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国”士子——战国诸多谋士,由何而来

 伟天英 2020-05-26

“魏国”士子——战国诸多谋士,由何而来

兴衰皆在士,且看重与疑。——前言

有一个时代叫做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十六个字,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写照。

所有既定的规矩都被打破,美好的事物消失殆尽,陶瓦做成的食具发出巨大的声音,高高的河岸成为山谷,深深的低谷变为山脊。

沧桑巨变中,自有英雄本色。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只做属于自己的英雄,不似后世儒家所造就的那种“为国为民,舍身忘己”的道德英雄。这些英雄的群体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士人。

士人真正走入华夏的主脉络是在战国初期,彼时三家分晋,七雄格局初定,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西有秦、韩,北有赵,东有齐,南有楚,易攻难守,处于极为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

《资治通鉴》有载:“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停车,俯身,以示敬意)。四方贤士多归之。”

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费尽周折聘得时为“华夏文脉领袖”的子夏为师,令其亲自坐镇西河,华夏文化的灵魂中枢,一时间从鲁国转到了魏国之西河地带,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决定:不拘一格选拔学生入西河学宫,摒弃既往只有贵族才能入学的陋习。子夏也没有辜负魏文侯的信重,始终秉承着“经世致用”的原则,挑选最合适的弟子来教导这些西河学子,一时间西河学宫名声大震,成为天下文化重地。

因为这个举措,西河学宫得以为魏国源源不断的输入人才,其中不乏超世之才。李悝为相,改革弊政,推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改革;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用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魏文侯顶住那些贵族的压力,不以出身为考量,坚持惟才任官、以能任事,魏国开始了称雄大业。史传,文侯在位50年,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文侯在临终时,做出了一个这样的决定:打压贫民出身官员,多起用贵族为重臣。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无可厚非的,君不见历代多少王朝衰在传承,亡在传承。雄才大略的魏文侯,在位时以其超然的用人智慧,让西河诸才尽为自己所用,可是他知道这些贫民士子的痼疾:为名为利,敢于不惜一切。

而这对于魏国明显是有些不利的,他对魏国后世继任者,是否能驾驭这些桀骜不驯的贫民士子,心里也不敢打包票,于是乎,就有了那个觉得决定。

魏文侯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决定,让魏国后世君王奉为圭臬,多是任用魏国贵族为重臣,对于贫民出身的士子,往往不以为然。

这样做的结果是:战国初期魏武侯不重吴起,吴起离魏赴楚,让魏国霸业一度倾覆;战国中期,孙膑离魏赴齐彻底把魏国打下神坛,商鞅离魏赴秦让魏国失去河西千里,张仪、范雎离魏赴秦让魏国一度沦为笑柄;战国后期,尉缭离魏赴秦为秦献上定天下亡魏之长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千年以后,华夏大地雄主辈出,最真性情者当数曹公,此公一生正是因为郭嘉、荀彧等无双国士,得以留下万世雄名。

魏国初期重士进而用士得以大兴,中后期疑士进而远士而大衰,最终被秦国毁其宗庙社稷。曹公纵横天下的那个时代,又是一个战国时代,此公正是因为重贤用士而成就千古霸业。颇为巧合的是,他建造的那个政权,名字也叫做“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