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江淮文韵的博客 诗的音律-对《诗的格律》的解说(三) 文/江淮文韵 二,四声 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音乐,那是因为诗首先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声音。是声音就有办法进行音乐性的美化。诗就是这样。考究诗歌的语言,我们会发现,诗歌语言完全是一种可以进行音乐性的美化的语言,且历史上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诗歌语言之所以能进行音乐性的美化,那与语言本身有关。汉语语音是由一个个的汉字单音组成的。这每一个音都可以美化,我们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对各个音进行美化的过程。细分每一个音,它们又可以细分为声、韵、调。声是声母,韵是韵母,调也即声调。古人对声母的认识并不是十分的清晰,这从反切注音中我们也可见一斑。由于诗歌的出现与用韵的需要,古人对韵母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到了解放后,声母、韵母都用相应的字母来代替汉字符号表示,方便了汉语的拼读。虽然说声母与韵母对诗的音乐美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考较去,决定诗歌音乐品质的主要还是汉语的四声。四声是汉语音乐美的源泉。诗歌的音乐美主要是由四声的特殊排列而调节出来的。了解四声是我们认识诗歌,认识音乐美的基础,是学诗的第一步。要解说诗歌的音乐美,我们就得从四声开始说起。 四声是汉语的基本特色之一。据陈寅恪的说法,汉语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了四声的二元化,分出了平仄。四声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真实的存在应该是由来已久的,上古就应有之吧。不过,真正提出四声概念的还应算是南朝梁时的沈约。《梁书》记载他写了一本《四声谱》,专门讨论四声问题。后来隋代的陆法言在《切韵》一书中明确用“平上去入”四字标注四声。随着《切韵》的广泛传播,“平上去入”的说法也被世人普遍接受。 当然了,“平上去入”是古四声。在我国有记载与传说的几千年历史中,由于社会不断的动荡纷争,汉语语音也在整个的动荡中不断变化,不论是在声韵上,还是在音调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变化。历史的发展使古音与今音差别十分的明显。唐宋时盛行的平水韵,今天我们已难以全知它的旧貌,四声之一的入声也已在全国一半的地方消失。四声相关的调值则更是难以知晓。不知道古声的底细,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利用它。有人在用那也只是自己哄自己。当我们真正将诗上升到音乐的高度时,你就会发现消失的古声已是狗屁都不是。我们今天能够凭据的也就只有当下正大力推行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语音体系就是我们品味诗歌音乐美的基本依据。 当今的普通话也分为四声,但已不是古四声,为阴阳上去四声。四声记录的是语音的调值,与四声对应的是相应的发音方法。为了解析普通话四声发音的情况与音值的高低,赵元任创立了五度标记法。在五度标记法的解析下你就会知道四声的成音原理。目前我们真正能使用这一方法解析的也只有我们正在使用的语言,即普通话(或叫国语)与各地的方言,已散失的古音也就没有办法了。如果我们用1、2、3、4、5这五个音来记述音调的调高,那么,普通话第一声平声为一个较高的音,起得高,尾音也高,相当于5→5,是一个高平全平调。第二声阴平作为一个升调,它起得不太高,但尾音较高,相当于3↗5。第四声去声起得高,但尾音很低,相当于5↘1。第三声上声,有降有升,相当于2↘1↗4。上声在语速较快的语境中后面的上升部分表现得并不十分的明显。以上就是普通话各调的调值情况,至于各地方言,由于受到地区性的制约,难以全国通用,这里也就不必说了。如果有人想了解,可以自己到网上去搜一搜。网上有较完整的说明。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仄声,我认为有必要说一说。不管入声是塞音,还是其它什么音,只要我们能够找到与入声相关的声母韵母,就要能大致明白它们的发音原理。入声为一组促音。有人认为入声不能算是一种声调,它们的短促是由一些入声韵母的发音特点决定的。今天我找到了一些这样的韵母,大家可以看一看,体会一下。比如说[Q]、[E]、[i]、[O]、[U]等。这些韵母现在在国际音标表中我们大体能找到这些的音符的身影。入声的短促是由入声韵母决定的。入声韵母不同于其它韵母,这些韵母都属于半音,或者叫短元音。由于它们发音短促也就只能用于入声,而不能用于其它声调。比如说[i]就是[i:]的半音。我们先来看一看它们在英语中的表现,如see[si:]与sit[sit]。sit中的[i]就是一个半音,在汉语中就是一个入声韵母。入声短促,它的标准调值为5,属于一发即收型的,没有余音。就象是气球突然爆裂的感觉。入声的短促在诗中有特别的作用,下面说到长短音的时候还要说到它。 声调记录着调高的变化,经过一定的排列后会形成相应的旋律,这也就为汉语诗歌能成为音乐创造了条件。