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河文化:从酸奶到奶酪

 七烟 2020-05-24

新疆罗布泊地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区域,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小河文化是南疆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小河文化先民饲养了大量的牛羊,在小河墓地晚期墓葬(约3600BP)中发现了大量的固体奶制品(开菲尔奶酪),但是稍早的古墓沟墓地(约3800BP)中并没有发现类似的固体奶制品。古墓沟墓地没有陶器出土,但陪葬了大量的草编篓。在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材料中,目前仅在一个草篓中发现了白色的“垢”(图1),因此有可能装液体食物,比如麦粥、奶或麻黄汤?需要科技分析来挖掘潜信息。

1 古墓沟草篓残留物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研究员合作,利用红外光谱、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气质联用和蛋白质等方法对这个草篓中的沉积残留物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a dairyproduct in the grass woven basket from Gumugou Cemetery (3800 BP, NorthwesternChina)在国际第四纪研究期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解明思和德国马普学会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质谱中心Anna Schevchenko博士,通讯作者为杨益民教授。

分析结果表明,草篓残留物中提取出来的淀粉粒极少,而且蛋白质组学也未检出粮食作物种子的蛋白,因此排除了粥干的可能性。同时,气质联用也未检出麻黄汤中的常见生物标记物;考虑到古墓沟墓地出土麻黄枝有相关生物标记物的检出,因此排除了完全降解的可能性,草篓残留物应该不是麻黄汤的残留物。红外分析指示残留物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组学分析检测到牛奶中的主要蛋白成分——酪蛋白和乳清蛋白,以及微量的乳酸菌;同时,酪蛋白的相对含量远高于乳清蛋白,而小河墓地草篓中的凝乳颗粒并没有乳酸菌,因此本研究分析的草篓残留物应该是酸奶的沉积物。

古墓沟墓地的奶制品与小河墓地的奶制品相比,在制作工艺上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可能涉及到两个过程,一是小河墓地中东亚蒙古人种的交融,由于乳糖不耐的生理特征,对奶制品的制作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约4000BP3500BP,气候在恶化,持续变冷变干,固体奶制品保存期长、易于携带,更适合活动范围扩大的生活方式。因此,从古墓沟墓地到小河墓地,奶制品从液体到固体,是小河先民对环境恶化的一种响应方式。

       此外,本研究证实了古墓沟的草篓不仅能够储存粮食等固体物质,其精巧紧密的编织手法使其满足了装盛液体的条件,从而代替陶器的功能。同时,也印证了牛奶在古墓沟先民食谱已占据一席之地,反映了古墓沟先民对牛的深度利用。

       蛋白组学方法能有效鉴定蛋白质的种类及来源,在古代有机残留物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课题组长期专注于古代蛋白质的分析,已将蛋白质组学方法应用于古代粘合剂、灯油、食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先民对动植物的利用。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碳专项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