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家世竟如此强大:家族600年间2次惨遭灭族,侥幸存活绵延至今

 行云流水vmmxd6 2020-05-25
2018年10月30日,令70后、80后的青少年时期充满了武侠情缘的金庸去世了,享年94岁。金庸毕生创作出了15部作品,部部经典,其中融合了武术、气功、悬疑、言情、古代文艺、天文地理等等,可见他的学识之广泛。但纵观金庸的求学生涯却非常坎坷,他在中学时被开除,上大学后又被退学。那么金庸的博学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在于家族遗传给他的优良文学基因。
众所周知,金庸只是笔名,其真名查良镛。查姓虽然在百家姓中仅排名397位,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676年,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査邑”,便姓了“査”,在山东一带繁衍生息。五代十国时期,査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安徽婺源定居,直到元末天下大乱,后人査瑜带着妻儿老小,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坐船躲到嘉兴。
査瑜初到嘉兴,为了养家糊口,经朋友介绍到海宁袁花镇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他欣喜地发现,袁花镇依山面水,土地肥沃,民风淳厚,跟婺源很像。更巧的是,婺源有个凤山岗,海宁有座龙山,合起来便是“龙凤呈祥”,正是吉兆。于是,査瑜举家定居这片“福地”,一边“勤恳耕作,敦睦乡里”,一边“以儒为业,诗礼传家”。从迁海宁的第二代开始,査家便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宦之家”。
第一位显达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他一心一意钻研医术,外号“査一帖”,只要一帖药就可治好病,且医德很高,为穷人免费治病,闻名江南。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被任命为太医院国医,获赏一品冠服。大约过了100年,第五代查焕考中进士,成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明朝一代,查家中进士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传为盛事。
到清朝康熙年间,査氏家族人丁超过300人,进入全盛时期。十余人考取进士,5人进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亲兄弟三人更是同为翰林院编修。査家因此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之誉。查舁曾是康熙的近侍、陪读,曾受赐康熙亲笔题写的“澹远堂”匾额以及一副题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楹联。寥寥十余字,勾勒出康熙对査家的盛赞,查家在康熙一朝可谓恩宠冠绝一时。
然而,文字让査家家族兴盛,也差点为他们带来灭顶之灾。康熙时,査继佐因参与修订浙江庄姓大户编纂的《明史辑略》而被清初权臣鳌拜以书中有“讽刺朝廷”的内容为由,以“大逆罪”被判腰斩。雍正时,礼部侍郎査嗣庭将乡试考题中的“止”字去掉,正是去掉了“雍正”之首,犯了“砍皇头”的大忌。这场“科场案”令査嗣庭入狱,査家300余名男丁被杀、被流放,女人全部罚为奴仆,据说最后或者回到海宁的,只有査嗣庭的哥哥查慎行一家4口。
不过,文字狱没有摧毁查氏的文气。自査慎行以后查家不再入朝为官,而是醉心文学,为查氏家族培育文学才子。査慎行建起的“得树楼”,加上査家历代传下来的“澹远堂”、“双遂堂”“查浦书屋”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图书馆,这些都成了金庸文学创作的源泉。作为文学大家出身的金庸,因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他的知识与学历不匹配的现状。为弥补这一缺憾,金庸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续写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缘分。
点击播放 GIF 0.0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