不过,根据我的体验,我发现,旋律在诗中的作用并不十分的明显。我们说话时,每一个字都是一吐而已。吐字时声强集中,随后声强也就迅速下降。旋律只是人们的一个想象。真正影响人聆听效果与情感变化的还是诗歌中各音的音强。且在社会人群中,真正能明确分辨五音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多的还是五音不全的人。纯音乐对五音不全者来说,那简直就是一段杂乱无章的音符的堆积。五音不全的人一般都不能真正品味出纯音乐音乐内部的奇妙。不过,尽管他们五音不全,不能明确地分出各种音的高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听歌,就算他们把所有音的高度全唱错,他们依然是爱。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旋律在音乐中的实际作用虽不能说就微不足道,但绝对不是主导作用,不是左右音乐美的关键。既然旋律不是关键,那么左右音乐美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经过我长久的分析,我认为音强的变化才是左右音乐美的关键。西方好象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普通人而言,他们对声强的感觉要远比音高来得敏感,声强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煽动人的情感。在音乐世界中,所有的乐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声强一般不会随着声高的上扬而不断增强。它们的音再高,声强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人虽然觉得这种没有太大声强变化的声音很好听,但一般不会象喜欢人的歌声那样的痴情,那样容易动情感。人的声音之所以动人,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人的声音,更是因为人的声音拥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这个声音的声强会随着声高的不断增高,也会变得越发的响亮,音到了一定的高度后,人也会变得歇斯底里。这一声强的变化才是对人产生最大反应的东西,它的效果是所有的乐器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流行歌曲之所以能抓住普通人的心,这才是关键。五音不全的人虽分不清音高,但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个特别的感觉,那就是他们虽分不清音高,但分得出声强。不管你把喇叭的音量开到多高,或是放到多底,他们一般都能大致分出唱歌者原始的声强。这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人们能感受流行乐的基础。 诗也是一种音乐,它的声强也有着同样的作用。就声强而论,四声又有着各自不一样的特色。从音乐发声器的角度来说,不论是乐器还是人,他们发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刚发音时能量集中,声音强,随后逐步下降。尽管发音的圆润度能部分地遮盖这一点,但它依然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在普通话四声中,阴平虽然音调较高,为高平调,但它发音平和,刚发音时,力道柔和,根本形不成强音。在人们的感觉中,它是四声中声强最弱的一个。阳平声调起步较低,为中升调,起音时同样的较弱,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在上扬过程中逐渐迸发的能量,要比平声强得多。上声则要比上面的两声都强,上声起调虽然低,但就在这个从下泻开始的低音中,下泻的过程却饱含了较强的能量,后面的上扬部分能量更足。只要你亲自去体会一下,马上就会明白了。它是四声中的第二强音。四声中,去声是第一强音,它的声强是四声声强的峰值。在这个一泻到底的声调中,其音初起时就是强高相遇,在如此的情况下它的能量不足也是不行了。在去声面前其它声调也就都变成了弱音。去声的强音是诗歌的宝,这个强音就是影响诗歌音乐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下面自然会有说明,这里也就先不说了。为了能让大家对四声的声强有一个真实地感受,我来举几个例子让大家体会一下:比如说这组:“家、夹、假、嫁”,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一下,认认真真地体会一下。象“家人”与“嫁人”它们之间声强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再比如说:“忧、游、有、又”。只要你仔细地体会,你就会发现四声中声强的差别,它们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声强是影响诗歌声律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体会,细细地品味。只有在不断的品味中你才会发现诗歌真正的美。当你能品出四声间声强的差别时,你就可以开始去品味真正的诗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