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就诊过程中录像,你允许吗?

 360tsg2559 2020-05-25

假设一位医生在对患者交代病情或正在实施治疗时,家属主动要求录音或者录像,作为医生的你会同意吗?

我们知道,体制内外因为收费、服务标准等诸多方向的不同,医患之间沟通时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就包括对患者录像态度这件事。当这件事发生在体制外的张强医生集团血管外科时,他们是如何解决与应对的呢?

那天清晨,张强医生集团血管外科团队主诊医生朱筱吟像往常一样为静脉曲张日间手术的患者做起了术前准备,正当她认真地进行描线标记时,站在一旁的患者家属却默不作声地拿出手机,开始了录像……朱医生发觉后有了短暂的紧张,动作也一下子小心翼翼了起来。一旁的助手发现后大方地示意家属可以离得更近一些,拍得可以更加清晰,朱医生此时也为家属指出了一个更好的拍摄角度。一切发生得虽突然,但家属没有为此事解释,医生也没有为此事争论。一种信任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建立了起来。

筹备工作开始,家属突然开始录像

我们知道,无论是体制内外的医疗机构 ,偶尔会发生强制录像、暗访偷拍医生等现象,有一些是出于对医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而有一些也是出于对医疗效果的不满意的无奈之举。曾看过一段视频:望京地区一公立医院急诊医生在值班时遇到了酒后闹事的患者,一直对医生挑衅,边说不文明语言边拿手机对医生强制拍摄。最终忍无可忍的医生一把将他的手机打翻在地上,一场医患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恶意收集所谓“证据”的录像行为,无疑让医患关系岌岌可危,将长期以来的痛点再次暴露在公众前。

医患共同敌人是疾病 而不是个体

医患之间的信任感,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先忽略掉医患的身份,就拿最简单的人际往来分析,在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信任之时,这种粗暴和挑衅的做法已经将信任亵渎。其实录像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关键是录像的目的。朱医生表示,在不侵犯患者隐私前提下,她一般不会阻止患者或家属的录像请求,甚至还会鼓励,因为这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去回顾病情。其实医患之间的共同敌人本来也应该是疾病,而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

朱医生在现场与家属沟通

信任丧失短期不可扭转

张强医生在转发这条消息时写了这样一句话:“越是平等、透明的关系,越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虽然在很多公立医院还无法达到如此透明、公开的程度,但这种以善至善的模式再次为树立医患信任找到了依据。“我相信大多数患者是为了留个纪念或回顾病情。”朱医生说。但是作为医生,她认为无论有无家属在场,都要养成规范的职业习惯。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建立一份真正的信任,精湛的医术和患者满意度才是一位医生真正的口碑。

对于现如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朱医生认为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其说医患不信任,其实还不如说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但这不是短期内可以扭转的。公立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在很多时候顾不上对患者身心个体化照顾,医生与患者沟通时间也非常短,这种缺失是造成矛盾一大诱因。谈到建立信任,其实一切华丽的辞藻都不是关键。朱医生表示,患者是来看病的,医生首先要保持的是医疗行为的专业性,在沟通的时候不仅仅是给出诊断结论或者治疗建议,而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化为患者能够接受的语言,来帮助患者清晰了解自己的病情,解决他的疑问,并帮助他做下一步决定。在沟通时,可以根据患者不同年龄、身份,持不同语言风格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并尽可能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帮助。医患信任是通过良苦用心和对他人的帮助建立的,不仅仅是医患,延伸到任何关系中都可以受用。

当伤害“扑面而来”你该怎么办?

但是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伤害,如果遇到恶意拍照或者录像,是否应该像望那位医生一样,忍无可忍与患者发生了肢体的冲突?其实对于很多医生,尤其是女医生来说,保护自己更多的需要技巧和智慧。

朱医生表示,大多数的“医闹”或者恶意攻击还是有预兆和原因的,充分的沟通有助于发现早期的冲突风险,从原委出发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候需要及时报告自己所在医院。她谈到在欧美一些国家,医院在医生护士的工作场所装有黄色报警按钮,一旦出现恶意攻击,安防体系马上启动,现在自己工作的医生集团和PHP医院大多有类似设备。安保人员的存在很重要,但是第一时间的救助更加重要。作为孤立的弱势群体,除了在安保人员赶到前不要将矛盾升级和扩大,还需要想办法先回避。智能化安全系统或许也是很多医疗机构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对于社会上其他医院发生的恶性事件,朱医生表示平时也会做定期的讨论和分析,做出预案。从别人的案例加强自身团队的安全保护措施,最起码可以帮助同仁们防微杜渐。

“坚守信仰先要强大内心”

朱医生

我们知道,恶性事件的频发动摇了很多人的从医之心。朱医生阐明了“强大自己内心”的理念,在大环境暂时难以改变的时候,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其实有时候,人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多年形成的思维方式、性格习惯不是能轻易扭转的。但是在当下必须要转变的是悲观心态,她不赞同遇事抱怨的习惯,“那只会看起来更像个弱者,人切忌沉沦于抱怨。”也正是这句话,让人透过她柔弱的外表看到了强大的内心。

那么如何解决?朱医生表示,在美国医患沟通是必修课,可以从书本上受到专业的培训。而国内在这方面医学教育还是空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自我。除了保持自我的坚定,她还强调一定要保持对患者的信任。“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患者都特别好,他们中99%对我们非常信任,不熟悉的我们也会尽力去帮助他们。”其实建立信任并不是等待他人伸出“橄榄枝”,这是一个相互的作用力,当你给予了世界足够的真诚与善意,它一定也会有所回馈,这可能就是能够通过情感沟通产生的正能量。

一份良性的医患关系,与患者来说能帮助他去克服病痛,或者建立生活的信心。对医生来说,有助于提高职业的尊严感并且收获口碑,“我们对患者做术后长期随访,他们中不少人都像朋友一样跟我保持往来联系。”无论是体制内外,医患之间不一定完全没有屏障和隔阂,或许有时也不能保持频繁的往来,但这种接受帮助后的感恩之心及后续的关爱,是在这个时代中所匮乏的。

对于未来医患关系,朱医生表示非常乐观。她曾在自己的微信中这样写到:“医患关系本是人与人的关系。慎独而心安,何况与人打交道,德行气度最难修,仍需努力。”如潺潺流水般,将正能量缓缓注入到他人的内心。无论体制内外,也无论建立医患信任或人际关系,人生都是一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修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