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鸣再谈《学书一定不是从临帖开始的》

 谷鸣先生讲书法 2020-05-25

看到一女子你会刻意的欣赏她曼妙多姿和轻轻巧巧,而把她优雅的本质给忽略了。

临帖的主观能动性会让你刻意的追求与原帖字形相似,而把原帖的细节给忽略了。

附上笔者早前的文章:学书法一定不是从临帖开始!(谷鸣必须站出来,给当代热爱书法的年轻人一些忠告了)

今天笔者再谈《学书一定不是从临帖开始的》

唐之前关于临帖学书法的书论你见过几篇?

宋后至今关于临帖的书论又有多少?

带着这两个问题,笔者展开文章,引导大家质疑、辩证、批判。揭开中国书法的神秘面纱。

上述书法传承族谱,是笔者查阅史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宋-朱长文《墨池篇六卷》记录而绘制的,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搜集资料验证。

然后我们逐个去分析,带同学们渐入佳境:

柳公权和怀素的老师是颜真卿,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的老师是陆彦远,陆彦远的老师是陆柬之……蔡文姬的老师是蔡邕,蔡邕的老师是他自己,他得神人相授。

首先族谱里是否真的有师承关系,史料记载确有其事,但是我们按以往惯例,抱着质疑的态度来分析这个事。

先从柳公权、怀素说起。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

怀 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

颜真卿老年75岁的时候,怀素57岁,柳公权6岁。

颜真卿75岁时奉旨平叛李希烈,有这个史料记载,可以分析此时鲁公身体应该还算硬朗,起码绝不是病怏怏的老人。那6岁的小柳同学是否有机会接触颜真卿,并求学笔法呢,我相信是有可能的。

柳公权,二十九岁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官至太子少师,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其兄,柳公绰(765-832年),官至兵部尚书。但很遗憾,笔者暂无资料可查其父的信息(如有同学查阅到柳父资料可以留言)。不过通过其兄弟二人均官居高位推断,柳家在唐朝极有可能是官宦世家。柳公绰比颜真卿小56岁,假如长子柳公绰出生时,柳父20岁,那么由此推断,颜真卿75岁老年时,柳父39岁左右。如果柳家是官宦世家,那柳父与颜真卿同朝为官,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在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755年)的一天,6岁的小柳同学牵着39岁的父亲的大手,到颜真卿府上做客。小柳同学自幼喜书法,目睹大师风采,是不是要拜师?笔者认为:极有可能。

好了这个推断只讲到这里。我们再看怀素:

唐大历七年(772年),九月,怀素返回故乡,绕道东都洛阳南下,拜会颜真卿。此时颜真卿63岁,怀素35岁。颜真卿把“十二笔意”传授给了怀素。怀素《藏真帖》记载:“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晚游中州,所恨不与张颠长史相识,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法,若有所得也。”由此可知,怀素向颜真卿求笔法确有其事,不再赘述。

我们再看颜真卿求笔法于张旭的事。

张旭(685-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比颜真卿长24岁。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史料记载,确有其事,不再赘述。

我们接着往下看.

张旭的母亲是陆柬之的侄女,张旭的老师是陆彦远,陆彦远是陆柬之的儿子,虞世南是陆柬之的亲舅舅。

这TM也太绕了,翻译一下:张旭他二姥爷是陆柬之,陆柬之他大舅是虞世南。对,你没看错,这里包含了一个家族的内亲外戚四代人。

由此推断,张旭学笔法于陆彦远,陆彦远学笔法于陆柬之,陆柬之学笔法于虞世南,就很好理解了。家族之内技艺相传,人之常情。

《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世南性沈静寡欲,笃志勤学,少与兄世基受学于吴郡顾野王,经十余年,精思不倦,或累旬不盥栉。善属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有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

此文献记录确凿,虞世南拜师智永,不再赘述。

笔法族谱中间出现了欧阳询。这是一个疑点。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那欧阳询的笔法师于谁,史料无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同时代的一些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

欧阳询和虞世南年龄相差一岁,又有神一般的相似经历。那么他们是否有可能成为比较好的同事,甚至朋友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从笔法传承的角度有几种可能:

1,虞世南授笔法于欧阳询,但史料无记载。共同的复杂经历会改变常人难以理解的关系,同朝为官,拜师难启其口,大师就在眼前,又忍不住不学,所以彼此心知肚明,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不伤和气,又不损颜面。否则也弄出个欧阳询受笔法于神人之说就不厚道了。笔者更倾向于这一种。

2,欧阳询自己悟得笔法。历史无记载,无法推断。

3,欧阳询另学笔法于他人。历史无记载,无法推断。

接下来我们再看智永。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其去世后将传家之宝的《兰亭序》传于弟子辩才,后被太宗派御史萧翼盗取。至此兰亭遗失、下落不明。

笔法自王羲之到智永一脉传承,不作赘述。

王羲之之前的笔法传承,就有些诡异了。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始称:“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

晋人虞喜《志林》载:“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搥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

以上两古籍著述有些出入。一个是蔡文姬传之于钟繇,一个是钟繇盗韦诞墓而得笔法。出入已无法考证,但笔法之祖为蔡邕无争议。

此外,两著作记录相同的内容仍有不合理性。比如:

钟繇(151年-230年),卫夫人(272年—349年),钟繇卒年早于卫夫人生年,钟繇传卫夫人,明显逻辑不通。

萧子云(487年-549年),王僧虔(426年-485年),萧子云生年晚于王僧虔卒年,明显王不能传萧。

另,蔡邕石室得神授,钟繇掘坟求笔法这些轶闻,更是给笔法传授族谱增添了神秘色彩。

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记录往往会以假相的面目出现,而我们要通过质疑,辩证的思维方式解读历史,来获取真相,发掘笔法传承谱系隐藏着秘密。

这个笔法族谱无论是否符合逻辑,但能给我们透出一个信息,即蔡祖师爷得神人相授以后书法是人传人而往前推进的,即‘口传手授’。

笔法族谱与‘口传手授’构成一种互证关系。应了笔者命题:学书一定不是从临帖开始的,而是跟人学习的,而非帖。

唐之前的学书方式就讲到这里,下篇我们讲唐之后从宋至今是怎么学书的。

点击“链接”跟谷鸣老师学笔法

终于等到你,开启学习晋唐笔法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