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揚靈精舍|華斌篆刻近作小輯

 攸州刀郎 2020-05-25


華  斌

號問字樓,師承桐蔭樓、二觀堂諸先生,多次在國內外成功舉辦書畫篆刻展。

出版有《感悟與傳承》(江蘇人民出版社)、《鬧紅精舍課徒畫稿》(鳳凰出版社)、《品砂》(鳳凰出版社)、《說文解字形義考證》等學術專著。

現任梁溪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無錫市美術家協會理事,顧愷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西神印社副社長,常州大學藝術學院特聘畫家,三蠡文化中心主任,寄暢傳統文化活動中心主任,梁溪區少年宮藝術總監、青少年美術館執行館長。

華斌作金文條幅

華斌作山水條幅

華斌篆刻近作

華斌治印小景

    予自幼好刻印,初無材料,以橡皮為石、鉛筆刀刊之、藍墨水印之,樂此不疲。家居運河畔,有滑石廠,取而為印材。滑石甚軟,刻之痛快淋漓,興趣大增。不識六書,未知篆法,如此而矣。

    稍長求學錫師,入桐蔭樓習畫。劍青師雖不操刀,然甚喜吾刻,為治數印。師曰:松嵒先生用印乃其學生所為,後顛沛遺失,晚歲又於地攤復得,樂而常用之。師以此故事勉余,又為余介二觀堂倫光先生。胡師授余古文字與金石之學,復贈碑版數十通臨習,自三代金文溯源而下及至六朝隋唐。先生云篆刻之本為書、為文字、為學識,故余取齋號為『問字樓』,費十載寒暑著《說文形義校正》。

    篆刻則酷喜西泠二陳、優遊吳趙風流,於苦鐵處著力最深,近則吾邑瘦鐵師祖。今撿近作数枚发表,以求友聲耳。

庚子初夏問字樓主人草草於三蠡燈下

暮雲春樹

近來多少華髮

髯叟

安居我學小乘僧

佛造像

問字樓

無限江山

大華曾藏

毋為法天

乾坤一葉身

無人問字尤宜嬾

安事一室


立象盡意 中正沖和

談華斌的篆刻藝術

文 / 劉德龍

 一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藝術是君子全面修養的一部分,是“小道”,“雕蟲小技”,也就是一種有遊戲罷了。卻又認為“雖小道必有可觀焉”,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無處不彰顯著傳統文化的精神,筆劃的“一勾一勒”之間體現著“一陰一陽”的文化意味,傳統書畫不僅在於技藝的高難度,更在於全面修養的通達程度。張懷瓘在《六體書論》中說書法“其趣之幽深,情之比興,可以默識,不可言宣。亦猶冥密鬼神有矣,不可見而以知,啟其元關,會其至理,即與大道不殊。”

    華斌為人謙和溫厚,愛讀書,喜思考、勤動手,終日書畫操練不止。華斌對中西藝術皆有涉獵,視野開闊,對藝術有著清醒的判斷。文化學者趙陽曾從“閱讀之厚”、“博物之厚”、“藝耕之厚”、“才藝之厚”、“交遊之厚”、“美術教育實踐思考之厚”等六個方面談論華斌的寬博與專厚,我深以為然。

    華斌喜收藏,愛古物,注重傳統文化修養的積澱,他從金石學視角切入藝術學習與創作,博涉廣取,書、畫、印樣樣拿手,個個精彩,是一位難得的全能型藝術家。

    金石學是清代以來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巨大影響的學術思潮,強調“實事求是”、“以古為是”,故深愛金石學的文人都是飽學之士,版本考辨、淵源梳理、風格流變都需要求實、專精的態度。“金石學”表現在書畫藝術上,便是強調綜合,追求詩、書、畫、印的一體化。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書畫大家,均受到金石碑學的薰陶,他們都兼長書法、繪畫、篆刻,一方面融篆隸筆意入畫,另一方面又將畫中意趣帶入書法、篆刻之中,在詩書畫印熔的煆鑄中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面貌。

    談到“以古為是”,很多人便認為是保守的代名詞,其實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探“古”的目的是解決“今”的問題,“以古為新”是將思考的長度拉到歷史維度,以便更清晰的關照當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藝術也同樣如此。回顧歷史,清代學術並未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走向衰退,相反透過金石遺存,那些散落鄉野、之前甚少被關注的中國歷史文化精髓,令學者和藝術家的視野大開,使得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都迸發旺盛的生命力。

    金石學是一門綜合的,具有多學科交融的特點,涵蓋文字學、訓詁學、校勘與考訂、美術學等諸多學科,小學文字是金石學的基礎,而篆刻藝術正是以古文字為基礎的鐫刻形式。文字在構成意象中反映著中國文化的特質,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字形與原始繪畫同出一源,既是書法,又是圖畫,書與畫遵循著共同的審美與意境追求,同氣連根,互動互通。文字在造型上的微妙性和嚴謹度上要更甚於繪畫,對造字源流的考察,能夠更深入地把握意象造型的規律,體悟造型藝術的秘訣。

