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水厦门·10:从“嘉禾”之水看同安为何被反噬

 大量玄玄馆 2020-05-24

坚定之前在《觅水厦门》中反复提及,厦门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同安、翔安、集美、海沧四个半岛时时“喊渴”,处于海中间的厦门本岛就更惨了,翻到2004年版的《厦门市志》“陆地水”篇章,直接就是简单明了的五个字:“岛上无河流”。

确实,从空中鸟瞰今天的厦门本岛,除了“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景象之外;没能瞧见任何一条河流溪涧。任你眼睛睁大、睁大、再睁大,顶多也就觅出几个水塘来;那便是被称之为上李、埭辽、湖边等处的小小水库了。穿梭于厦门岛上的街市巷弄,跟水有关的地名倒是不少,但早已是“霞溪”不见溪,“塘边”没有塘了。

厦门岛上真的没有河流吗?如果没有淡水,又哪来一茎数穗的嘉禾”呢?

看来,只能穿越时空,钻进史书里面寻觅水源了。

厦门岛,又称鹭岛古时候一直隶属泉州府同安县,名曰嘉禾里。这个地名,源自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民国版《厦门市志》记载:太平兴国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所谓“嘉禾”,亦即优良的水稻。在古代,通常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嘉禾。人们认为能产嘉禾,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征兆。比如,在《宋书·符瑞志》里,就直接把水稻的生产情况与王朝兴衰联系在一块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夏德,异本同秀。

以此推测,恐怕厦门最早就是靠着“嘉禾瑞兆”而进入宋代朝廷视野的。

另据厦门文史专家李启宇的考究,所谓一茎数穗,故名嘉禾只是个传说。他在《“南陈北薛”新考》一文中说,厦门岛在唐代陈僖举家迁入时名新城,至大中十一年(857年)时改名嘉禾里说明陈僖举家迁居厦门之后的数十年间,农耕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故以农耕气息十分浓厚的“嘉禾”命名

我们暂且不管“嘉禾”之名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的是,要在海水里种稻,不要说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还处于试验阶段而已。当时若没有充足的淡水灌溉,别说产不了嘉禾,水稻的成活都是一个问题。

这是不是说明,早期厦门岛上应该是有淡水灌溉资源的。

翻开道光版、民国版《厦门市志》,根本就没有关于水利的独立章节。经过苦苦寻觅,好不容易才在民国版《厦门市志·卷四·山海志的附录上,看到了关于岛上河流及水利方面的记载。尽管只是短短的一小篇;但是,就连小水塘、埭啊、小井啊也当宝贝似的,一一登记在册的。编撰者好像猜到了百年之后我等疑问,特地在篇首进行了一番解释:

        厦市河池多填塞,可耕之地无多,水利自不甚讲求,故均列诸本志之后。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岛上农耕水利设施实在太少了;所以就懒得多做考究,都是列在《山海志》之后的。

附录记载:古时厦门之河流,有七池、八河、十一溪之谓。

七池者,即月眉池、双连池、八卦池、演武池、河仔池、澳仔大池、放生池。今仅存演武池局部及南普陀放生池而已。其余早已填筑楼屋。

八河者,即龙船河、黄厝河、甕菜河(即长寮河)、关刀河、东岳河、魁星河、盐草河、竹仔河。100多年前,只剩下厦港之关刀河与魁星河、盐草河及东岳河。1927年,中山公园兴建,魁星河、盐草河及东岳河贯通连接,成为公园之水景。其余大多已经填没。

至于十一溪,即樵溪、水磨坑溪、带溪、双溪、霞溪、龙舌溪、古楼溪、莲溪、前后溪、港口溪、蓼花溪等。现在要么淹没于排水暗渠之中,要么早已夯土建起了高楼大厦。比较幸运的,也就仅仅成为路名、社区名而已,比如,霞溪路、蓼花路等等,留给后人抚今追昔。

