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也是偶人,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丧葬中较盛行的随葬明器之一。“俑”的出现从目前而言,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据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俑” 已经取代了人作为殉葬的习惯。两汉时期的陶俑,在继承春秋战国和秦的陶塑艺术风格上,注重细节刻画,形象生动逼真,威严庄重,有着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当时河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就陶塑而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得知,在两汉墓葬中基本上都有造型各异的陶俑随葬品出现。主要有舞乐百戏的杂技俑、尊上倒立俑、伎乐俑、说唱俑;文武官员的武士俑、官吏俑、执盾俑、骑马俑;男女侍俑有抱子俑、跽坐俑、跪坐俑、掩耳坐俑、俑头;棋奕的六博俑;民间生活气息的宰羊俑、坐栏俑洗盆俑等形象,其品类繁多,举不胜举。这些出土的陶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我国同时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河南博物院院藏部分陶俑的艺术风格介绍给大家以供飨食。
舞乐百戏俑
据《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之,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身;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诗经大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的歌舞乐器产生于原始社会,到了两汉时期,歌舞百戏更加繁荣和发展,它包括民间歌舞、百戏、角抵和 俳优等。表现出散乐形式,健康活泼,生气勃勃。
1969年11月河南省济源泗涧沟出土的红釉舞乐俑群。最高者21.5厘米、最低者17.5厘米。这五件舞乐俑均为红陶胎,由手、模制作而成。头顶梳发髻,面涂白彩,身穿红釉长袍。四个伎乐俑为跪坐状,由左至右:左边为吹奏俑,双手高抬相握放于口中作吹奏状;中间二位吹排箫俑,左手持排箫作吹奏状,右手握拳平伸;右边为击掌俑,张口大笑,双手抬起,掌心相对作击掌状;前边似为一女俑,束腰长裙铺地,仰面而视,正作伴舞状。从塑造的形象上看,舞乐已经进入高潮,神情悠然愉悦,脸上洋溢着笑意,似乎正沉浸在舞乐带来的无限快乐之中。
1969年河南省济源泗涧沟出土的红绿釉说唱俑。高32.9厘米。红陶胎,模制而成。俑头高高扬起,戴扁形圆顶帽,耳塞圆形饰,五官模糊,双手前伸,手心向上,作说唱表演状,身穿长衣衫,呈站立姿态。上施绿釉,下施红褐釉。据《易经》曰:“先王以作乐崇德。”《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人认为音乐歌舞同人的德行品性有着密切联系。说唱俑神情自然,谈笑自若,其运动感、充实感和美学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河南省尉氏县出土的舞蹈女俑。高24厘米。这件舞蹈女俑均为灰陶胎,模塑而成。俑身躯修长,头发中分,后梳圆髻,五官模糊,身穿宽袖长袍曳地。俑身躯呈“S”形,头上扬,左臂上举,右臂置于颈部;俑舞姿优美,形体舒展,情感内蕴,再现了当时的舞女形象。
1953年12月河南省洛阳烧沟出土的舞乐百戏陶俑群。最高者14.5厘米、最低者5.1厘米。泥质灰陶,手塑成形,兼有绘朱、黑、白彩已基本脱尽。这是一组八个男俑组成的舞乐百戏场面。有吹奏、踏鼓、作舞俑,有表演气功俑、张弓欲射俑和掩耳俑。它们姿态各异,再现了汉代的百戏场面。汉代文化艺术繁荣,舞乐百戏蓬勃兴起,它是对前文化艺术精华的继承和创新,内容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面貌。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戏剧史、杂技史、歌舞史提供了良好的实物资料。
1987年11月河南省新安县磁涧乡出土的黄釉杂技陶俑。高8厘米。红陶胎,由模、手捏塑而成。俑面目模糊,似带微笑,皱纹数道,鼓腹凹腰,左手叉腰,右手上抬置于头右侧,坦胸露脐,下着宽裤,右腿前伸,左腿弯曲,作杂技表演状。通身施黄釉。百戏是汉代对多种表演的总称,它主要有杂技、角抵、幻术和游戏等内容,大都来源于民间,体现出健美、技巧、活泼、勇敢的特点,这是一位长者形象,表演娴熟,姿态自然,是当时杂技的真实再现。
1953年12月河南省洛阳烧沟出土的杂技陶俑。最高者14.5厘米、最低者10厘米。灰陶胎,模制而成。五俑姿态各异,前二俑双臂张开,掌心向上,一俑单腿翘起,另一俑作弓步状,后三俑面带微笑,有单腿翘起作跳跃状、有作马步状,它们正聚精会神的作表演姿态。这组俑不拘泥于细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充满着幽默风趣,似乎完全进入了表演角色。

1988年5月河南省济源市辛庄乡北官庄砖厂出土的尊上倒立俑。通高19厘米。灰陶胎,由手、模制而成。两俑昂首对视,一脚向上,另一脚掌相接呈拱形,双手扶在三足陶奁口沿处作倒立杂技表演状。这件作品把两个杂技倒立俑的神态、动作刻划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一件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生活气息俑
1987年河南省济源市辛庄乡出土的宰羊陶俑。高15厘米。灰陶胎,模塑而成。艺人塑造出一屠夫身穿短衣,束腰带,挽双袖,左腿跪地,右膝压在羊身后半部,左手紧握羊角,右手持尖刀,正作刺入羊颈场面。羊四肢被捆绑,身体侧卧,似乎作挣扎姿态。造型生动逼真,生活气息浓厚,反映出农家宰羊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1986年河南省宜阳县丰李乡丰李村出土的陶俑头。高11厘米。灰陶胎,模制而成。俑头发前中分,后梳“X”髻,张口伸舌大笑,额有皱纹,面部丰腴,宽鼻大耳,口凃朱红、面饰白彩。俑头制作精致,色彩搭配合理,刻划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棋弈俑
1972年河南省灵宝张湾出土的六博俑。通高24.2厘米、长28厘米、宽19.2厘米。博局与俑均为泥质红陶,模制,通体施绿釉。两俑与盘皆设置在一张坐榻上,两俑之间置一长方盘。盘上置博局,其旁置六根长条形箸。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鱼”,两俑跽坐于两端对博,一俑作谦让姿态,另一俑双臂平伸,掌心向上,以作先行。“六博”在商代宫中已经流行,到了周和秦汉时期广泛流行于民间。这套六博俑在灵宝张湾汉墓中发掘出土,它的出土再现了汉人的棋弈形象,是目前国内较少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我国古代棋奕历史、雕塑艺术提供了宝贵实物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