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变白头翁治痢

 遇见I中医 2020-05-25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治痢方》。

【组成】生山药一两白头翁四钱秦皮三钱生地榆三钱生杭芍四钱甘草二钱旱三七三钱,轧细鸦胆子六十粒,去皮拣成实者

【用法】上药共八味,先将三七、鸦胆子用白蔗糖水送服一半,再将余煎汤服。其相去之时间,宜至点半钟。所余一半,至煎汤药渣时,仍如此服法。


【作用与功效】健脾清肝,凉血止血。

【主治适应症】热痢下重腹疼。

【方解】本证因热毒伤及阴血所致,故用淮山药补脾益肾,白芍养血缓急,白头翁、秦皮、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地榆收敛止血,三七止血散瘀。

【医案精选】

1.痢疾王某,奉天铁岭人,年四十许。己未孟秋,自郑州病归,先泻后痢,腹疼重坠,赤白稠黏,一日夜十余次。先人奉天东人所设医院中,东人甚畏此证,处以隔离所,医治旬日无效。遂出院归寓,求为延医。其脉弦而有力,知其下久阴虚,肝胆又蕴有实热也。投以此汤,一剂痢愈。仍变为泻,日四五次,自言腹中凉甚。愚因其疾原先泻,此时痢愈又泻,且恒以温水袋自熨其腹,疑其下焦或有伏寒,遂少投以温补之药。才服一剂,又变为痢,下坠腹疼如故,惟次数少减。知其病原无寒,不受温补。仍改用通变白头翁汤。一剂痢又愈,一日犹泻数次。继用生山药一两,龙眼、莲子各六钱,生杭芍三钱,甘草、茯苓各二钱,又少加酒曲、麦芽、白蔻消食之品,调补旬日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2.阿米巴痢疾裴某,男,37岁,干部。1969年10月18日入院,患者腹胀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黏冻4月余,反复不愈。4个月前曾因痔疮下血,在市某医院门诊经西药治疗好转。即而腹胀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经粪检诊断为阿米巴痢疾而住院治疗。经西药治疗1个月好转出院,出院后不久,病又复发,而来我院门诊,投芍药汤、白头翁汤等配合西药治疗3月,效果不佳遂收入住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日2~3次,神疲纳差,时而痔疮出血,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粪检红细胞(+++),白细胞(++),脓球(++),黏液(++),发现阿米巴滋养体。证系病久正虚,湿热滞留。治以补脾益肾,清热解毒。拟用通变白头翁汤加味:淮山药30g,白头翁12g,秦皮10g,生地榆10g,杭芍15g,三七5g,鸦胆子10g,枳壳12g,甘草3g,日1剂。服5剂后病症减轻,守方继服原方,病症逐步好转,服30剂后诸症悉除,粪检(一),继以香砂六君子汤10剂以善其后,于1969年12月1日痊愈出院,随访未见复发。[刘建材.阿米巴痢疾治验.湖南中医杂志,1997,13(5):40]。

3.滴虫性肠炎王某,男,56岁,农民,1975年11月16日初诊。2月前患痢疾,泻下赤白夹杂,腹痛,里急后重,经本队医疗站服用中西药治疗未愈。后在华县医院确诊为滴虫性肠炎,服用灭滴灵等西药效果不显,遂来我院求诊。患者面色晦暗萎黄,精神萎靡,四肢困乏,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赤白夹杂,腹部压痛明显,以脐周和左下腹为甚,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粪检:脓球(++),红细胞(+++),肠滴虫(+++)。证属暑热秽浊与滴虫交阻,壅滞阳明肠腑,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职,治以清利湿热,解毒杀虫,佐以扶正,方用通变白头翁汤原方(生山药30g,白头翁、生杭芍各12g,秦皮、生地榆各10g,甘草6g,三七粉10g,鸦胆子60粒,去皮)3剂。11月20日二诊:大便软溏,少量脓血,腹痛下坠消失,精神转佳,舌偏红,苔白,脉象濡数。粪检:脓球1~2,红细胞(+),肠滴虫(+)。继服上方3剂,鸦胆子改为10粒。11月25日三诊:大便色、次、量均趋正常,惟感乏力、纳差,吞服鸦胆子后恶心,舌淡红苔薄腻,脉濡略数。粪检肠滴虫(+)。治宜清利湿热,健脾和中。方用生山药、白扁豆各30g,茯苓、半夏、藿香、焦三仙、苦参、竹茹各10g,鸦胆子30粒,生姜3片。共服中药18剂,粪检3次阴性,停药。嘱其注意饮食卫生,常服大蒜。随访至今未复发。[李立民.通变白头翁汤治疗滴虫性肠炎18例.陕西中医,1989,(1):30]

【临证提要】本方源于《伤寒论》白头翁汤,即白头翁汤去苦寒伤中之黄连、黄柏,加生山药、生地榆、生杭芍、甘草、旱三七、鸦胆子等,具有扶正解毒止血之功,较原方作用更为全面,用于热痢下重兼有虚证者,替代白头翁汤。今常用于阿米巴痢疾和滴虫性肠炎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