上文提到的陈僖,就是鼎鼎大名的古同安四大望族之一的“南陈”了。

关于厦门历史上的“南陈北薛”,历来有多种版本流传。

根据曾任2004版《厦门市志》总纂的李启宇研判,说的就是陈僖和薛令之。陈僖于唐开元(713-741)至天宝年间(742-756),率家族迁居厦门薛岭之南,是大规模开发厦门岛农耕经济的领导者,在当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薛令之于唐开元未至天宝年间从福安迁居薛岭之北,是当时文化方面具有较高声望的代表人物。

两姓之所以能在岛上成为望族,得益于古时薛岭周边的灌溉水系。小洪济山后之水,由觉性院过枋湖,至穆厝,与薛岭社东山之水合流;薛岭社西之水,经纱帽石,与祥店合流,出江头而入于海;国公埔斜西之水,过后埔、张仑,转后坑,出洪水桥而入于海。乌石巷斜西割社之水,转北经五里亭转后浦,出江头而入于海。

虽然是小小水系,但已足够滋养着岛上居民了。据史书上记载,“南陈北薛”拓荒初期,岛上人烟稀少;到宋代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厦门全岛居民也才发展到六千人而已。这个数据,还达不到今天岛上常住人口的百分之三。

这两家子之所以成名,当然不仅仅是种出了庄稼上的“嘉禾”而已;更重要的是种出了科举上的“嘉禾”。薛令之就不用说了,被誉为以诗赋登第的福建第一人,还有太子侍读身份,那可是后来登上皇位的唐肃宗恩师。陈僖本人虽然终身不仕,但他的父亲曾任长乐县令,他的儿子、孙子辈及其外戚中多人为朝廷官员,

从宋绍兴二年(1132)到绍定五年(1232),仅仅一百年时间,厦门岛上就有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梦纯等进士及第,此后更是科举联芳,盛极一时。外加传说中10岁能诗文,后来隐居金榜山的唐代文学家陈黯。虽然论数量还赶不上岛外的“东黄西石”,但在小小的嘉禾屿上,名气肯定是大大爆棚了。在时任同安县尉张翥所作的《嘉禾风物咏》中,就有礼赞“南陈北薛”的诗篇云:

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公园。

场老遗文古,岩僧旧迹存。

苔矶荒碛岸,金榜勒瑶琨。

   至此,“南陈北薛”更是名闻遐迩。自然而然的,要在古代泉同占据一席之地了。

出名归出名。

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厦门岛孤悬海外,淡水奇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是根本难以和拥有东西溪、苎溪流域的岛外同安相提并论的。虽然早在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就命江夏侯周德兴筑厦门城,厦门之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的。但直到多年后才建好,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这个充其量也就是个兵营而已,甚至在规模上还略逊于先其一步建成的高浦所。即便是到了清代,岛上曾驻远比同安县衙高级的水师提督、海防厅、兴泉永道等官署;但还是熬到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改设思明县后,才彻底脱离母体同安县而独立。

到今天,屈指一数,也不过是区区百年而已。

但就是在这短短百年间,厦门岛通过海堤、大桥、隧道勾连大陆,辐射欧亚;利用深水不冻良港和国际机场接驳全球,走向世界!特别是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福建省最大的跨地区引水工程——九龙江北溪引水于1980年5月建成后,来自龙岩、漳州等地的淡水滚滚进岛,让厦门彻底冲破缺水瓶颈,迅速成长为东南沿海的领军城市。

而厦门的母体同安县,则随着东西溪、苎溪之水的日益锐减、干涸,风光不再。

区划分崩离析,辖地持续紧缩。

1973年9月,同安和深圳宝安县的命运一样,被厦门反噬,翻转为厦门市下辖县;2003年,进一步析出翔安,成为拱卫厦门本岛的同安、翔安、集美、海沧四个县级区之一。

这次第,那真是——滚滚两溪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未完待续,欲知更多溯源之作,烦请点开文头“黄坚定《觅水厦门》专辑”)

