架山、大方、黄金坑等300多处,足见当时龙泉窑烧造之盛。
 
  烧造瓷器既要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又要有充足的水源,龙泉县能烧造名扬天下的青瓷就拥有这样的天然条件,龙泉县境内有连绵的山岭,瓷土等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茂密,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和燃料,同时瓯江从这里发源,既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丰足的水源,也为青瓷产品的输出与销售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水路运输条件。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

  龙泉窑青瓷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有特定含义的,与龙泉青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等同视之,龙泉青瓷是泛指龙泉地区烧造的各类青瓷,当然也包括龙泉窑青瓷,龙泉窑青瓷则是专指从五代末宋代初开始烧造的区别于以往时代和其他地区烧造的青瓷的瓷器品种,这种区别主要是釉色上的不同,一般的青瓷釉色为深绿色、暗绿色,青中泛黄、青色较深且不匀润;而龙泉窑青瓷的釉色独具特色,呈浅绿色、草绿色,尤其是在南宋以后更是以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闻名天下,这种釉色青翠娇艳,色泽温润匀净。
 
  龙泉地区烧造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的青瓷属于南方青瓷系统,先后以绍兴与上虞、余姚为中心,形成以烧造越窑青瓷为特色的瓷窑体系,同时还有婺窑和瓯窑也烧造青瓷,龙泉地区的这种青瓷和其他地区的青瓷有着很多的相似,也是受周围地区越窑、婺窑和瓯窑青瓷烧造的影响而生产的,而龙泉窑青瓷的烧造开始于五代末北宋初,可以说龙泉青瓷包括了龙泉窑青瓷在内,但龙泉窑青瓷和龙泉青瓷是不能等同的。
 
  龙泉窑青瓷从五代末北宋初开始烧造淡青釉瓷器,这种器物胎壁很薄,胎质白净,通体施淡青釉,整体看上去十分轻巧,器物上往往有刻花装饰,线条纤细,器物造型和装饰手法与瓯窑的产品很接近,可以看出是受到了瓯窑的影响,同时,龙泉县与婺州接壤,而繁荣的婺州窑瓷业也影响着龙泉窑青瓷的烧造,这从盘口环耳盖瓶和器物肩部贴的水波形堆纹的装饰可以看出龙泉窑对婺州窑的继承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烧造,进入北宋中晚期,初期烧造的淡青釉瓷器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青黄釉瓷器,这种器物出现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和丽水县发现的窑址中,常见的器物有碗、盘、盆、瓶、罐、执壶等,多数都是普通日用产品,造型较为古朴大方,属于饮食类器皿,其中以瓶的样式最为丰富,出现了独具龙泉窑特色的五管瓶,这一时期的龙泉窑青瓷胎体为淡灰色或灰色,胎壁厚薄较为均匀,表面光洁,造型规整,可以看出此时的成型工艺和修坯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胎体制作精细,也为表面装饰的丰富提供了基础,此时的器物比较注重花纹装饰,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最为常见,用刻花和划花的手法完成,其特色是在刻花内用篦状工具戳划出点线和弧线等,具有地方和时代特色,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的瓷业已经初具规模,为龙泉窑在南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

  进入南宋以后,在宋室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龙泉窑工艺技术不断发展,烧造产量大大提高,而且产品还远销海外,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器物与北宋时期有显著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南宋后期,龙泉窑在器物的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创新,在窑工们的精心设计和生产下,烧造出了深沉优美、晶莹光润的作品。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采用了龙窑烧造,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器物品种不断丰富,既有盘、碗、罐等饮食器具,也有灯、香熏等使用器物;既有文具、陈设器物,也有供器、娱乐用品等;器物造型艺术也随着时代审美的要求而变化提高,改变了以往单调的面貌,形式多样,体现出端庄精巧优雅的风姿,这一时期龙泉窑最重要和明显的变化还是釉色上的成就。
 
  龙泉窑青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迷人釉色上,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的釉色虽然已经不同于以往青瓷深绿、暗绿的釉色,但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个时期的青釉属于石灰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的粘度比较小,容易垂流,因此烧成以后器物的釉层相对较薄,釉色不够莹润,到了南宋时期,窑工们发明了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比较大,不容易垂流,烧成以后釉层较厚,釉色莹润如玉,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烧成后釉色为粉润的青绿色,这里的“粉”并不是粉红的“粉”色,而是指淡淡的粉白色,如半透明的青玉一般,釉面的光泽度较弱些,粉青釉要经过窑火1180℃—1230℃高温还原焰烧成,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使釉色温润柔和淡雅,类冰似玉。
 
  梅子青釉,顾名思义,釉色就如同刚刚熟透的青梅的绿色一般,浓翠莹润,这种釉色是在窑火1250℃—1280℃的高温下,经过较强的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面的玻璃化程度高,光泽度较强。
 
  粉青和梅子青釉都是在南宋时期烧造成功的龙泉窑典型釉色,色泽一浅一深,在古代青釉瓷中独树一帜,别具风范,龙泉窑青釉独特风韵的形成既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的结果,同时更是宋代文化和时代审美风尚影响的产物,无论粉青釉还是梅子青釉,都是以典雅、莹润而为特色,这种特色正是宋代追求温润典雅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体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

  说起龙泉窑,不能不说到哥窑与弟窑,特别在明代中期以后,人们在提及龙泉窑的时候,常常以哥窑、弟窑相提并论,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烧造哥窑器物的具体地点,长久以来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谜案,以龙泉窑为弟窑,将哥窑与龙泉窑并提,以及后人各式各样的记载更增添了两个窑口的扑朔迷离。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本郎瑛《七修类稿续编》记载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日:百圾,”这里也提出哥窑与弟窑二者之间的异同,说明古人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那么哥窑与龙泉窑之间是否有关系?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历来争论不休。
 
