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发忠、王学文:屯堡节日中的地戏展演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5-25

摘要:文章在梳理屯堡区域节日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呈现了地戏在屯堡节日体系中的存在状态和功能性意义,指出不同节日下的地戏有着不同的功能指向。

关键词:屯堡 地戏 节日

贵州安顺,有着“滇之喉,黔之腹”之称,历来是军事要地。在明清两代,伴随着调北征南和调北添南的步伐,大量的江南人氏来此戍边屯田。当硝烟散尽,生息繁衍数百年后,这些移民的后裔,依然“习俗多与汉人同,与各苗迥殊”,逐渐被人们称为“屯堡人”或“老汉人”。在这样的历史境遇和生存空间下,屯堡人生成并坚韧的传承了充满族群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生活文化体系,体现在其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地戏就是这一群体的标志性文化之一。地戏,民间习惯称为“跳神”,是一种以头戴面具(民间俗称“脸子”),演绎征战故事为主要特征的民间戏曲,盛行于贵州安顺屯堡一带。地戏以堂为单位,一堂地戏只排演一个剧目,如《三国》《说岳》《薛丁山征西》《四马投唐》等。屯堡村寨,基本一村有一堂,有少数村为一村两堂或三堂地戏。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戏曲志·贵州卷》记载,贵州有370多堂地戏。与众多的研究者对地戏所作的历史溯源研究和戏曲本体研究不同,本文考察的重点是地戏演出时的时间节点,探讨在这些规定性的时间节点上地戏演出的特征和意义。

一、屯堡人的节日体系


研究一个族群的时间观念和时间制度是我们理解这一族群社会生成和运转的基本切入点之一。而这一族群时间观念和时间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一族群一直践行着的节日体系。族群的宇宙观念、历史记忆和社会制度大多附着于、体现在节日体系之上。屯堡人的地戏,就与这一特殊汉族人群的节日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解读地戏的深刻意涵,就不能不考察屯堡人的节日。

这里所说的“节日”,是指“具有群体性、周期性,以及相对稳定的内容和程式的特殊时日。”根据此定义,屯堡人的节日体系可归纳出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屯堡人的节日体系中,既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等汉族传统节日,也有与农业耕作密切相关的开秧门、雷神会、秧苗会、牛王会等节日,还有以屯堡“修佛”女性为主体的朝山走会、敬神修佛的节日,如上九、过河等。在这众多的节日中,跳神主要在两个时间节点上,一是七月半,一是春节期间。

二、七月半“跳神”


在屯堡区域内,七月半通常称为“月半”,指的是从七月初九到七月十五这样一个时间段。在屯堡社会里,这样一个时间段不能简单定义为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鬼节、盂兰盆会,而是包含着祭祖思亲为主题的“接老祖公”、在送祖先回归阴间的时候,同时送没有后人、无人侍奉的亡魂焚烧纸钱,使得亲人在路途中不受鬼魂的纠缠。更有祈愿丰收的“跳米花神”等内容。传说,七月间是鬼的节日,所有的坟墓是打开的,也就是说鬼是自由的,为了村里能够清净平安,要跳神,已达到神灵的庇护。

每年七月半,屯堡人就会“接老祖公”。各家各户在接老祖公临近的赶集日子里开始筹备香蜡纸烛和供奉的糖果和菜蔬。初九或者初十的晚上,吃过晚饭后,把碗洗干净,把地扫干净,摆上敬供的饭桌,准备好茶水和糖果,把“祖宗单”拿出来挂在厅堂之上。家中男主人取一把香点上到自家祖坟,然后顺着回家的路每隔一段距离插一炷香,以引导自家逝去的亲人回家。从祖坟地将老祖公接到家后,先在敬供的饭桌上再点上三炷或九炷香,亮烛,倒茶,同时依次念祷逝去亲人的名字,“老祖宗、老祖太、爷爷奶奶……一年一转,今天接您们来过月半,先喝点茶,明天再做来供奉您们。”约一炷香的功夫,在供奉的饭桌前烧几页纸钱,然后用茶水把蜡烛等熄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亲人故去的时间还没到二年半,那就不能上祖宗单,需要另外摆一张饭桌,写上刚过世亲人的称呼和名字。老祖宗接回家安置好后,每天饭前要先行供奉祖宗,然后再做家里人吃的。供桌上除了摆放的糖果外,通常摆五套、七套、或者九套碗筷,要求是单数,不能是双数。供桌上的菜品一般不带辣椒。一说是屯堡人习惯上称辣椒为“辣子”,而“辣”和“拉”是同音,虽然是亲人,但毕竟是在不同的两个世界,阴和阳不能并论。如果做辣子的菜给亡人吃了,会带走孩子,所以有此忌讳。