    華斌對文字在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有著清醒的認知,二十多年一直在做古文學的整理、點校、考辨工作,專著《問字樓說文解字形義校正》是其多年研究的成果,將要完成出版。扎實的文字學根基,對字形、字義的變化了然於胸,增加了字形藝術處理的能力和底氣,所以他在印章中引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能夠自由地處理字形結構,而是不僅僅追求表面的“金石味”。小學文字構成了華斌書畫藝術的文化核心。

    消除了字形的障礙之後,篆刻對於華斌來說就更增加一些自由,以字形統領章法和刀法。古文字是發展中的文字,造型優美、變化多端,極具藝術的生命張力,散發著迷人的光輝。對鑽研過文字學,深諳字法演變規律的華斌來說,古文字是一座寶庫;在符合古文字的流變規律的前提下,他能夠大膽選擇假借、省略等文字處理方式,製造印面衝突與矛盾,古文字功夫為他的篆刻藝術增色不少。

    中國文字是以“象”達“意”,透過“六書”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等方法衍生出一個龐大的文化符號系統。篆刻在運用古文字的過程中試圖以更誇張的情緒表達,在“立象以盡意”中尋求新的可能。“象”是“意”的前提,“意”透過“象”來表達彰顯。故清人唐秉鈞說:“摹印之道,首重篆文,次重章法,再次刀法。”文字是印章營造意象的基礎,華斌在古文字研究上的笨功夫,在篆刻家中是比較罕見的,文字學的沁潤,形成了以“六法”為特徵的意象思維,豐富了華斌篆刻中的造型趣味,提高了審美品格。

    華斌篆刻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 以書入印,結體自由。漢字被稱為方塊字,由於傳播的需要,在印刷過程中將漢字美術化,固定為方塊便於排版,文字形態變化和藝術表現基本喪失怠盡。由於印章佈局的特殊性,塊面化,方正化處理也被大量地運用,如何突破程式,成為每個篆刻家終身面對的課題。華斌文字研究的基本功,使得他能夠敢於在符合文字規範的前提下大膽變化,借鑒書法中的造型處理,任字為形,發揮文字本身造型的魅力。在他的印面中,時常出現一兩個富有變化的字形與規整字形並置,形成強烈對比,產生出人意料地藝術效果,新穎別致。

        二、 甲骨文入印,別開生面。甲骨文被發現於十九世紀末,上古文字的天真爛漫吸引了很多書法家和篆刻家的目光,但在將其轉化為藝術創作,並取得顯著成就的少之又少。甲骨文可釋讀的不超過兩千字,文字數量少,難以成文是其一。其二甲骨文的字形不甚固定,長扁、大小、正反無定型,有較大的隨意性,用印之前需要先做文字辨別,限制了入印。其三作為契刻文字,甲骨文筆劃變化微妙,難以形成較為豐富的表現形式。華斌認為甲骨文入印雖然難度大,但突破的空間也大,綜合運用粗細、粘連,破損等印化技巧,增加印面的趣味與表現。華斌則將書法用筆引入,有限度地增加線條的對比,將甲骨文天真自在的氣質表達出來,或勁健,或秀麗、或疏朗、或古拙,風格多樣,具有相當的表現性與開創性。

        三、 取法漢印,平中見奇。漢印以方正平直,雍容端莊,具有廟堂氣度而著稱,同時又具有“典刑質樸”的特點,漢印是篆刻學習的基礎,但因其方正,故又容易陷入刻板單調。漢印是華斌篆刻的基架,他通過印外求印,引入其他藝術門類的處理方法,強化線條中書法用筆的流暢感,增加筆劃粗細變化,妙用爛銅印風格,製造矛盾,強化塊面對比。同時將文字壓扁、拉長、錯落排布等方式營造趣味空間,變化豐富而文雅。

    華斌為人通達,舉止儒雅,深諳中庸之道,故其篆刻風格也是走中正文雅之路,不激不厲,中正平和,但藝術上的中庸之路很難走。中正風格取向,在藝術上容易面目模糊,但歷代書論均強調中庸、中和的價值。孫過庭《書譜》:“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歐陽詢《傳授訣》“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又不可瘦,瘦則形枯;複不可肥,肥則質濁。”李世民《筆法訣》:“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攲斜;志氣不和,字則顛僕。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不偏不倚,既偏既倚,中和的難處在於任何一種風格偏好都要適可而止,不可過度,某種程度上說,中庸觀念促進了中國書法的深入發展。華斌書法、國畫、篆刻兼擅,書畫交融,為其篆刻增添不少營養,同時又積極汲取清代民國以來文人篆刻大家的藝術成就,著意於多元融鑄。在畫意的營造與轉化,書法用筆的流暢,甲骨文造型的多變,爛銅風格的斑駁古拙,寫意精神張揚之度的把握等因素他都能自如地平衡,試圖將多種藝術元素與技巧在印中融合,呈現一派君子風度。

    劉熙載論書謂:“意,書之先天;象,書之後天”。華斌篆刻藝術以厚重歷史為根基,融入“六法”意趣,書畫意象,以古為新,立象盡意,中正沖和,在活潑潑的印面中彰顯生命浪漫,在“暢神”的氤氳中盛開藝術“不謝之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