  哥窑与龙泉窑从表面特征来看有着很大不同,哥窑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等色,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釉面的开片,这种开片有大有小,自然而有趣,龙泉窑则是以粉青和梅子青釉为特色,釉面很少有开片,从上面的文献记载来看,紫足是二者共同的特点,从现代考古发现来分析,可以理解为胎体均为铁色,即黑胎青瓷,黑胎青瓷是1960年浙江省文管会在对浙江龙泉大窑、金村窑进行发掘时发现的,对于这种黑胎青瓷,始终存在着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黑胎青瓷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哥窑器物,那么哥窑和龙泉窑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不是哥窑,而是仿官窑的作品,哥窑和弟窑的命名值得怀疑,从文献资料看是后人根据传闻不断演绎出来的,至于哥窑与弟窑的种种传说与故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实物的证实,但说到龙泉窑是不能不知道哥窑的。
 
  龙泉窑的器型多样,以盘、碗、瓶、罐、炉等日常器物多见;但是,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古代名窑,除了以釉色取胜之外,独特的器型也同样成为它闻名天下的因素之一,上文提到的多管瓶就是龙泉窑的独特器型之一,多管瓶,顾名思义,就是瓶的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管或圆形管而得名;常见的多管瓶为五管瓶,还有六管瓶、八管瓶、十管瓶,更有多至十五管的,多管瓶是龙泉窑独有的器型之一,其他地区和窑口很少见到。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

  龙泉窑从五代末北宋初创烧开始,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无论在器物造型上、装饰上还是釉色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成标志着龙泉窑特色品种的形成,宋代龙泉窑以釉色和造型取胜,釉色沉静典雅、深沉含蓄,造型多样而不失淳朴、稳重。
 
  到了元代,龙泉窑继续烧造,但在造型和装饰手法上有所发展,更多地显示出了生活气息和世俗风尚,元代龙泉窑的器物同样有着元代器物胎体厚重、制作较为粗糙的特点;器物的装饰开始逐渐丰富,釉色只是龙泉窑的基本特色,而更多地增加了纹饰的装饰性,刻花、模印、贴花等装饰逐渐增多,最具特色是要数青釉露胎装饰,青釉露胎是指器物没有通体施青釉,而是局部露出胎体烧成后呈现出的桔红颜色;这种做法常常出现在人物的烧造上,往往在人物的脸部、手部、胸部并不施釉,让胎色与釉色相映成趣,别具时代特色。
 
  龙泉窑在明代的烧造有短暂的辉煌,这就是明初时期,龙泉窑的工匠们一度努力恢复宋代龙泉窑艺术风范,但在景德镇制瓷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下,终究改变不了青瓷逐渐衰落的大趋势,明代龙泉窑青瓷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量增加纹饰的装饰,而且世俗化更加明显;无论花卉、人物还是各种图案都随处可见,特别是各种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纹饰,如福、禄、寿、金玉满堂以及无双谱人物纹饰等等,同时在纹饰的表现上也手法多样,风格更加纤细琐碎,常常是结构近似,人物刻画模糊,缺少艺术风格,明代晚期,龙泉窑青瓷粗糙不堪,每况愈下,到了清代更是一蹶不振,直至停烧。
 
  龙泉窑瓷器温润如玉,但各个时期的器物有着各自的特点,宋代龙泉窑器物受到后世的喜爱和模仿,历代都有仿制与仿烧,尤其是现代仿制品层出不穷,令人不知所措,如何辨别不同时代的龙泉窑器物呢?这就要从器型、胎釉、纹饰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判断和分析了,仅以宋代和明代器物为例做一综合比较。
 
  从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从细部看,宋代炉器足底部较圆,而明代炉器足较平呈蹄形。
 
  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
 
  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要判定古代瓷器的年代和真伪,就要掌握不同时期器物的特征,这些特征要从器物的造型、胎体、釉色、纹饰以及款识等方面人手,典型特征就是时代器物的名片,在了解器物时代特征的同时,还要将不同时期的标准器熟记于心,所谓标准器就是这一时期最具有典型特征、最能说明这一窑口特色或者最能代表这一釉色品种的器物,掌握了标准器就有了判定的标准,就能以此作为比照,从不同的方面来判定一件器物的时代和真伪,当然,要掌握不同时期器物的特征,是要下苦功夫的,不是看几本书、收藏几件器物能够做到的。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

  龙泉窑青瓷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但行销国内各地,更受到了国外民众的青睐,从宋代到明代的几百年间,龙泉窑各类器物外销海外,以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地区最为集中,如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等地都发现了龙泉窑瓷器,国外在引进中国龙泉窑青瓷的同时,还开始仿烧,如在泰国、韩国和日本都曾经仿烧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瓷器能够行销海外,首先是产品自身的特色适应了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尤其是独特的釉色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其次龙泉窑所处之地,水上交通便利,宋代大力发展造船业,东南沿海的福建、广州能够制造远航的民用海船,特别是指南针的使用更使中国的航海能力领先世界,再次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宋代较为重视海外贸易,专门设立管理机构负责此事,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州、杭州、泉州等地先后设立了市舶司,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另外,通过海外贸易朝廷可以有更多的税收,为朝廷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都为海外贸易的进行,特别是瓷器的外销创造了绝好的条件。
以上所述内容来自互联网整理以及修改,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予以删除。

 

小编微信:135301499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