七月十四这天,供完最后一餐,老祖宗们就要回去了。通常,这天要供奉四餐,四餐中要用不同的食品,表示应有尽有,同时桌子上面要垫放纸钱,以告慰祖宗,在他们的保佑下家庭富有,同时也希望老祖宗在另一个世界富有。在供奉老祖宗最后一餐的同时,要在旁边或者大门口单独供奉一些人,即老祖公骑来的马,给老祖宗牵马的马夫,还有丐帮等。有意思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想象老祖宗的交通工具也出现了现代的元素,如汽车、飞机,甚至当今用的真钞样子的纸钱,为老祖宗保驾护航的也有了现在的卫兵警察等。供奉这些随从的时候摆放三个碗,一个碗盛满满的一碗饭,上面插一把筷子。屯堡人解释说是因为这些人是老祖宗的下人;一个碗装的是从老祖宗吃的每一种菜取出来的部分混菜;另一个碗装的则是一碗水,水里放一个水炸的番茄,碗的上面摆上一根豇豆,还有两头点着的香,意为扁担,这扁担有双重的涵义,一则是马夫给老祖宗挑行礼的,一则是希望老祖宗走的时候把家里一切不顺心,贫穷疾病全担走。

送老祖宗时,每家每户都要给祖先“烧包”。烧包之前,一个人点上一把香,按照接老祖宗那天的方向前行,另一个人端着“水饭”碗,其他家人负责拿包袱,在路边找一个位置进行焚烧。烧包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写有名字的亲人的包放在一起焚烧,还要在一旁焚烧两堆散纸。一堆是烧给记不得名字的亲人。在焚烧送暖的时候总会说“老祖公、老祖太有名有姓的亲人各自领取你们的去,不知名的亲人来‘这里’焚烧散纸的地方领取,都是自己亲人,您们在另一个世界也相互照应,不要抢”;另一堆不是给自家亲人的,而是烧给那些没有后人的。最后把祖宗单在焚烧包的火焰上方熏烤一下就把祖宗单收藏起来,等来年的月半再次供用。

在月半期间,与“接老祖公”同时的活动就是“跳神”。“接老祖公”更多的是一家庭或家族性的行为,“跳神”则更多地表现为一村落性的行为。一般来说,进入七月间,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神头就要商讨,由神头召集戏友开会,确定跳演的天数,跳演的内容,然后分派任务,确定后勤组,伙食安排等分工。开始“跳神”的时间应在将老祖公接回后的黄道吉日。

到黄道吉日这天,戏友们一早就带上跳神服装到神头安排的地方集合。大家碰在一起后,开始探讨剧本内容,吃过中午饭后,各自着装,在神头的安排下,后勤组把装面具的神柜抬出来,在神柜面前摆放一张饭桌,把事先准备的香蜡纸烛、糖果、猪头、刀头等贡品摆放在桌子上。在寨中偕老的组织下,戏友分站神柜两边,神头神柜正前方准备开箱。神头点上香蜡,一边点一边祷告:“一注青烟升上天,奉请众神下凡间……”。点上香蜡后,神头抱着雄鸡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点神柜,同时念祈祷之词:

仔鸡仔鸡,此鸡不是非凡鸡,头戴红冠子,身穿五色六毛衣,白天你在昆仑山上叫,夜晚你在凡人笼内息,今日落在弟子手,拿你做个开箱鸡,日吉时良,天地开光,今日开脸,百事吉昌。弟子今日开箱,虔诚奉请焚宝香,奉请紫微星下凡,福禄寿星请到场。敬酒三奠,弟子开箱,一开天长地久,二开地久天长。三开财源广进,四开人寿安康,五开五虎上将,六开六畜成行,七开七星高照,八开八百寿长,九开众神下界,十开谷米满仓。

念罢,炮手鸣炮,神头给神灵焚烧纸钱,然后从神柜里面取出脸子,把脸子发给戏友。戏友们领到各自的角色面具后戴上,伴着锣鼓,在元帅带领下前往村内各寺庙参庙。

每个屯堡村寨中都有自己的庙宇。所参的庙前要摆放供桌,点上香烛,上供一升谷米和糖果。正面元帅是参庙的主角。伴着锣鼓,元帅唱请神词。不同的庙前根据庙里主神的不同,对唱词略作修改。如在观音庙前唱“七月里来是秋分,元帅领兵到贵村,元帅领兵来到此,有请观音下凡尘,保佑寨中常清净,保佑老幼得安宁”。在土地庙前唱“七月里来七月七,元帅领兵到贵村,元帅领兵来到此,有请土地下凡尘,保佑六畜常兴旺,保佑五谷又丰登”。每参完一庙,要鸣炮。

