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高山仙人掌 2020-05-26

初夏多雨。

雨不仅冲淡了夏的燥热,

还为之增添了无穷的韵致。

但雨一旦下久了,成了“霪雨霏霏”,

多少会令人感到不适。

长时间浸润在潮湿的空气中,

人的心情也会变得潮湿,甚至发霉。

这时候,一缕阳光忽然照进窗台,

相信你一定惊喜不已。

多年以前,诗人范成大就遇上了一场连月不开的雨,

下了多久?大概从暮春下到仲夏。

当第一个晴日来临时,他写了这首《喜晴》“

《喜晴》

窗间梅熟落蒂,

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

——宋·范成大

解析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关于六言绝句,前面我们提到过,因为其停顿节奏是二-二-二,与五言(二-二-一或二-三)和七言(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相比,缺少双音节和单音节词的交替变化,而显得呆板单调,因此诗歌的那种韵律美就大打折扣了。诗人们当然也意识到了这种缺憾,于是便有意无意地强化诗歌的另一种美,那就是绘画美。洪迈评六言绝句欣赏“清绝可画”,说的正是六言诗的这种特点。

来看范成大这首诗。前两句意思很简单,但它体现出来的美却是直观可见的。

窗前的梅子已经黄熟,时不时坠地。墙角的竹笋已经长成竹林,清阴蔽日。

两个意象:梅子、竹笋。单说梅子、竹笋,读者还不能意识到这是在写夏天,因为青梅如豆、雨后春笋,都是春天的典型景致嘛。所以,作者加了修饰词,说“梅熟落蒂”、“笋成出林”,一个熟透了,一个老成了,显然夏深了。另外,梅和笋的长成,也少不了雨的滋养,所以首二句写夏景的同时也在侧写雨。

再者,梅子和竹林都不是乱长的,一个长在窗间,一个长在墙下,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小与大的对比与照应。如果往细处看,梅子是一个个的点,竹林则是一个大的面,二者相对,也造成一种立体感。如果再从颜色上看,梅子是金黄色的,竹林则是翠绿色的,前者明,后者暗,色彩鲜明,十分怡目。以上这些都是二句所体现出来的绘画之美。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二句,纯写感觉。因为一直处在连绵的雨中,诗人对季节变换反应迟钝了些,如果不是天突然放晴,他大概还以为春天尚未离开呢。无疑,“喜晴”中的“喜”带有惊喜的味道。

亲爱的诗友们,你如何理解“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