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晋如 |《闺秀词话》之四:越娘 《西江月》

 国学正典 2020-05-26

徐晋如按:

2007年拟写一部《闺秀词话》,当时准备每天写一篇,每篇在500字上下,准备用大半年的时间完成。其时我还从国家图书馆复印了谭正璧的《中国女词人故事》、梁乙真的《清代妇女文学史》作为参考。但以人事蜩螗,不果其业,仅写了六篇,就未再续下去了。今天回头看,这几篇没有特别的可存的价值,因为写得太理性、太客观,注重问题的发现而忽视了对词人灵魂的把握,与近著《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中的文字没法比。但敝帚自珍,仍想把它们贡献给我的读者,作为《长相思》一书的对照阅读,倒可能颇有意趣。

《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一书已可参加众筹,众筹地址为:http://www./projects/56fbf0efe4b076fba029b1cb/preview (或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

这部我倾心写了四年的书,首先打动了我自己,每一次校读,都有想流泪的感觉,相信一定也可以感动你们。因为,我关心的不止是词人的人生,词人的情感,更是词人的灵魂。

2016年4月20日

《闺秀词话》之四

越娘   西江月

一自东君去后,几多恩爱睽离。频凝泪眼望乡畿。客路迢迢千里。

顾我风情不薄,与君驿邸相随。参军虽死不须悲。幸有连枝同气。


越娘的生平无考。《绿窗新话》卷上引《丽情集》云:

陈敏夫随兄任广州参军,其兄素无妻室,专宠一妾,名越娘,美貌能诗。兄在任不禄,敏夫与越娘搬挈还家。归次洪都,越娘吟一联曰:“悠悠江水涨帆渡,叠叠云山缓辔行。”命敏夫和之。敏夫应声曰:“今夜不知何处宿,清风明月最关情。”微寓相挑之意。越娘见诗,微笑。是夜宿双溪驿,月明如昼,越娘开樽,同敏夫饮,唱酬欢洽。问敏夫:“何处睡?”答曰:“廊下图得看月。”各有余情。夜向深,敏夫闻廊下有履声,乃潜起看,见越娘摇手令低声,迎进相抱曰:“今被君诗句惹动春心。”遂就寝。越娘乃吟词“一自东君去后”云云。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越娘是广州参军的小妾,而陈敏夫则是参军的弟弟,可能敏夫还没有经济来源,所以要跟兄长到广州任所,兄长在任上死了,便和越娘搬运行李(搬是搬动,挈是挈带,古汉语常见的省略宾语的用法。),回归故乡。在路上二人互相挑逗,于是就发生了一段露水姻缘。

前人引述此条,多信之不疑。我细审词意,却以为这个故事容或有之,但是这首《西江月》词,绝非是越娘所作,而是后来传述此事的好事之徒妄增。我们先看词的上片。“一自东君去后,几多恩爱睽离”,是说越娘的丈夫死的时候,正当春尽的时节。东君,古人认为是司春之神。“频凝泪眼望乡畿,客路迢迢千里”,则是说归途千里迢迢,时时含着眼泪遥望乡关。这样的意思,既可能是越娘自述,但也像是别人在刻画她的行止。

词的下片,“顾我风情不薄,与君驿邸相随”,这两句就已经不太像是自述,而更像是他人代言了,因为我们在文献中很少见到有自诩风情的旁证,这就好比中国很少有女性说自己性感一样。但到目前为止,自述、代言,两种解法都还说得通。然而,到了结尾二句,立刻了露出了马脚。因为“参军虽死不须悲,幸有连枝同气”这样的句子,充满了刻薄的嘲讽,当事人绝对不可能这样讲。所以,这首词只能是小说家所作,借越娘之口道出的代言体的词作。多读一点宋代的话本以及明代的拟话本,诸君当会发现,话本中人物吟出来的作品,与越娘的这首词真有虎贲中郎之似呢!

新文化运动以来,一般社会舆论以为,凡是反封建的,就是革命的、进步的,于是有人把这个故事拎出来,大加赞赏,有学者甚至以为,“这首词写得大胆直率,不像有些大家闺秀表达爱情时转弯抹角,显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是非常炽烈的,这对森严的封建礼教无疑是一次挑战。”(龚学文编注《闺秀词三百首》)其实,越娘与陈敏夫之间,只有欲,没有情,这是一个肮脏的叔嫂偷欢的故事,其中哪有什么爱情可言呢?

作者新著《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