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河、沁河水灾

 文化龙乡 2020-05-25

  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主要洪水来源于洛河、沁河。建国以前有关这两条河的水灾记录较多。九朝古都洛阳位于洛河畔,有关洛河水灾的史料更为详细。

  一、洛河水灾

  自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冲毁王城起至1935年淹没偃师县城止,近2500年中有记载的决溢共54年。唐代前期东都洛阳富庶,对灾情的记载较详,自公元656756年的百年间,有20年水灾,数次灌入洛阳城,漂没数千家。

  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8月)龙门发生特大洪水,据今人估算洪峰流量约2万立方米每秒,“伊洛(河水)溢至(洛阳)津阳城门,漂没数千家,杀人”。

  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七月洛水溢,漂没居民400余家,八月大雨,洛水溢,漂没居民5000余家。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渑池谷水山水并发,溺死兵士2万余人。六月暴雨,谷水、洛水同时涨溢,上阳宫溺死者十之七八,兵士千余人,各县田庐荡尽,淹960余户,死800余人。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七月湟水溢,流人洛漕,漂失租米17万石,漕船数百只。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六月“大雨,伊、洛涨溢A(洛阳)城,水深丈余,漂没公廨民舍殆尽,民木栖,有不得食者七日”。洪水人偃师、巩县“淹没田庐,人畜死亡无算”。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十五日始,暴雨五昼夜不止,伊、洛、涧诸水泛滥,冲塌坛庙城郭,村庄田禾殆尽。洛阳至偃师夹滩地带水深丈余,大水灌偃师县城。据今人推算伊河龙门站洪峰13500立方米每秒,洛河洛阳站洪峰18000立方米每秒。

  1931812日大雨如注约一昼夜,伊洛两河同时暴涨,洛河水高出河岸15尺,波涛汹涌,淹没洛阳南关。伊河水亦溢出河岸一丈余,沿河田园全部被冲淹,洛河以南数十村,均在汪洋中。嵩县城关一带,田禾尽淹,受灾2万多户,10万多人,塌房1.5万间,受灾面积18.9万亩。据调查推算,龙门洪峰流量10300立方米每秒。

  建国以后的水灾,多以特大暴雨或连续暴雨形成的洪水淹冲形式出现。农田受灾面积超过50万亩的有7年。其中1982年灾情为重,729日至84日,连续7天暴雨,暴雨中心在陆浑水库下游附近,暴雨洪水侵袭357个村庄,塌房(窑)18万间,冲淹耕地47万亩,63万人直接受灾,冲毁水利工程设施数千座,公路102公里,桥涵630处,电讯中断,几十个厂矿停产。该年发生暴雨近百年罕见,由于水库的拦洪作用减少了损失。建国后洛河未发生大的决溢。

  二、沁河水灾

  自三国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有黄沁河溢的记载以来,到1948年,共1712年,决溢117年,决口293次。明以前多记为溢,明以后溢决并记,决多于溢。溢决范围北至卫河,南至黄河,主要在今济源、沁阳、博爱、温县、武陟等县境。

  沁河最大历史洪水发生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阳城九女台调查洪水14000立方米每秒。沁河决于沁阳天师庙,水入东门,淹城隍庙,水涨至距城墙顶只有3砖。济源、武陟沁水溢,洪水淹及温县等地。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济源沁河堤漫溢,人畜屋舍淹没无算,广济渠首沙垫淤浅,沁阳沁河东段堤决15处,又决天师庙,沁阳城被淹,死亡1370余人,博爱决大岩朱湾等四口,丹河水淹清化镇,漂房2000余间。温县决堤280丈,武陟县黄沁交溢,水人县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水,沁河决溢口门35处,淹及沁阳、武陟、济源、温县、修武、获嘉、辉县、汲县、新乡、滑县等10个县611个村,灾民近30万。

  194786日沁河暴涨,武陟大樊决口,溃水夺卫河入北运河,淹及武陟、修武、获嘉、新乡、辉县5个县120多个村庄,灾民20多万,泛区400平方公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