参过所有庙后,队伍行进到演出场地,开始“跳神”。基本程序是先由和尚土地扫开场,然后是元帅教场点兵(也称“出马门”),跳事先选定的剧目片段。只在跳神第一天时开场,之后每天跳神则直接是教场点兵和跳事先选定的剧目片段。七月十四跳神的结束之际要由和尚土地扫收场。

七月十四这天下午要给祖先烧包,送老祖宗走,因此该天下午的地戏演出只演一个小片段后就要进行扫场。扫场时要说一段对白,如下:

土地:“时时打坐南天门,闻听凡人请寿星。忙把祥云来驾起,一步一步下天庭。老道下山来,黄花遍地开,后园金斑竹,砍棵下来做令牌。老道下山不见什么人在,只见一位和尚孤孤单单,无法搭起话来,只有我撞他一下,结交起来好说凡间的事。”

土地、和尚对唱。老道撞和尚,年年大兴旺,和尚撞土地,年年大吉利。

土地对和尚说:“我问你”。和尚说:“你问嘛?”土地说:“你家有几昆玉?”和尚说:“哦,我是教场立桅杆,独自一人单打单。”和尚说:“你问我,我又来问问你哦!”和尚问土地:“你从哪里来?”土地说:“我从南天门来。”和尚说:“你家有几昆玉?”土地说:“几舂地?红稗地、包谷地、麦子地……”和尚:“我不是问你家有几春地,是问你家有几哥弟!”土地:“哦,我家没有几哥弟,只有几春地。”和尚说:“到底你家有几哥弟哦?”土地说:“三斤铁,打把钉耙,抓开你的牛耳朵听我道来。”

和尚唱:“一送华堂亮堂堂,周围都是玻璃装,头上盖起林内瓦,家中坐起状元郎;又送锅来又送碗,又送饭来又送瓢,又送牛来又送马,又送猪来又送羊;又送鸡牲和鹅鸭,又送狗来又送猫,犁耙送来搞生产,又送锄头和镰刀;又送撮箕和扁担,送担水桶来得挑,又送大田和大地,又送山林树木几片摇;大田拿去栽谷子,大地栽得包谷和高粱,开河之水又得用,抽在田中救秧苗;各种才礼物送齐了,转回天庭把票销。”

土地问和尚:“你从哪里来?”

和尚回答:“门前有棵紫金花,一对凤凰飞来扒,一个叫发财一个叫发达,贵寨座的是宝山,青龙百虎排两边,人人说是好发地,出的秀才和状元。”

和尚问土地:“你从哪里来?”

土地回答:“门前有棵紫金树,一对凤凰飞来住,一个叫发财一个叫发富,贵地座向是朝南,青龙百虎座两边,人人说的是好发地,祖祖辈辈去当官;”

土地:“一路走一路望,前面来了个麻和尚。”

麻和尚:“连路望来连路走,前面来了个白毛狗。”

麻和尚:“贫僧家座在西天,大雄宝殿去参禅,不爱金银与富贵,不爱朝中一品官,闲时洞中把经念,闷时约友把经读,划到清风来到此,来度众生上西天。”

土地:“贫道家住南天门,修得悟道得长生,不爱金银与富贵,不爱朝中一品臣,闲时洞中把经念,闷时约友下山门,划道清风来到此,来度众生上天庭。”

二人对说完毕,接着每人唱一句:一扫东风甲乙木嘛,木在唉深山长呀成林;二扫南方丙丁火嘛,火在唉屋中管万民;三扫西方庚辛金嘛,金上唉加银一哦锭银;四扫北方壬贵水嘛,水在唉田中呀管呢万民,五扫中央戊基土,万物就在土中生。一扫日月并三光,一扫天上甘露降,风调雨顺降雪霜;二扫日月常高照,万国九州共太阳;三扫皇王多有道,春夏秋冬四季康;四扫妇人生贵子,一举成名天下扬;五扫四方干戈息,万国敬恭在中央;六扫禾苗多茂盛,五谷丰登收上仓;七扫老人活百岁,福如东海寿延长;八扫牛马多兴旺,鸡牲鹅鸭满池塘;九扫贵境常清净,人财两发万年长;口是心非扫出去,一团和气扫进来,多灾多难扫出去,庆吉平安扫进来,坏人坏事扫出去,正大光明扫进来,鸡鸭鹅瘟扫出去,牛马六畜扫进来,麻瘟豆瘟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来……

土地、和尚每唱完一句,众戏友接唱后面三个字。扫场后,演员把脸子取下,然后由后勤在神头的安排下把脸子放回神柜,称为“回神”或“封箱”。封箱后,戏友各自回家中送老祖宗。

