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良桢先生临汉白石神君碑

 佳木仙馆 2020-05-25

潘良桢

潘良桢先生,别号函三楼主,中国沧浪书社社员、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虹口区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1947年生,上海市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执教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六岁学书,初规模唐宋名家,后学冯摹兰亭。弱冠得识来楚生先生,乃上溯秦汉。负笈复旦而入王蘧常先生门下,获识书道沉着痛快之理,遂搜罗古金石题刻、简牍残纸与法帖墨迹,取其心仪之佳者力学不辍。数十年上下求索,研求笔法,探其流变,书以随寐叟明两之镕碑帖于一炉而自出机杼自期也。

潘良桢先生跋


白石神君碑,原在河北元氏苏庄本庙,后移至县立女子高小校内,复移正定隆兴寺,一九八九年与祀三公山碑一并返置元氏封龙山,建碑楼护之。是碑历来争议甚烈,宋洪适《隶释》云:“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晋魏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耳。”清吴玉搢《金石存》引之以为说,并谓:“以书法定其时代,亦精于鉴也,而惊其隶法已坏,而慕容时所刻犹能如此。”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驳之曰:“慕容前燕元玺甲寅之岁,上距斯碑之立已百七十年,而小隶之笔,未必出于文人巨卿,乃亦能遒劲如此,是可宝已。”以为“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最为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犹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谓:“予观其字体,方整已开黄初之先,汉隶遒逸之格,至此小变,然慕容僭伪讵能办此?况字体亦绝不类,要为汉刻无疑矣。”杨守敬《平碑记》云:“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且今所存魏晋分书亦皆风骨稜峋,尚未庸俗至此,大抵书手有工拙,镌刻有高下,石质有佳恶,未可一概论也。”余早年即闻是说,偶见选页与后人节临,亦以为俗物耳,近方于《汉碑全集》略见全豹(碑阴未之见也),临抚一过,始觉邻苏贬之过甚矣。汉时文字各体并存,篆隶章草而外,后世所出字体皆若胎息孕育其中,故中国字之宜乎称为汉字也,汉季书有真书一二笔画之雏形,亦未足奇耳,且其变化悉出自然,而犹当见得汉风焉,盖与景君铭为一派作风也。因叹学书不唯不可耳食,即目验亦未必可自信太过,心眼手反复往来于三到之间,渐入渐深,心领神会,庶有望探得骊珠耳。                        
乙未初夏临毕并记于华亭函三楼灯下 桢

方若《校碑随笔》著录白石神君碑:“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三列,上列在额后,四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
王壮弘增补谓:“见嘉庆初年拓本,碑阴下列第三行……”云云,又谓:“艺苑真赏社珂罗版印本题为宋拓,实乃乾嘉间拓本。”
案:宋人金石学著作既议及此碑,则当时已有墨本流传。宋本有否传世,怕难详考矣。或以洪盘洲断为后人用旧文再刻,且与其书以恶评,故世人轻之,而流传未广,印本亦少见欤?余学书逾六十年,好秦汉金石亦久矣,却未之获致也。而传世若却如王氏所谓乃乾嘉拓本,视其字口如新,真不幸之幸也,误为无用反得全其身者也。东坡诗云:“散木支离得自全”,亦阅人身世之叹耳;又可叹者,碑版印行多失碑阴,以其字多重出,人不耐临写之故也。碑阴缺印,售价随成本而廉,自利于售矣;三可叹者,学书深者毕竟为数寥寥,知字多重出而悉出自然尤难,而细心体察临仿者更少矣。而不解者,既编撰《汉碑全集》,竟未遍为寻访务求其全,留下缺憾,此亦书生之见耳。《汉碑全集》六大册翻检甚费力,以其过于笨重也,余以此平板电脑所载高清图片仿写,甚称便焉。惜病目昏花,更兼所收图片之割裂排比失序,甚或缺漏,虽往复再四,犹难免错简颠倒,间或重复。函三楼书法网授班第八期山东年会在即,讲课恰及汉刻,忙于董理备课材料,匆匆再自记如是。    
次日再题 良桢

前据《汉碑全集》临写白石神君碑,惜无碑阴。近有门下周君与以所得日本玄美社昭和五十六年出版此碑墨本,乃补临于后,始得其全。日人求完美之精神甚可佩也。
乙未初夏 良桢

潘良桢先生临汉白石神君碑    

请将手机横放观看(可点击放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