附录一:民国版《厦门市志》之河流水利记载

  樵溪之水,发源于狮山,与西姑岭之水汇于深田内。水磨坑溪,经仓里社而入海。又洪济山之水,东转为古楼溪而入海。龙舌溪,源出洪济山(云顶岩),北流经潘宅社而入海。东北经莲坂之莲溪,达筼筜港而入海。前后溪,发源东坪山、西姑岭,在文灶社经金榜山后,达筼筜港入于海。港口溪,源出东坪山,经上里社、曾厝垵而入海。蓼花溪,发源太平岩,经万寿岩,汇注中山公园三河而入海。带溪,发源阳台山,经万寿岩至斗门而入海。双溪,发源于石泉及白鹿洞,至桥亭汇霞溪而入海。石头皮之水流,经后埔社、后塘社与后塘各水汇合,经斗门而入海。虎仔山之水分二支,在东宅社汇合,经浦口社而入海。(据《厦门大观》)

  小文圃山麓西流之水,至湖里而入于海;北流之水,过后浦、马垅、庵(安)兜,出霞尾而入于海。小洪济山后之水,由觉性院过方[枋]湖,至穆厝,与薛岭社东山之水合流而入于海。薛岭社西之水,经纱帽石,与祥店合流,出江头而入于海。后院之水,至西藩而入于海。国公埔斜西之水,过后埔、张崙,转后坑,出洪水桥而入于海。乌石巷斜西割社之水,转北经五里亭转后浦,出江头而入于海。虎仔山西麓之水,出洪塘过湖边,至洪水桥,与乌石巷龙舌溪、蔡塘合流而出西藩。北流两水,一由天公山过高林,出东埭而入于海;一由马厝过林边,出涂浔而入于海。大洪济山麓西涧水,由东山合流,绕洪赤崎,落金鸡亭,由溪过莲坂,出埭头而入于海。东涧水,由古楼至前埔而入于海。东山九肥桥之水,过浦南、坂美,至双涵,合东坪山、大厝山之溪而入于海。西姑岭山麓之水,北流至石碑牌而入于海;南流至曾厝垵而入于海。(据王朝权采访录)

附录二:民国版《厦门市志》之水利塘埭记载

方塘 阔五丈,深五尺,灌田二十顷(《鹭江志》作阔五尺)。

尾塘 阔五丈,深五尺,灌田八顷(《鹭江志》作阔五尺)。

鸡髻塘 阔一丈三尺,深五尺,灌田四亩(《鹭江志》作灌田四顷七亩)。

欧塘 阔七丈,深六尺,灌田十顷(《鹭江志》作灌田四十顷)。

尪厝口塘 阔十丈,深五尺。

薛尾塘 阔六丈,深五尺。

后洋蔡塘 阔五尺,深五尺,灌田十二顷八亩。

洋塘 阔四尺,深五尺(《鹭江志》作阔六丈)。

墩上塘 阔四丈,深五尺。以上九条,现存。

洪塘桥官塘 阔五丈,深五尺,灌田十八顷。

古楼徐塘 阔五丈,深七尺,灌田十五顷。以上二塘废。

下行坡 阔一丈,深八尺。现存(《鹭江志》作阔三丈)。

月眉池 在西门外,形如半月,故名。

演武池 在澳仔社。旧为郑成功演武处。

双连池 在西门外上宫下。两池相连,中隔一岸,故名(注:今废)。

魁星河 在北门魁星石下,故名。

龙船河 在尾头山前,与海隔一岸(注:今废)。

长寮河口俗呼甕菜河,在袁厝山下。

[按:旧名鲲池,中有小洲曰:“桂洲”。《鹭江志》云:“明时傅家物也”。今上流岸左、右两河,尚属傅家,以岸横直为界。清同安县岁征钱粮七钱。其下为官池,岁征饷两,参将掌之。夏月种甕菜,甘美异于他处(注:今废)。]

岳前河 在东岳庙前,中有小洲,荷庵在焉。

柳树河 在北门外洞源宫边,旧有柳树,故名。今河已满,柳亦无存。地为道衙门挂号厅。

蛟井 在嘉禾里,石盘成穴。宋绍兴甲寅秋,虹尝饮之。

新埭 在厦渡头。

高林埭、陈处埭、薛鹅埭、莲坂埭、浦东埭、曾埭、陈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