在七月半“跳神”期间,村里会有家户请地戏队去“开财门”。想请“开财门”的家户要在前一天晚上同偕老和神头商量。定好时间后,家户就要去准备糖丝果品、香蜡纸烛、红包等。然后神头会调整演出内容和时间,在第二天或者约定的时间去给家户“开财门”。

“开财门”时,主人家事先摆好香蜡纸烛、糖食果品,一来表示对地戏队的尊重,二来表示吉祥财运喜临家门。神头都要带领戏友一一参拜贡品和主人家的大门。“开财门”的队伍由元帅和两个小童组成。锣鼓手敲着锣,打着鼓在前,两个小童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拿着帕子,欢天喜地跟随其后,元帅走在正中,众军分两路尾随其后,到了门前,锣鼓手站定,两小童喜笑颜开摇晃着身体分站两旁,元帅开言,每唱完一句,两小童摇着手帕,扇着扇子,做着欢天喜地的动作互换一次位置。参拜时由元帅领唱:“七月里来是秋分,元帅带兵来开门,财门开启有字颗,开启财门有根生,此地就是真龙地,修下衙门八九层,左边青龙来到此,右边白虎来现身,神上贡起千年果,夜盏长明万代馨,白天开门出贵子,夜晚开门出贵人,家有龙凤读书子,步步高升坐朝廷,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元帅开门常清净,百岁老人寿延长,自从元帅带兵来开门后,主人家一代更比一代能,左手推门财源进,右手推门发子孙,自从今日开过后,人财兴旺万年春。”唱完后主人家要放鞭炮喜送走跳神队伍。

三、正月“跳神”


在屯堡区域内,正月俗称正月里或正月间,指的是除夕之夜十二点后至元宵节这个时间段。这段时间是真正的农闲时间。过了元宵节后,屯堡人又将开始为生活而忙碌。在屯堡区域内流传着一句俗语,即“吃完元宵饭,各人找事干。”

“跳神”是屯堡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节日内容之一。相较于七月半的“跳神”,正月期间的“跳神”持续时间更长,规模也更大一些。通常在春节前即要开始筹备。正月里“跳神”的基本程序与七月半“跳神”的程序是一致的,都要经过请神开箱、参庙、扫开场、出马门、跳选定的剧目、扫收场等。期间穿插着到各家户去开财门。只是在各环节的祈祷吟诵或唱词中略有差异,如七月半参庙时要唱“七月里来是秋分”,正月里则说“正月里来是新春”或“正月里来正月正”;开财门时也要唱“正月里来是新春”。有关具体的程序可参见上文,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语


每一个屯堡的传统节日里,都有其规定性的节日内容,也有一定的内在含义和象征意义。“跳神”,在屯堡人的节日体系中只存在于七月半和正月这两个节点之上。就这两个时间节点而言,七月半是年度周期中的中点,正月则是年度周期的始点。在农业耕作的体系中,这两个时间点也恰是农闲之际。

在屯堡区域,这一时节正值稻谷扬花,与丰收近在咫尺。因此这时演地戏也被称为“跳米花神”,有着祈盼丰收的意义。但不同的是,七月半还是中国社会中祭祀先祖、超度鬼魂的重要时段。屯堡的“月半”时节,“接老祖公”是首要的内容。“跳神”的开始时间一般是在老祖公接回家之后,结束的时间一般也是七月十四送老祖公走之前。从这种安排来看,七月半的跳神就有着多重的功能性意义:一是祈盼丰收;二是敬祭先祖;同时也有释放身心,强化社区邻里关系的作用。与此相对,正月里的跳神,时间和规模较七月半时要大,同时受外村邀请去跳神的情况也较多见。一方面是因为春节是屯堡最重要的节日,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一时间段也较七月半时充裕,是处于一个农闲期的末尾。正月十五过后,屯堡人又要开始一年的生产劳作。

从功能意义的角度讲,两个节日里的跳神,都有强烈的娱乐和教育意义。屯堡地戏演出的内容均为征战故事,如《三国》《说岳》《薛丁山征西》《四马投唐》等,传递的是忠孝节烈的品格。同时在这两个节日里都穿插有祭祖敬神的内容,在跳神时也有请神、扫场等环节,因此此时的跳神也有着敬祖娱神的指向。地戏以堂为单位,过去的屯堡村寨多有一堂地戏。一定程度而言,一堂地戏就是一个村的代表。从神头、演员到观众,都是本村之人。在节日里跳神,是一个村落集体的事业。村中的各家各户都在节日里通过跳神这样一件事,被组织发动起来,从而强化了认同,增进了团结。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知道,七月半与春节期间的地戏表演从程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唱词上根据时间略有变化。但由于调查深度所限,本文还只是地戏与节日展演关系的一个初步研究,还有许多深层结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