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教育史话-呈贡秦光玉与《滇文丛录》

 枫馨斋 2020-05-25
秦光玉(公元18691948),字璞安,号瑞堂,别号罗藏山人,呈贡人。十四岁中秀才,公元1892年,考入经正书院,成为该校高材生。次年乡试中,与兄同中举人。其后,两次京试,皆未考取,最后肄业于经正书院,一共在书院度过十一年。公元1904年,经正书院停办,改设高等学堂,他在其中担任历史地理教习(教员)。次年,与周钟岳、钱用中、杨琼、蒋谷等四十人赴日本,入东京附近宏文学院学习师范兼考察学务。一年后学成回国。此后,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本省文化教育事业。 

兴办教育

弃官兴教

秦光玉从清末就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公元1906年设立云南学务处,他是普通教育处和审定处职员。次年改设学务公所,他任图书科科长。公元1909年成立云南教育总会,他是发起人之一。辛亥革命后成立学政司,他仍任图书科长兼图书博物馆馆长。公元1921年被任命为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因从政有违初衷,即行政不如著书,居官有碍治学。一年后即辞去。

桃李天下

秦光玉把乐育英才视为生平一大快事。从光绪末年担任云南高等学堂教习起,历任优级师范、法政专门学校、国学专修馆教员,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兼教务长,省立第一师范校长,云南国语讲习所所长,曾参与创办成德中学、求实中学、五华中学、五华文理学院,门生弟子遍及海内,被尊为天南师表。李根源、李曰垓、方树梅、谢显琳、杨春洲、罗佩金、徐嘉瑞、陈一得等知名人物,都是他早年的学生。

除旧呈新

秦光玉强调学校教育应紧跟时代潮流,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部分,不可妄自菲薄,又要吸收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不可故步自封。他任高等学堂教习时,与陈荣昌、孙光庭一道,改变了旧书院只授经史八股的旧制,除文史外,也讲授《格致》,即自然科学、史地及外语,还着意选拔优秀学生出国深造。他认为普及国语(普通话)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关键。公元1920云南省立国语讲习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为国语之推广做了有益的贡献。教学中,秦光玉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告诫学生不能食古不化,作古人的应声虫;强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编纂及著作

秦光玉对地方历史文献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编纂,竭尽心力,成就卓著。他先后担任过云南图书博物馆馆长,昆华图书馆(省图书馆前身)馆长,辑刻《云南丛书》处编纂、总经理,《新纂云南通志》顾问、编纂、审订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编纂的主要文献资料和大型丛书有:《续云南备征志》32卷,该书与师范的《滇系》、王崧的《云南备征志》并列为最重要的三部云南史料集;《滇文丛录》101卷,共收779人的作品共2200余篇,与赵藩的《滇词丛录》、袁嘉谷的《滇诗丛录》同为民国以来辑录的三部滇人诗文总汇。他参与编纂的大型丛书,有《云南丛书》2051402卷,《新纂云南通志》266卷。除上列者外,还著有《滇南名宦传》、《明季滇南遗民录》、《云南历代名人事略》、《滇谏官录》、《名将事略》、《滇谚》、《教育学》、《罗山楼文集》10卷、《诗集》1卷、《公牍》2卷、《杂俎》1卷、《日记》2卷、《楹联》2卷、《经学》若干卷。

史料存真:民国时期呈贡秦光玉主持编纂《滇文丛录》第十四册45-48卷

《滇文丛录》共计一百零一卷,收录七百七十余人的二千二百余篇作品,多为嘉庆以后之文,规模远胜于《文略》,而且材料的收集更为广泛。所收文章分为三门九类。第一门为著述,包括论著、词赋、序跋等。第二门为告语,包括告令、陈议、书牍等。第三门为记载,包括传志、杂记等。《滇文丛录》成为继《滇南文略》之后的又一部云南散文总集。李根源先生评论此书“炳炳麟麟,举凡晋以后数千年间,滇贤著作片言只字,无不备焉”,足以“传先辈而惠后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