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笔:“落纸惊风起”,毛笔文化博大精深,喜欢书法的人不可不知

 jiyun1972 2020-05-25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古基中发现了3支秦时的毛笔。它们都是竹竿的,在制造方法上的确比过去有改进。它们的笔头插入笔杆一端内腔,与现代毛笔制法相近汉时制笔工艺与秦笔极为相似,此后一直沿袭下来。北魏贾思想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曾对当时的制笔工艺过程有过较详尽的记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笔经》中也讲到了制笔方法。至唐代,由于封建经济的繁荣与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毛笔成为文人学士须臾不可离身的书写工具。此时毛笔的制作,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彼时湖州、宣州所产毛笔,以香妃竹、金竹等名贵竹材制杆,选毛严格,工艺高超,最负盛名。开元年间,有位名号铁头的笔匠,能将笔制作得莹管如玉”,被人们视为珍品。唐耿祎有诗赞颂当时的名笔“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汉字方块形体的演变、发展和书法艺术诸种风格流派的形成,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成就,均与其独特的书写工具一毛笔分不开。由于毛笔在书法、绘画、写诗、作文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深受人们爱护。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亦擅长书法,曾将废笔造冢埋葬,并立石碣,曰“退笔家”。唐韩愈写有《毛颖传》,盛赞毛笔品格,颂扬毛笔功绩,封毛笔为“管城子”,列五等之爵位。日本人写字、绘画使用的毛笔,是从我国传过去的。现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还保藏有中国唐笔多支,其中有斑竹管者。欧美等西方国家书写使用硬笔,系由他们古时所用羽笔发展而来,除文字本身的原因外,就自然条件而言,是由于无竹或少竹而不能普遍使用竹材的缘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自古多竹,而先人们善于就地取材予以广泛应用。使用毛笔书写,世上独一无二,应说是我国古代又ー大创造自然,我国也有硬笔书法。

古人也有用竹签或筷子直接蘸墨书写,字体道劲,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硬笔书法艺术。今日有人继承竹笔书法艺术传统,发扬光大,其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好评昔时木匠,削竹片如刀笔,于墨斗中蘸墨画线,这是竹笔的另一用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毛笔的制造得到振兴。其中湖州、宣州等地的名笔品种更增加到几百种。有一种号称“海腾波”的大笔,全长24厘米,重3市斤笔头直径9厘米。最小的“狼圭”,其笔头只有20来根狼毫,笔锋细似针尖。另有一种名曰“众星拱月”的大笔,其笔头周围环抱22支小笔,真可调“毛颖之技甲天下”。如今,我国所特有的毛笔,已远销海外,正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再立新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